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学
• 茶 道
• 它含有神仙思想、道教、阴阳道、儒教、神道等;在 形式方面它包括建筑、书画、雕刻、礼仪、插花、漆 器、陶器、竹器、烹饪、缝纫等内容。 • 茶道特点:茶道艺术中有色、有声、有香、有味、有 触感。在茶事进程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各色艺术品,可 以从风声,雨声,点茶时的水声,体会茶的意境可以 闻到花香、茶香和香炉中发出的香气,茶道艺术试图 包罗万象,并使之艺术化。茶道把山川风月、春夏秋 冬、花草虫鸟、历史文学等等都包容进茶事之中。茶 道艺术是无形的,但又是永久性的。
• 物哀熏陶使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异化。
•
•
“在世界所有国家的国旗中,只有日本以纯白为底 色。 日本人爱白色,是因为白色像雪,而雪代表纯洁, 且“雪容易消融,蕴含一种无常的哀感,与日本人 的感伤性格契合。
日本的戏剧歌舞伎在表现悲哀时,与中国、欧洲的 戏剧惯用悲痛欲绝的夸张动作相异,多采用静寂地 忍受着悲伤的动作,让观众从更深层面去感受这个 场面所表现的悲哀的心绪”。
日本的極致美
小组成员:杨丰恺 钟婉仪 张晔 李绮媚
• • • •
日本审美与艺术的极致之处 极致美的内涵与根源 剖析这种美背后隐蕴的其他因素 从美学角度看日本民族性格
• 日本美学 • 日本极致美
文学 古典与现代 艺术 电影美术及其他 传统 文化习俗 生活 衣食住行
日本美学
• • • • • 艺道 佗寂美学 纯粹与洁净 “物哀” 悲情美的阐释 死亡与残酷之美
变形、怪诞、妖艳、浓烈的风 格,注重人物的表情刻画和内 心世界。
注重感受,追求刻画动态的瞬 间,以富有戏剧性的想象力来 把握变幻莫测的事物
并非写实,而是夸张美和扭曲美。 对人物表情和内心的刻画 极为生动 独特的色彩与创意, 繁复细致的工序制作
日本工艺美术之 极致
• 这里的极致并非做工 的精细和完美
• 与此衍生出红叶美食和红叶旅游
• 樱花和红叶都是美的,也是将 死的,日本人珍惜这种死前盛 放的美丽,也体现日本美学中 的死亡之美
• 体现了日本审美对生命消 逝之美和自然变幻之无常 的追求和感叹 • 唯美主义的世俗化 • 情调与诗意美的极致追求
• 答题地说,茶道是以沏茶、品茶为手段,用以联络感 情且富有艺术性,礼节性的一种独特活动。它是日本 文化的结晶,日本文化的代表,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规 范,日本人心灵的寄托。
• 茶道繁复的工序和礼节,对仪态的庄重与严肃体现了 日本美学对艺术的细腻与极致追求
• 总结
完
• 谢 谢 观 赏
红叶狩
• 古时候人们把秋天观赏红叶叫做 “红叶狩” • 在日本人眼里,红叶像一头毛色 华丽的野兽,当它嗅到一丝秋天 的气息,就会以平均每天27公里 的速度从北到南跑遍全日本,仅 需50天左右 • 日本人更喜欢“枫叶红于二月花” 的生机之感,而观赏红叶时只能 眺望 • 与花见一样,日本政府也会发布 红叶预报
•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 物哀是日本美的源流。 • ‘物哀’、‘空寂’和‘闲寂’这三种精神相通的特殊 形态的艺术美,日本民族固有的美意识及其表现出来的 艺术深度。 • 日本人对这些特殊美的感受和趣味是相当普遍的,不局 限于文学艺术,而是及于生活的各个层面。‛ • 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 真髓。‛ • 物哀是一种生死观。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 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川端康成既认为‚物 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也‚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 美的一种表现。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 • 日本人的美意识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理念,即赞 美‘美之短暂’。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 ‘瞬间美’的观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 他们的殉死,其意义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 • 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
• 日本美学表达以不完 美达成完美
• 陶瓷的制作崇尚佗寂 美学:自然、朴素、 洁净美 • 甚至刻意地做旧或者 采用朴实天然的材质
艺伎审美与艺术
• 日本的独特美:艺伎
极致的白色、繁复华美的 和服与一丝不苟的发饰规 格,体现了细腻和极端的 审美 极致的艺术追求:
学习的内容繁多,过程艰苦。 其中包括文化、礼仪、语言、 装饰、诗书、琴瑟,直到鞠躬、 斟酒等,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都有严格的要求,处处体现高 贵和稳重
• 《刺青》嗜虐与受虐 • 女子的纯洁美向残酷 与成熟的蜕变 • 人的欲望与理想 • 对美丑的艺术表达
日本文学的悲与美:川端康成
• 继承了日本传统的风雅, 超越了世俗的道德而纯粹 的表现人体的美,以及空 虚的幻影的描写,是日本 美的另一种象征 • 典型的日式物哀之美 • 描写女性美细腻动人 • 意识流 • 极具古典主义和唯美主义 的追求 • 以简单的情景 表现极为细 腻和美丽哀伤的情感共鸣
