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宁汉修正
17
三、粉尘的比表面积
单位体积(净体积)粉尘所具有的表面积
SV S 6 (cm2 /cm3 ) V dSV
以质量表示的比表面积
Sm S 6 (cm2 /g) pV p dSV
以堆积体积表示的比表面积
Sb S (1 ) 6(1 ) (1 ) SV (cm2 /cm3 ) V dSV
静电沉降的末端速度习惯上称为驱进速度,用 表示, 对于Stokes粒子:
qE C 3π d p
39
六、惯性沉降
颗粒接近靶时的运动情况
40
1、惯性碰撞
惯性碰撞的捕集效率取决于三个因素
气流速度在靶周围的分布,用ReD衡量
ReD
u0 Dc
颗粒运动轨迹,用Stokes准数描述: 颗粒的停止距离与 捕集体直径之比
33
例5-4 计算流体阻力
34
二、阻力导致的减速运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πd p u 2 du p FD CD 6 dt 4 2 du 3 u2 即 CD dt 4 p d p πd p3
2
若仅考虑Stokes区域 2 dP p du 18 u -驰豫时间或松弛时间 2 u 其中 = dt d P p 18
S2 2NQ2N P 1 S1 1NQ1N
通过率
分级除尘效率
S3i S2 i i 1 S1i S1i
串联的总除尘效率
T 1 (1 1 )(1 2 ) (1 n )
29
第四节 颗粒捕集的理论基础
除尘机理:对颗粒施加外力使颗粒相对气流产生一定位 移并从气流中分离
影响:尘粒的物理、化学活性以及通过颗粒层的流体阻力
18
四、粉尘的含水率
粉尘中的水分包括附在颗粒表面和包含在凹坑和
细孔中的自由水分以及颗粒内部的结合水分
含水率-水分质量与粉尘总质量之比
吸湿现象—粉尘从周围吸收水分的能力
影响:粉尘的导电性、粘附性、流动性等物理特性 19
五、粉尘的润湿性
润湿性-粉尘颗粒与液体接触后能够互相附着或附着的 难易程度
在所有颗粒具有相同密度、颗粒质量与粒径 立方成正比的假设下,粒数分布与质量分布 可以相互换算
同样的,也有质量众径和质量中位径(MMD)
10
三、平均粒径
长度(算数)平均直径
dL
ni d pi ni
f i d pi
表面积平均直径
dS [
dV [
ni d pi 2 ni
13
四、粒径分布函数
2.对数正态分布
以lndp代替dp得到的正态分布的频度曲线
对数正态分布在对数概率坐标纸上为一直线,斜率决定于
g
d 84.1 d 50 d 84.1 1/ 2 g ( ) d 50 d15.9 d15.9
14
四、粒径分布函数
3、罗辛-拉姆勒分布(Rosin-Rammler) :
2 xsC u0 C d p pu0C St Dc Dc 18 Dc
颗粒对捕集体的附着,通常假定为100%
41
2、拦截
直接拦截发生在颗粒距捕集体表面dp/2的距离内
拦截效率用直接拦截比R表示
R
力平衡关系
Stokes区
FD FG - FB
d p 3
6
( p ) g
us
d p2 p 18
gC gC
湍流过渡区 us
0.153d p1.14 ( p )0.714 g 0.714
0.428 0.286
牛顿区
us 1.74[d p ( p ) g / ]1/ 2
颗粒尺寸与气体平均自由程接近时,颗粒发生滑动——坎宁汉修正
32
一、流体阻力
颗粒尺寸与气体平均自由程接近时,颗粒发生滑动—— 坎宁汉修正
3π d pu C
FD
1.10 C 1 Kn[1.257 0.400exp( )] 其中努森数 Kn 2 / d p Kn 8RT (m) , v (m/s) πM 0.499 v
影响:颗粒的捕集和含尘气体的输送 24
八、粉尘的自燃性和爆炸性
粉尘的自燃性
自燃
热量积累 达到燃点
存放过程中自然发热
燃烧
自然发热的原因-氧化热、分解热、聚合热、发
酵热
影响:粉尘的结构和物化特性、粉尘的存在状态和环境 25
粉尘的爆炸性
粉尘发生爆炸必备的条件:
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构成的可燃混合物达到一定 的浓度
G 1 exp( d pn )
判断是否符合R-R分布
