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一、田纳西河流域概况
D B
A
C
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 密西西比河的支流俄亥俄河的分支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 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
不同区域开发保护的重点
航运的起点
(1)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较大
上游山地丘陵; 中游丘陵; 下游冲积平原,地势低平
冲积平原 丘陵
田纳西河流域示意 图
课堂小结
一、能源的分类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二、资源开发条件 1.能源资源开发原则: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 三、能源基地建设 1.目的 2.措施: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 1 山西是煤炭大省,却不是经济强省。
2 能源的综合利用
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能源开发利用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步的背景:
2000年后原煤生产量增长的速度超过能源转换 速度,反映2000年后,原煤开采量增幅大。 2山西在煤和电之间突出 ,其意义在于:
改善能源工业结构;变输煤为输电,减轻交通压 力;带动高耗能工业的发展,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 增加收益。
四 能源综合利用
1 山西能源综合利用的措施有哪些?产生了哪些 影响? ①构建了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 三条产业链。 ②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A.使山西省产业结构由 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 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B.在冶金、 化学、建材等部门的推动下,原料工业逐步超过 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 级。
2分析山西能源调出结构变化图,分析
山西在煤和电之间突出 ,其意义在于: 。
改善能源工业结构;变输煤为输电,减轻交通压力;带动 高耗能工业的发展,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收益。
1.⑴山西能源加工转换的主要方式有
一、煤炭转换为电力,二煤转换为焦炭
⑵分析能源转换率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2000年以前,上升,2000年以后下降。
⑶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1.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②市场广阔
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⑴山西能源基地开发资源优势 储量丰富 分布范围广 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 煤种齐全
⑵分析山西能源基地的市场优势。 ①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对能源需求量 增加,能源缺口扩大。 ②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一 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⑶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人均资源量少。人均能源消费量低。单 位产值的能耗高。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 结构。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墨累-达令河 流域开发结果:
下游水量明显 减少,生态环 境恶化,在极 干旱时,出现 海水倒灌现象。
合理利用河 流水资源,避免 中、上游过多引 水灌溉
• (2)使下游水量明显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在极干旱时, 出现海水倒灌的现象,影响河流的作用。 • (4)1、对河流水源利用上,要进行全流域的合理调配使 用,避免在上、中游地区过多的截取径流.2、在流域的开 发利用过程中,要从流域整体着眼,综合开发和利用各种资 源,从而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⑵分析将煤炭转换为电能输出的优点及不足。
输出地:输电经济效益高,减轻交通压力,但会 加剧当地的环境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状况。 输入地: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能源输 入地环境。
⑶山西能源基地面临的市场挑战有哪些?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实施,水电开发、核电建 设,使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煤炭的市场需求 量相对减小。 山西煤炭开采条件下降,技术、设备陈旧,开采 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力减弱。
⑵为减轻环境问题,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2 为减轻当地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废”的治理 ⑵调整产业结构 ⑶ “三
⑴怎样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推动以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 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为减轻环境问题,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①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 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问题思考〗
1 山西为我国的煤炭大省,但不是我国的经济强省, 其原因是 以单一的原煤生产和输出为主,产业链短,产 品附加值低。 2 本区发展高耗能工业限制因素有哪些,产生的 问题有哪些? 水资源不足
加剧的当地的环境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对 当地的生态也造成破坏,如水土流失问题、土地荒 漠化问题,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
〖问题思考〗
⑶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哪些不同?分 析我国能源结构产生问题。
⑶我国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比重小; 世界上以石油为主,煤炭、天然气资源比重 都较大。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产生严重的环 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大气污染(酸雨问题); 煤炭发电和运输过程土地、港口,加重 交通压力; 加大水资源消耗。
五 环境保护与治理
1 煤炭开发利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露天采矿,导致生态严重破坏;重化工 业的发展,易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变式训练 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中 产生的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酸雨)、水污染、噪声污染; 耕地减少,土地退化,水土流失
2为减轻当地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
⑴怎样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成 昆 线
贵阳
线 浙赣 线
沪
杭
线
昆 贵 线
柳州 广州 九龙
三、能源基地建设 1 为促进能源基地建设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
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问题分析〗
⑴为提高晋煤外运能力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⑴为提高晋煤外运能力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修建大秦铁路、神黄铁路、焦兖日铁路, 逐步形成了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 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思考:
1、田纳西河水量的变化对航运会有什么影响?