日本文学的极致美
• • • • • • 日本文學的東方情調 日本代表文學:和歌 俳句 物哀與悲情美 死亡之美、否定之美和殘酷之美 心靈的極致描寫 矛盾
日本文學的特點
• • • • • • 在單純、短小的結構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現 纤细、含蓄、细腻 物哀、幽玄、闲寂的美学理念 真、哀、艳、寂的文艺观 注重心灵感受、人性深处的描写 擅用矛盾和反差写出极致的美与丑
• 花见文化
• 花见文化
• 花见(はなみ,Hanami)是日本的 一种民间习俗,意思即“赏花”。 • 每年3至4月间,日本人经常在樱 花树下举行露天赏花大会,在花 下席地而坐,闲谈赏花,品茶糕 点 • 日本各地樱花开放的时间不一, 也会受气候影响,所以每年樱花 开花期间,日本的网站都会详列 各地的开花情况,有些还有照片 显示开花度。 • 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民众前往 参观,吸引了众多的艺术家,届 时会有电视台的直播樱花的开放 • 日本民族对这种美的执着与细腻 根深蒂固
自然主义的“私小说”
• 自然主义与古代“真实” 的美意识 田山花袋的《棉被》 、 尾崎一雄的《虫子的种种》 • 冲击伦理道德,暴露生活 中的丑恶部分,直逼人性 的底处,以唯美抒情的手 法,写生与死的人生思考。
• 私小说成为日本当代纯文学的主体 • 极致美的表达与人心丑恶形成对比
谷崎文学之美
• 回归传统审美 • 回归自然美 自然与人的融合 • 物哀 :悲与美的融合,生命与消逝的同在,圆满与残缺的共生,幸 福与悲情的交错 《春琴抄》《细雪》
深入人性深处和回归原始的本能
• • • • • 人性的罪恶艺术化 以极致的美衬托极致的丑 原始“性”的理解和伦理的思考 丑的艺术 对人的情感进行复杂多层解读
日 本 绘 画 艺 术 的 极 致 美
浮世绘
浮世绘是日本一种传统绘画,反映日本人细腻的审美,也代 表了日本古典绘画艺术的主流三岛由纪夫-古典与现代结合的怪异文学
• 逆反的性爱、异常的性欲作深层 心理的挖掘,从隐微的颓唐中探 求人性的真实 • 以生活为题材向艺术挑战,以肉 体为本向精神挑战 • 风格上将日本与希腊古典主义融 为一体,将浪漫、唯美与古典主 义发挥到尽美之境、 • 一是生、活力和健康,一是死、 颓废和腐败。这两种观念奇妙地 交织在一起,产生矛盾的艺术
•
•
世上的国歌都是雄壮的,然而“日本国歌带有哀调, 连摇篮曲也很悲怜,闻之伤怀。这种‘物哀’的美,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佛教所揭示的人生的虚幻感以及万物流转的 ‘无常观’更加速了日本人本已获得的朦胧的 ‘物哀美’意识的完成 物哀” 就是知人性、重人情、可人心、解人意、风流雅趣,有贵族般的超 然与优雅、女性般的柔软细腻之心,就是从自然人性出发的、不受道德观 念束缚的、对万事万物的包容、理解与同情,尤其是对思恋、哀怨、忧愁、 悲伤等刻骨铭心的心理情绪有充分的共感力。
• 典型表现:茶道、花道、建筑、陶艺
日本物哀
· 「物」是客观存在,就是认识感知的对象, 「哀れ」是主观情感,是认识感知感情的主体。 「物の哀れ」,就是二者互相吻合一致的时候产 生的和谐的美感。 · 两者“物心合一”,其中“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风物, 更可以为社会世象,人情百态,总之是以现实之物触内心之“哀”, 优美、细腻、沉静、直观 · 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 幽深玄静的情感,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 · 一感动,二调和,三优美,四情趣,五哀感。而其最突出的是 哀感
• 日本文学中的悲哀与悲剧不同,而 是将美打碎给人看,体现一种哀情 与空虚 • 川端康成 :“悲与美是相通的。” 他写《伊豆的舞女》时,把主人公 “两人的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 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 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 界”。 • 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细腻的心理 描写 • 从悲中感受美 悲是追求美的一种特 殊方式 • 余情美和留白
• 女伎大多美艳柔情,服饰华丽, 知书识礼,尤擅歌舞琴瑟,成 为日本美的象征
日本现代插画与漫画
特异风格插画
特点
• 繁复的构图 • 明艳虚幻的色彩 • 笔触细腻精致,美轮 美奂 • 印象派风格与浪漫 主义
• 虚幻和华丽的画风
• 追求光和影的感受 • 超现实 夸张
民俗生活中的极致美
• • • • • 花见 红叶狩 花火祭 茶道 礼仪
• 物哀情結 日本的诗歌多是短歌,日本
的音乐旋律单调,日本的舞蹈动作缓慢, 日本的绘画很少追求浓艳的色彩 对日本文艺中的‘物哀美’,不能简单地 理解为‘悲哀美’。悲哀只是‘物哀’中 的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所包含的同情, 意味着对他人悲哀的共鸣,乃至对世相悲 哀的共鸣。 所谓的‘物哀美’即指喜怒哀乐的种种感 动和体验,其所展现的是一种哀婉凄清的 物哀比悲哀恬淡。 美感世界。 恬淡到“静寂”、 物哀包括对人的感动、对自然的感动和对 “闲寂”甚至“空 寂”的地步。 世相的感动三个层次的结构。”在不同的 层次里,物哀可能是悲哀的消解、超越或 深化。
日本的艺术观与审美观:艺道
特点:细腻、注重精神气质、唯美、洁净、艺术与 心灵的融合。
技能的‚艺‛和理法的‚道‛结合,形成 ‚艺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