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血管疾病影像诊断

脑血管疾病影像诊断


动脉瘤
动脉瘤的分类:
1、依据形态: 浆果形动脉瘤—常见,也称囊状动脉瘤 梭形动脉瘤—少见 夹层动脉瘤—罕见 2、依据大小: 微小动脉瘤—3mm以下 小型动脉瘤—3到5mm 中型动脉瘤—6到15mm 大动脉瘤—15mm以上 巨大动脉瘤—25mm以上 3、依据部位
脑梗死
缺血性脑梗死的MR表现:
血管闭塞后1—2小时,即可有MRI的阳性发 现,闭塞后6小时MRI检查几乎均有阳性发 现。由于梗死区域内水分明显增多,局部 氢质子浓度增高,组织的T1、T2时间均逐 渐延长,表现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DWI PWI对早期脑梗死更为敏感。
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
脑出血
脑出血的CT表现:
急性期,新鲜血肿CT表现为脑内密度均匀一致的 高密度灶,因为血红蛋白对X线的吸收高于脑实质。 脑出血的极限CT值为95Hu,故脑出血均低于此 CT值,多数为60—80Hu,少数可超过80Hu。高 密度血肿周围可见一低密度环影,为水肿带,与 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造成缺血、坏死有关。还可 见因血肿和水肿造成的脑沟、脑池、脑室受压及 中线结构移位等占位表现。出血还可破入相邻脑 室和(或)蛛网膜下腔,出现相应表现。
二、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
1、在发病24小时内,大多数病例CT平扫为阴性。 部分病例可显示早期改变,如:灰白质分界模糊、 局部脑沟脑池变窄及动脉致密征。动脉致密征发 生于颅底较大动脉主干,如大脑中动脉、颈内动 脉、椎基底动脉等,表现为其中一段动脉密度增 高,其CT值较正常动脉增加30-40Hu,其病理基 础为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局部红细胞密集。大 脑中动脉主干起始部阻塞,侧支循环建立不良, 早期表现为岛带消失征,即岛带(脑岛、外囊、 屏状核)的灰白质界面丧失。
脑梗死
2、24小时后CT扫描则多有阳性发现,梗死 灶表现为低密度,边界清楚,位于大脑凸 面者呈扇形、楔形或三角形,尖端向内而 底边指向脑表面,同时累及灰白质为其特 点。
脑梗死
3、梗死后2—3周,梗死灶内出现小斑片状或小结 节状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灶,病变区内密度相对增 高,病灶范围较前相比显得不太清楚,称之为模 糊效应。主要是由于梗死灶边缘吞噬细胞浸润、 毛细血管增生所致。
脑出血
脑出血的MR表现:
超急性期:T1WI、T2WI均为等信号,也可为略高 信号;
急性期: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 亚急性期:T1WI、T2WI均呈高信号; 慢性期: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MRA的方法
MRA非增强扫描可使用两种扫描序列:
1、时间飞跃法(TOF):应用最广泛,基于血液的流 入增强效应。可分为2D和3D,脑部多采用3D技术。
2:相位对比法(PC):利用流动所致宏观横向磁化矢 量的相位变化来抑制背景、突出血管信号。其关键在 于流速编码的设置。
对比增强MRA(CE—MRA):
利用对比剂使血液的T1值明显缩短,然后利用超快速 且权重很重的T1WI序列来记录这种T1弛豫的送别。
MRA
正 常 表 现
MRA正常表现
MRV
脑血管疾病影像诊断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一、分类:
1、缺血性脑梗死:是指因血管阻塞所引起的相应供 血区域内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可因脑动脉狭窄、 闭塞或栓子所致,此种称为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也可为在其他病变基础上,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脑 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以脑细胞缺血缺氧为主的 非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是指脑实质内的出血,以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为常 见,其病理基础主要是脑动脉硬化。好发于基底 核,其次为丘脑、脑桥和小脑。这是因为基底核 的供血动脉—豆纹动脉较细小,且呈直角直接开 口于较粗大的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当血压突然升 高时,细小的豆纹动脉难以承受过高的压力而破 裂出血,血肿常可破入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 并引起脑水肿和占位表现。
脑梗死
2、出血性脑梗死:有时在脑梗死的区域会发生出 血,通常为多发小出血灶,偶尔出现较大出血灶, 多数是在经治疗或侧支循环建立后梗死区域内的 血管再通所致。
3、腔隙性脑梗死:细小动脉,如脑穿支动脉闭塞 后,引起脑基底核区、丘脑的小梗死,直径在 10—15mm以下,称为腔隙性脑梗死。
脑梗死
动脉瘤
好发部位
4、梗死4周以后,梗死灶内密度逐渐降低,最终 形成软化灶、密度接近脑脊液。此时梗死区内坏 死组织已完全被吞噬、移除。病灶局部脑沟增宽 加深,临近脑池、脑室扩大。
脑梗死
脑梗死的周边水肿及占位效应:早期无或 仅有轻度占位表现。但在梗死后2-15天内, 是脑水肿的高峰期,依据梗死范围的大小 和程度的不同,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占位表 现。梗死范围较大者,可有明显占位效应, 导致周围脑组织和脑室系统受压、中线结 构移位,甚至可形成脑疝,危及生命。
正 常 表 现
DSA
正 常 表 现
DSA
正 常 表 现
颅内动脉瘤(aneurysm)
发病机制: 1、血流动力学改变,特别是血管分叉部血液流动
对血管壁形成剪力以及博动的压力造成血管壁的 退化。 2、血管内压力变化引起血管壁退化。 3、动脉粥样硬化。 3、少见因素:创伤、真菌感染、肿瘤以及某些高 血流状态(如动静脉畸形或动静脉瘘)。 4、伴发疾病:纤维肌肉发育异常,IV型EhlersDanlos综合症、Marfan综合症、I型神经蛋白发生破坏、纤维 蛋白溶解。此病理演变过程从血肿周边向中心发 展,形成所谓“融冰征”,表现为高密度血肿边 缘模糊、密度减低、淡薄,周围低密度环影逐渐 扩大,血肿高密度影向心性缩小。在15天至一个 月后,血肿被逐渐溶解、吸收,由高密度转变为 等、低或混杂密度灶。大约在2个月后,血肿可被 完全吸收,形成囊腔状软化灶。较大范围软化灶, 邻近脑室扩大、脑沟脑池增宽加深,即负占位效 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