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典美学》读书报告
引言
日本的传统审美风格,独特的民族服饰和传统风俗文化,对日本的传统文化以及世界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
阅读《日本古典美学》对我们了解日本美学有着极大的作用
内容概述
《日本古典美学》是由日本著名作家安田武编写,中国著名译者曹允迪翻译。
该书汇辑了日本学者关于论述日本古典美学的文章30余篇,分为:审美意识的基调、美的素材、宗教的传统与审美意识等4部分,对日本的美学进行了基础的讲解。
理论与方法
在这里首先应大致了解一下日本的美学。
日本美学是在日本产生和演化的,以“艺道”为传统,并逐渐与西方美学思想的研究相结合的美学理论的总称。
大概分为艺道;佗寂美学;纯粹与洁净;“物哀”悲情美的阐释;死亡与残酷之美积累日本的传统的艺术观与审美观,也就是艺道。
特点是细腻、注重精神气质、唯美、洁净、艺术与心灵的融合。
技能的“艺”和理法的“道”结合,形成“艺道”思想。
“艺道两进”:从技艺升华为与道为一成为真正的艺术。
超越单纯技能方面的训练,追求内在性的修养,以达到“幽玄美”和“风雅美”的境界。
艺道思想渗透到书道、画道、茶道、花道等艺能领域。
它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仍被承续。
日本佗寂美学讲求自然、朴实、空寂,即发自自然的本质美。
是一种走向禅,更纯粹、更讲求本质的极致美学,以“清美”与“简约美”为主,反对“都美”,尊重心灵与自然的规律,给心灵以洗涤,讲求人性的空寂美与枯淡美,典型如象征人生无常
的樱花。
对岁月的沉淀,与生命无常的领悟。
“一朝一会”美丽的光景一生只有一次。
典型表现在茶道、花道、建筑、陶艺
日本物哀,「物」是客观存在,就是认识感知的对象,「哀れ」是主观情感,是认识感知感情的主体。
「物の哀れ」,就是二者互相吻合一致的时候产生的和谐的美感。
两者“物心合一”,其中“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风物,更可以为社会世象,人情百态,总之是以现实之物触内心之“哀”,优美、细腻、沉静、直观;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一感动,二调和,三优美,四情趣,五哀感。
而其最突出的是哀感。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 物哀是日本美的源流。
‘物哀’、‘空寂’和‘闲寂’这三种精神相通的特殊形态的艺术美,日本民族固有的美意识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深度。
日本人对这些特殊美的感受和趣味是相当普遍的,不局限于文学艺术,而是及于生活的各个层面。
”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
”物哀是一种生死观。
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
川端康成既认为“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也“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
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
日本人的美意识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理念,即赞美‘美之短暂’。
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
他们的殉死,其意义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
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
扩展讨论
物哀熏陶使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异化。
“在世界所有国家的国旗中,只有日本以纯白为底色。
日本人爱白色,是因为白色像雪,而雪代表纯洁,且“雪容易消融,蕴含
一种无常的哀感,与日本人的感伤性格契合。
日本的戏剧歌舞伎在表现悲哀时,与中国、欧洲的戏剧惯用悲痛欲绝的夸张动作相异,多采用静寂地忍受着悲伤的动作,让观众从更深层面去感受这个场面所表现的悲哀的心绪”。
世上的国歌都是雄壮的,然而“日本国歌带有哀调,连摇篮曲也很悲怜,闻之伤怀。
这种‘物哀’的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佛教所揭示的人生的虚幻感以及万物流转的‘无常观’更加速了日本人本已获得的朦胧的‘物哀美’意识的完成。
物哀”就是知人性、重人情、可人心、解人意、风流雅趣,有贵族般的超然与优雅、女性般的柔软细腻之心,就是从自然人性出发的、不受道德观念束缚的、对万事万物的包容、理解与同情,尤其是对思恋、哀怨、忧愁、悲伤等刻骨铭心的心理情绪有充分的共感力。
浮世绘是日本一种传统绘画,反映日本人细腻的审美,也代表了日本古典绘画艺术的主流。
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世俗生活与四季自然变幻。
变形、怪诞、妖艳、浓烈的风格,注重人物的表情刻画和内心世界。
注重感受,追求刻画动态的瞬间,以富有戏剧性的想象力来把握变幻莫测的事物。
并非写实,而是夸张美和扭曲美。
对人物表情和内心的刻画极为生动,独特的色彩与创意,繁复细致的工序制作。
日本工艺美术也在其中有所表现,这里的美并非做工的精细和完美,日本美学表达以不完美达成完美,陶瓷的制作崇尚佗寂美学:自然、朴素、洁净美,甚至刻意地做旧或者采用朴实天然的材质。
个案分析
日本民俗生活也有甚多体现古典美学,例如花见文化,花见(はなみ,Hanami)是日本的一种民间习俗,意思即“赏花”。
每年3至4月间,日本人经常在樱花树下举行露天赏花大会,在花下席地而坐,闲谈赏花,品茶糕点。
日本各地樱花开放的时间不一,也会受气候影响,所以每年樱花开花期间,日本的网站都会详列各地的开花情况,有些
还有照片显示开花度。
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民众前往参观,吸引了众多的艺术家,届时会有电视台的直播樱花的开放。
日本民族对这种美的执着与细腻根深蒂固。
樱花是美的,也是将死的,日本人珍惜这种死前盛放的美丽,也体现日本美学中的死亡之美,体现了日本审美对生命消逝之美和自然变幻之无常的追求和感叹,唯美主义的世俗化,情调与诗意美的极致追求。
作者很欣赏与消亡美学同属于一个范畴的“少女情趣”。
作者曾经请教过精通英文的鹤见俊辅,问“少女情趣”是不是世界上的通用词汇,答案是否定的,是日本特有的词汇。
所谓少女情趣既不是永久的爱a某或者b某|、c某等女子的存在,而是指被某个女子的某时期的难以言喻的美所吸引。
因此,粗俗一点,也许它带有一些轻浮的意味。
但是正因为如此,竹久梦二的绘画境界,川端康成的文学境界在有可能形成。
评价与结语
《日本古典美学》在对日本美学的阐释上精辟而深刻,从对话中思考日本的自然美学,把很多复杂的理论做一个简单的阐明,使人对日本的美学更加深入的了解,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参考文献
胡克《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本居宣长《紫文要领》
346945637《日本美学》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