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歌曲作曲的一般技巧

歌曲作曲的一般技巧

歌曲作曲的一般技巧作曲当然要遵守音乐的规律,但各人的方法和技巧又有不同之处。

如,有的人习惯先有词后作曲,也有人习惯先有曲后填词的(香港、广东人多)。

有人先作一个总体的构思然后再动笔,有人完全按照感觉来写,认为按照下行5度和弦圈的经典走位来写旋律不会难听。

但我看,要创作一首完整的好歌曲,基本的技巧和方法还是不能没有的。

这里为大家讲解一下基本的创作技术问题。

一、主题一首歌的音乐,要有一个能够集中地概括整个作品的思想、感情、性格的音乐主题。

乐曲的长短要根据内容而定,象一条主线贯穿全曲。

歌曲的音乐主题往往是根据第一句歌词的特点所创作出来的,有些歌曲的主题,往往根据半句歌词加上衬字拉开来创作的,也有一些歌曲的主题,加了许多虚词和衬字把主题加长了。

一首歌乐曲主题的配制,首先是从研究歌词开始的,要进行反复吟颂,借此来了解歌词的意境,进行研究分析,并对歌词作修改和修整。

要形成准确、鲜明、生动的音乐主题形象,才能正确深刻地表现词意的思想内容;其次,对于体材也要选择合适的,根据内容需要量体裁衣,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二、发展1、段落音乐的发展安排在合理的作品结构之中,歌词的结构是音乐段落结构的重要依据。

段落分一段体,两段体,三段体等。

比较常见的是两段体和三段。

段落可以分为对比和类似形式。

对比,如:前面比较舒缓,后面比较高昂;前面比较紧凑,后面比较庸散。

从文学上分析,如果你想用对比来创作的话,前面是叙事的话,后面一定要改成抒情。

从音乐上说,前面如果旋律比较平,后面就大胆的多点起伏,前面节奏多用4分音符的话,后面就用8分或16分音符。

从而起到对比的作用。

在编曲上可以更明显地看到,一般副歌部分总是比较高潮,而前面总比较缓慢。

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学吉他的人一定知道,是吉他入门的必弹曲。

如果写得好,那也是非常精致的东西。

但一段体对旋律要求非常高,旋律一定要好听,否则不行。

现在三段体的也很多,如陈亦讯的十年(也有人把第二段看作起承转合中的转),那英的征服(在歌后面有一段把情绪推向高潮的人声部分)等等。

数学里面有黄金分割点,人们在美术、音乐等艺术领域都很注意这个点。

按照美学观念它是最完美的点。

一首3分钟的歌,在黄金分割点上,大概2分多钟的时候,总是一个歌最最好听的地方,他或是高潮部分,也许是一首歌最最精华的部分,在编曲上尤其是这样。

黄金分割点,是最容易打动听众的点,也是最容易渲染感情的点。

2、重复重复永远是音乐中的不二法门,从段重复到小节重复,几乎每个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

(重复也是同度模进)。

重复的技巧也很多,移位重复还包括严格移位和混合连续移位。

3、倒影它就像我们在水边,看到自己的影子。

如:33345 33321。

在五线谱中,以3横线,就会发现,345往下翻180度的话,其旋律线条就会和321吻合。

这样写出来的旋律,不会很散。

4、模进模进分严格模进和自由模进。

严格模进,要求各旋律音程之间完全一样,旋律线条也要完全一致。

如:3323 2212 。

自由模进,则没有这个限制。

如:1123 3345(1和2之间是全音,3和4之间是半音,音程不同)5、对格各艺术门类都是相通的。

在文学创作中的某些技巧,放到音乐里也完全适用。

在一些人写的诗联,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第二联的第一个字。

放到音乐中的话,就是第一句最后一个音符,是第二句的第一个音符。

然后依次类推。

如:123 312 234 465,前面的最后一个音符,是后面的第一个音符。

李宗盛有时通篇都使用对格的技巧。

歌曲变音用得如何,很大程度上看作者对旋律的把握程度。

一般来说,表现明亮色彩的歌曲用大调,相反,表达忧伤或温柔的歌曲用小调。

我们也可以把大调的3音降半度,来表达忧伤或温柔。

在小调中,多使用#4和#5,是不会有错的,因为小调的上行音阶中本身就包括#4和#5。

如果想写一段带有JAZZ风味的旋律,除了节奏上多用切分音符外,用b3和b7是不二法门,其实,这也是JAZZ的特有音阶。

例如,罗大佑在爱的诤言里,A段第三句,用了#1 2 3的级进,给人一种忧伤的感觉,而且非常新鲜。

李泉的爱的颜色中,用了:5 6 7 #1的旋律级进,四个全音连续上行,把感情发挥到了极至,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橄榄树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老歌,作者用了#4作为承上启下,收到非常好效果。

