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安徽地理课时训练融知识提能力测控导航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5分)(2013江南十校联考)下表是安徽省2006年、2010年粮食流量与2015年粮食预测流量的流向与运输方式表。
据此回答1~2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省内外粮食流通量均呈上升趋势②省内流量在2010~2015年将超过省外流入量③省外流入增长比重超过流出省外增长比重④跨省粮食运输方式以公路为主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2.符合安徽省粮食主要流向的是( )A.出省粮食流向主要是东南沿海省市B.出省粮食流向主要是京津唐地区C.省内粮食主要是从皖南、皖西南地区流向皖中、皖北地区D.省外调入的粮食主要来自西北地区解析:1.C 2.A 第1题,2015年预测量中,省内流量与省外流入量都为500万吨,排除②。
安徽省的大宗货物跨省运输以水运和铁路运输为主,④错误。
第2题,安徽省的出省粮食流量主要流向周边缺粮地区,东南沿海省市经济发达,人口和城市多,粮食需求量大。
京津唐地区的周边是华北平原,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可就近供应粮食。
皖南和皖西南地区多山,人多地少,粮食需要调入。
省外调入主要来自周边的产粮区,不会长距离从西北调运。
(2013名校联考)吸引机会指数是指某城镇因其人口、经济、交通等因素而对外具有一定的吸引能力。
指数越大,说明其流动性越强。
图甲表示2010年安徽省城镇吸引机会指数图,图乙表示2010年安庆市和黄山市完成的货运量。
回答3~4题:3.安徽省城镇吸引机会指数呈“¥”型分布,其中一条支线是皖江城市带,指数总体上最大,最主要是因为( )A.人口迁入量最多B.矿产最丰富C.公路运输最方便D.经济发达4.2010年安庆市和黄山市货运量的结构差异较大,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气候B.地形C.货物的性质D.人们的运输习惯解析:3.D 4.B 第3题,皖江城市带多为安徽的工业重镇,又是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经济发达,人均GDP也较高,所以城镇吸引机会指数最大。
第4题,安庆市和黄山市的货运量都是以公路运输为主,但安庆市水运比重远大于黄山市,最主要是因为两市所处的地形差异,进而导致水系不同。
安庆地处平原,航运便利;黄山位于山区,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但航运不便。
(2012皖南联考)目前,安徽铜陵的铜矿资源九成依靠进口,这座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的难题。
2012年3月22日,国家环保部门同意安徽开源金属再生产业园开展进口废五金电器、废电线电缆和废机电,发展废杂铜拆解业。
据此回答5~6题:5.发展废杂铜拆解业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可缓解资源短缺问题B.提高铜加工企业生产成本C.推动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D.工人失业率上升6.随着铜产业链的不断延伸,铜陵市铜加工企业集群也初步形成,产业集群的优点是( )A.降低环境污染B.加强产业链上企业间的竞争C.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D.产业能够快速转型解析:5.A 6.C 第5题,发展废杂铜拆解业可缓解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降低铜加工企业生产成本。
废杂铜拆解业与信息产业无关,发展废杂铜拆解业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故选A。
第6题,产业集聚能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产业集聚污染物排放集中,可能会加重环境污染。
故选C。
(2012皖南名校联考)安徽黄山山体主要由垂直节理发育的花岗岩构成。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
黄山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读图,回答7~9题:7.构成黄山山体的花岗岩的成因类型是( )A.喷出型岩浆岩B.沉积岩C.侵入型岩浆岩D.变质岩8.形成“猴子观海”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形式是( )A.风化、侵蚀B.搬运作用C.沉积作用D.岩浆活动9.黄山一年中云雾天气达200多天,特别是冬春季节,常出现大面积的云海。
下列对黄山冬春季节多云雾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①黄山山高谷深,植被茂密,空气湿度大②黄山温泉蒸发量大③冬春季节黄山冷空气活动频繁④黄山地区空气中的凝结核多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解析:7.C 8.A 9.D 第7题,花岗岩从成因上来看属于岩浆岩,根据岩浆活动情况可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岩石:喷出型岩浆岩和侵入型岩浆岩,玄武岩是喷出型岩浆岩而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
第8题,花岗岩垂直节理发育较好,容易受到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从而形成形态各异的岩石。
第9题,云雾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即有一定量的水汽和降温条件。
根据黄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可以判断是黄山地区的空气湿度较大,又有频繁的降温条件,因此,黄山地区云雾天气多。
如图为安徽沿淮小麦产业集群组织结构模式图。