1 lg[ln( )] lg n lg d R的适用范围较广,特别对破碎、研磨、筛分过程产生 的较细粉尘更为适用
分布指数n>1时,近似于对数正态分布;n>3时,更适合于 正态分布
15
第二节 粉尘的物理性质
t / (m/s) 积分得 u u0e t / x ( u u ) u (1 e ) 速度由u0减速到u所迁移的距离 0 0 t / C ) 若引入坎宁汉修正系数C x u0C (1 e 停止距离 x u C
s 0
35
三、重力沉降
fi
ni
n
N
i
5
二、粒径分布
2、筛下累积频率:小于第i个间隔上限粒径的所有颗粒个数与 颗粒总个数之比
Fi
n n
N
i
i
i
6
二、粒径分布
3、频率密度:单位粒径间隔(即1μm)时的频率。
p(d p ) dF / dd p
pi=f i /Δdpi
7
fi
ni
n
N
n 表5-2 个数分布的测定及计算
i
i
Fi
n
N
i
i
pi=f i /Δdpi
8
二、粒径分布
众径-频度p最大时对应的粒径,此时
dp d 2 F 0 2 dd p dd p
中位径(NMD)-累计频率F=0.5时对应的粒径
众径和中位径是常用的平均粒径之一
9
二、粒径分布
#2、质量分布
类似于数量分布,也有质量频率、质量筛下 累积频率、质量频率密度等
第五章 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一、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二、粉尘的物理性质 三、净化装置的性能 四、颗粒捕集理论基础
1
第一节 颗粒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一、颗粒的粒径
1.显微镜法
a-定向直径 b-定向面积等分直径 c-投影面积直径
Heywood测定分析表明,同一颗粒的dF>dA>dM
2
一、颗粒的粒径
4.沉降法
3
一、颗粒的粒径
圆球度:与颗粒体积相等的球体的表面积和颗粒的表 面积之比Φs( Φs<1)
正立方体Φs=0.806
4
二、粒径分布
粒径分布指不同粒径范围内颗粒的个数(或质量或表面积) 所占的比例
(一)个数分布:每一间隔内的颗粒个数
1、频率:第i个间隔中的颗粒个数ni与颗粒总数Σni之比
2.筛分法
筛分直径:颗粒能够通过的最小方筛孔的宽度 筛孔的大小用目表示-每英寸长度上筛孔的个数
3.光散射法
等体积直径dV:与颗粒体积相等的球体的直径 斯托克斯(Stokes)直径ds:同一流体中与颗粒密度相 同、沉降速度相等的球体直径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da:在空气中与颗粒沉降速度相等 的单位密度(1g/cm3)的球体的直径
36
例题5-5
37
四、离心沉降
力平衡关系
π 3 ut 2 FD FC d p p 6 R
Stokes颗粒的末端沉降速度
d p 2 p ut 2 uc C acC 18 R 其中 ut 2 ac= R
38
五、静电沉降
力平衡关系
FD FE qE
颗粒捕集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作用力:外力、流体阻力、
颗粒间相互作用力
外力:重力、离心力、惯性力、静电力、磁力、热力等 颗粒间相互作用力:颗粒浓度不高时可以忽略
30
一、流体阻力
流体阻力=形状阻力+摩擦阻力
FD 1 CD Ap u 2 2 (N) Rep dp u
CD f ( Rep )
16
二、粉尘的安息角与滑动角
安息角:粉尘从漏斗连续落下自然堆积形成的圆锥体母线
与地面的夹角
滑动角:自然堆积在光滑平板上的粉尘随平板做倾斜运动 时粉尘开始发生滑动的平板倾角
安息角和滑动角的影响因素:粉尘粒径、含水率、颗粒形 状、颗粒表面光滑程度、粉尘粘性
评价粉尘流动特性的重要指标; 设计除尘器灰斗的锥度和除尘管路倾斜度的主要依据
一、粉尘的密度
单位体积粉尘的质量,kg/m3或g/cm3 真密度 p -粉尘体积不包括颗粒内部和之间的缝隙 堆积密度
b —用堆积体积计算
空隙率ε —粉尘颗粒间和内部空隙的体积与堆积总 体积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