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法概述
2.4.2 主体范围(续)
根据我国《宪法》和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保护法对人的适用范围 如下: (1)对本国人的效力 一律适用于在本国境内的我国公民和法人。 对于在我国领域外的我国公民和法人,原则上仍受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保护, 同时也有遵守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义务。 (2)对外国人的效力 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人、外资企业、与外国合资、合 作企业等,都必须遵守我国环境保护法。
7 各级公安机关
对环境噪声的污染、放射性污染、破坏野生动物和破坏水土保持等环 境防治与自然资源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8 各级交通部门的航政机关
对陆地水体船舶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 理
9 铁道行政主管部门
对铁路机车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10 民航管理部门(即中国民用航空局)
对经营通用航空业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和民用机场的环境噪声污染防 治实施监督管理
2.1.1 定义
• 环境保护法 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 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 理解定义需把握三点: – 环境保护法是调整人们在环境保护中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不 能把环境保护法说成是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法律(?)。 –环境保护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有特定的范围 只调整环境保护关系。 – 环境保护法是指一切调整环境保护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 如: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 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2.6.2 第二阶段
• 随着大工业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类对环境 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环境污染和破坏日 益严重,为了对付这些环境问题,一些国家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 单行法。单行法的出现是这个阶段的环境保护法个特点
• 如:1864年美国制定了《煤烟法》以控制煤烟污染, 1896年日本在《河川法》中首次提出 “公害”一词
2.6. 3 第三阶段
• 这个时期,现代工业生产迅猛发展,人口膨胀,大城市急剧增多,人类 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大大超过自然的净化能力,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消耗 了地球上有限的淡水、耕地、森林和矿藏。环境问题的影响范围不断扩 大,形成了大区域以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也成为许多国家双边 或者多边有争议的问题。总之,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 展,成为当今世界突出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环境科学应运 而生。反映到法律上,不但各种环境保护单行法大量出现,还制定了综 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这是环境保护法第三个发展阶段的最大特点。
2.4.3 时间范围
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 是指环境保护法在什么时间生效和何时 终止效力,以及在环境保护法颁布以前对破坏或污染环境的行为 是否有效力的问题。 注意: 未生效或已失效的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没有法律约束力 不能作为解决环境保护纠纷的依据
2.5 环境保护法体系
2.5.1 法律体系概念 2.5.2 我国环境法体系
4 港务监督行政主管部门
对船舶、水土拆船污染海域和海港水域的环境污染、机动船舶噪声污 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5 渔政渔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
对渔业船舶排污、拆船作业污染渔业港区水域的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 督管理
6 军队环境保护部门
对部队在演练、武器试验、军事科研、军工生产、运输、部队生活等 的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2.3 环境监督管理体制
2.3.1 概念 2.3.2 我国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 2.3.3 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特点
2.3.1 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概念
•
环境监督管理体制 指国家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
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
•
我国环境监督管理机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不健全到逐步健
2.5.1 法律体系概念
• 法律体系的定义 – 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是指由本国现行全部法律规范组合为不 同的部门法所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 部门法的定义 – 是指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综合体,也称法律部门。 每一个法律部门又是一个子体系。
• 划分部门法的标准 – 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主要是根据所调整的不同社会关系(或主 要的社会关系)来划分。一般地说,同一类型的法律规范调整 着同一类社会关系。 – 其次,根据其调整方法来划分
第2章 概念和特征、本质 2.环境保护法的目的和作用 3.我国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 4.环境保护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内容 5.环境保护法的发展沿革 6.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立法发展沿革及现状 7.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立法体系
学习重点
1.环境保护法律关系 2.环境保护保护法的本质 3.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
2.3.2 我国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
职能部门
职
责
1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2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 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政主管部门
3 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派出机 分管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和海洋倾废活动中防止海洋污染损害的监督管
构
理工作
2.6 环境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
2.6.1 第一阶段 即资产阶级产业革命以前 2.6.2 第二阶段 即从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前的阶段 2.6.3 第三阶段 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阶段
2.6.1 第一阶段
• 这个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的能力不大,具有保护环境作用的 法律规范,往往是夹杂在其他法律文件中,谈不上现代意义上的 环境保护法。
不是从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仅从环境保护法的产生来看: 1、环境保护早先由民众发起,具有强烈的民主性,环境保护法随
之发展起来。(1970年4月22日的地球日活动) 2、也具有现代性(现代文明的兴起) 3、后进性 环境保护法很年轻,受到传统理论的限制较少,容易
突破,比较活跃,但另一方面是基础理论薄弱,理论资源奇缺, 使得整个学科浅薄。
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 客体:环境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指的对象,包括行
为和物: – 行为:作为;不作为 – 物:主要指具有环境功能的表现为自然物的各种环境要素;如:
水、大气、土地、森林(一般指物) • 内容:权利主体之间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
2.1.2 环境保护法律关系(续1)
3、环境保护法律关系的特征 • (1)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又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人与自然的
全,大体经历了起步阶段、初创阶段、徘徊阶段、发展完善阶段等四个
阶段。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适应环境与资源保护管理需要的完整体系。
• 我国的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可概括为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 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2.3.1 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概念(续)
• 《环境保护法》第七条的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 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的行政部门,即“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它依照法律规 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它们依法实施的执法行为属于具体行政 行为。
2、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的执法地位平等。 “统管”部门是指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即国家环境保护局)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它们之间存在着行政上的隶 属关系,并分级对本辖区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分管”部门是指依法分管某一类自然资源保护,或某一类污染源防治 的监督管理工作的部门。统管与分管部门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在行政执法上都是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执法权,其地位是平等的,而只有 分工的不同。
把两者对立起来、割裂开来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2.2.3 环境保护法的价值
(1)环境保护法是环境管理中较为有效的手段 环境保护实质上就是环境管理。其主要手段是行政、经济、科学
技术、宣传教育和法律手段等。而法律手段较为有效。这是因为, 法律具有强制性特点。 此外,具有较好的宣传教育的作用。
(2)环境保护法和客观规律 环境保护法必须以生态规律为依据。 环境保护法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 环境保护法必须反映价值规律的要求。
2.2 环境保护法的任务和目的
2.2.1 任务 2.2.2 目的 2.2.3 环境保护法的价值
2.2.1 环境保护法的任务
1、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2、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2.2.2 环境保护法的目的
“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保障人体健康”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是辩证 的关系。
关系 • (2)是非物质的思想社会关系,由社会物质生产关系决定;但更主
要的是受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然规律的制约 • (3)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
– 主体:国家、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民 – 法律依据:行政法、民法、刑法等 – 主体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有平等、不平等
2.1.3 环境保护法的特点
学习难点
1.环境保护法的本质 2.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主要内容
2.1 环境保护法的概念 2.2 环境保护法的任务和目的 2.3 环境监督管理体制 2.4 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 2.5 环境保护法体系 2.6 环境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
2.1 环境保护法的概念
2.1.1 定义 2.1.2 法律关系 2.1.3 特点
•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
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
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
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
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
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2.4.2 主体范围
对人的适用范围 是指环境保护法对哪些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发生 效力。 – 属人主义 指凡是本国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下同),不论在国内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