田纳西河水量不确定,特别是夏秋季节降水少, 农业用水增加,导致水位下降,大吨位船只不能通航
2、怎样才能改善田纳西河的航运条件?
改善该河航运条件的主要办法是与农 业的需求结合,将修水库与船闸结合起来, 通过修水库蓄水和船闸使河流各段保持 较稳定的水位,利于通航。
(2) 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 气候。降水丰富, 冬末春初多降水, 夏秋季降水相对较 少。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3)水系—航运条件
有利:
水系发达,支流众多, 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 且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
不利:地势起伏较大,河 流落差大 水量不稳定
(4)矿产: 矿产资源丰富, 主要有煤、铁、 铜、磷、锌、 云母
老棉花带 衰落 水土流失,
原因
长期高强度种 植棉花 扩大耕地和获取 炼铜用的木炭
炼铜企业大量排放 SO2,形成酸雨
问题
土地退化
植被坡坏 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恶化
许多生物 消失绝迹
田纳西河有哪些区位条件?
流 位置: 中低纬度、距墨西哥湾不远、美国东南部 域 水量大 洪 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丰富 自 冬春多雨,夏秋降水较少 水量不稳 涝 然 频 地 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较大 排水不畅 发 理 条 资源:水能、煤、石油、金属矿 件 土地退化、植被破坏、 掠夺式开发 流域人文人口激增 环境污染 经济贫困落后 地理条件:
2.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课堂检测〗 为进一步发展山西经济,使资源大省转化为经济大省, 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据此完成1~2小题: 1.利用煤炭资源加工增值,提高经济效益的办法不包 括 ( C) A.发展电力工业 B.发展化学工业
C.降低煤炭运输成本
D.发展冶金工业 ( D)
2.“坑口”电站建设的意义作用不包括
3、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 18世纪下半叶
人类经济活动:
有较发达的农业, 盛产棉花、马铃薯、蔬菜
人口较少,影响不大 对自然环境影响: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 19世纪后期
人类经济活动: 对自然环境影响:人口激增,掠夺式开发
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20世纪30年代初
成为美国最贫困地区之一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后果
思考: 1.田纳西河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根据流域的气候特 征,田纳西河水量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 300毫米左右,冬末 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2. 从农业发展角度看,夏季是作物的主要生长期,需水 量较大,而冬季需量较少。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条件对农 业发展有什么影响?如何利用田纳西河的资源发展农业? 第一问从灌溉丌足、资源浪费、农业减产等方面思 考;第二问从修建水库等方式进行调整季节分配等方面考 虑。
〖课堂检测〗
1.读山西能源转化图,分析
⑴山西能源加工转换的主要方式有
⑵分析能源转换率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⑴山西能源加工转换的主要方式有
一、煤炭转换为电力,二煤转换为焦炭
⑵分析能源转换率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2000年以前,上升,2000年以后下降。 2000年后原煤生产量增长的速度超过能源 转换速度,反映2000年后,原煤开采量增 幅大。
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 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课堂检测〗
1 读废水回收利用图 ,分析回答
⑴分析废水回收利用的意义。 ⑵该模式对于山西能源基地显得尤为重要,分析原因
⑴分析废水回收利用的意义。
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了水资源紧 张状况,增加了经济效益; 减少了污水排放,减轻了环境污染。 ⑵该模式对于山西能源基地显得尤为重要, 分析原因 山西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小,水资源 不足;生产活动,尤其是煤炭工业、重工业等对水 资源需求量大。
A.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C.增加经济产值
B.改善能源工业结构 D.降低山西的环境污染
3.山西炼铝工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B )
A.山西附近丰富的铝土矿为炼铝工业提供丰富的原料
B.山西的许多火电站为炼铝提供充足的能源
C.山西对铝制品需求量大,有广阔的市场 D.这里劳动力充足,工资水平低,有利于工业布局 4 下列自然条件中,成为山西外运交通发展两大障碍 因素的是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