读图,回答10~11题:10.影响龙头企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原料、劳动力B.原料、市场C.技术、市场D.动力、科技11.下列有关沿淮小麦产业集群发展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扩大龙头企业的规模,提升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B.加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吸引农业技术人才的加入C.加强优质产品的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D.积极发展农村中小企业,提升企业科研、销售能力解析:10.B 11.D 第10题,沿淮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生产区,企业利用其组织带动能力以及自身优势,以小麦为原材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生产。
第11题,扩大龙头企业规模,能够拉动安徽沿淮小麦产业经济的增长。
通过小麦产业集群内明确的分工,产业科研的发展,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形成具有一定品质、信誉和市场占有率的区域品牌。
图中农村中小企业只是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桥梁和纽带,企业科研、加工、销售以及品牌建设主要由龙头企业来完成。
二、综合题(共45分)12.(2013皖南联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2011年7月,国务院向安徽省下发名为《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
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对原本所辖的一区四县行政区划进行相应调整,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
材料二巢湖流域1970~2008年土地利用动态转化表建设用耕地km2林地km2菜地km2水域km2地km2耕地转化为—0.55 0.68 17.2 442.76 林地转化为46.72 —51.01 0.32 7.24 草地转化为112.19 1.39 —0.00 20.62 水域转化为136.98 1.07 0.46 —8.24 建设用地转化为48.30 0.09 0.00 0.64 —未利用地转化为0.00 0.00 0.00 0.00 0.00(1)据材料二分析,巢湖流域近40年来耕地总量变化趋势为(增加∕减少),请分析其原因。
(12分)(2)2011年合肥区划调整后,巢湖成为合肥市的内湖,湖城共生,为滨湖新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试分析滨湖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8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二表格数据分析即可得出结论。
第(2)题,从合肥市省会城市的优势、交通、政策以及劳动力等方面加以分析。
答案:(1)减少(4分) ①建设用地使耕地减少(城市建设和交通建设使耕地减少);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水产养殖业)使耕地减少;③生态保护的需要(如植树种草)使耕地减少。
(8分)(2)①省会城市,科技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巨大;②濒临巢湖,环境优美;③交通便捷;④劳动力资源丰富;⑤政策支持(得益于国家“中部崛起”和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等优惠政策)。
(8分)13.(2012安徽百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如图为安徽省小麦生长期干旱发生风险分布图。
材料二如图为甲地农村生活能源构成比重图。
材料三如图为亳州市煤炭资源分布图。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安徽省小麦生长期干旱发生风险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8分)(2)甲为安徽省“十二五”期间建设的三大生态屏障工程,试说明该地区存在的生态问题与能源结构调整措施。
(8分)(3)亳州地处安徽省西北部,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境内已探明煤炭储量57亿吨,占全省煤炭资源储量的20%,仅次于淮南、淮北两市,位列全省第三。
请你为亳州市煤炭综合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9分)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安徽省小麦生长期干旱发生风险的空间分布特点为自南向北变大。
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小麦生长期内,安徽省降水较为稀少且降水时间分布自南向北逐渐推迟。
第(2)题,根据安徽省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
甲位于安徽六安地区,该区“十二五”期间建设皖西水源涵养功能区,开展小流域治理,控制水土流失。
根据材料可知应该减少农村秸秆与薪柴的使用,大力发展本区拥有的优势资源和能源,改善本区能源消费结构。
第(3)题,煤炭的开采与利用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二,充分发挥其能源优势发展、带动相关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化工工业等;第三,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
答案:(1)干旱发生的风险自南向北增大。
受雨带推移影响,安徽自南向北进入雨季时间推迟,且年降水量逐渐减少,春旱加重;小麦种植比重逐渐增加。
(8分)(2)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减少农村秸秆与薪柴使用,大力发展沼气和水能,合理调入矿物能(煤炭、油气资源)。
(8分)(3)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煤炭开采能力与利用效率;发展电力、化工等产业,增加煤炭附加值;节约资源,减少浪费;防治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
(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