如果改用4的话,旋律色彩就会大打折扣。

7、浓淡疏密1:疏密有致。

国画讲究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有疏有密。

在音乐中,前面几小节如果节奏部分非常密集,后面一定要多写些长音。

如果前面旋律起伏非常大,那么后面一定要把旋律安排得平稳些,以起到一个平衡的作用。

2:深浅分明。

国画讲究墨色深浅枯湿,分深、浅、灰等五色。

在音乐作品中,如果前面两小节都使用了上行的旋律,如:1123 3345,那后面你最好使用下行或者平行的旋律,如5442等,这样让人感觉旋律有起伏有变化了,听觉上比较舒服,也符合自然规律。

如,开头第一到第二句,旋律从低音5直线上升,且不带拐弯地到达高音1,音程跨度纯四度+纯八度。

第三句开始慢慢下降,从高音1下降到底音6,音程跨度8度加小三度。

给人感觉旋律起伏很大,感情全部发挥出来了,然后第四句旋律开始走稳。

但在当今的许多歌曲,特别是流行音乐里,几乎没有这种限制了。

现在作曲家对歌曲的定调,一般是根据歌手的音域来确定的。

男歌手一般最高音定在G上。

(钢琴上叫小字二组G,吉他上是第一弦的第三品)。

如果太高,降一度也够了。

女歌手音域要比男的高八度,所以,一般最高音定在B上(钢琴是小字一组B。

吉他是第二弦空弦)。

太高的话也降一度。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听说帕瓦罗蒂可以唱到高音#C。

大家可以在琴上感觉一下,钢琴是小字三组的#C,吉他是第一弦第九品。

9、变调我在江西、北京两次听到张千一讲自己的歌曲创作体会,每次对转调的问题都谈得特别多。

调性的对比,确是非常重要而有趣的,一首歌前面如果是小调,后面可改用大调来发展。

前面如果是C调,甚至你可以在后面安排bE大调(就是C小调),都是可以的。

这样能让听众有耳朵一亮的感觉。

但不要忘记,调是为歌服务的,转调是为了更好的抒发情感。

所以不管你转成什么调,一定不能单纯为了转而转,音乐也要有再现。

齐秦的《大约在冬季》,他在第一段开头用大调1,结尾是小调6,副歌部分也是小调,很好地抒发了离别的情绪。

张国荣的“共同度过,本来旋律并非很出彩,副歌部分也是一般,但作者连续用了四个转调,把感情全部唱出来了。

转调技术在间奏里用得也比较多,还有离调,但这是编曲的范围。

如果间奏忽然转调了,那么在结尾的时候,一定要再转回原调。

调式的学问很多,在印度的音乐里,把3和4这一对半音兄弟,再切一半,变成12音音阶,更难唱。

光音阶上的变化就有几十种,还分上行和下行,还不包括临时变音等,很难懂。

是C调的话,结尾一定要从G到C才可以,不然不及格。

但有不少歌曲里面结尾并不到C,而是G到#G(就是#5 1 #2),在听觉上非常新鲜。

还有G到G增和弦。

就是(5 1 2)也非常新鲜。

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10、起承转合。

中国的诗词歌赋是要讲究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的歌曲或歌曲主题部分也有起承转合音乐结构的。

开头的第一句就是起,一般都是有音乐动机组成的,是写歌的一个动机所在。

第二句就要相承了。

第三句就是转,是主歌部分最精华所在,很多优秀的音乐人都在这里大做文章。

如果前面两句用上行旋律比较多的,第三句一定不要用,改成下行。

前面如果旋律比较平和,到这里,一定要写的凹凸些,就象美女的线条。

用一些变音什么的,节奏改一些,也是非常常见的手法。

第四句叫合。

是前三句的总结,有人把第一句照搬,那是最简单的办法。

也有人把前面三句用到的动机,整合在一起作为第四句,也未尝不可。

实际上,创作手法是多样化的,主要看情绪发展,你想表达什么。

11、词曲配合。

汉字有本身的发音,1、2、3、4声,念的时候,大家都严格按照发声的,上入声,本来也包含了音乐成分在里面。

如果没有按照发声规律念,很容易就变成另外的意思了。

而在音乐创作中,这是最最忌讳的。

如果歌词的感觉是摇滚的,曲子却写成民谣的,听上去感觉一定不行。

曲子是古典风味的,而词的感觉却是很现代的,感觉就会很别扭。

齐豫以前有盘专集,曲子都是从古典音乐里出的,新填上词来唱,感觉不好。

因为那是人家为器乐而写的曲子,改成人声了,当然不好。

12、最高境界。

鲁迅先生说过,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添一字嫌太肥,减一字嫌太瘦,就是说,好的文章,你一个字都不能增减。

好的曲子也是一样。

加任何一个音符进去,你都觉得不好,删除任何一个音符,你都觉得不对,到了那个时候,就是曲子最完美的时候。

如果对巴赫的复调加音符进去,就会发现,加在任何一小节,其他地方都要作很大的改动,而改好之后,又会发现完蛋了,不能听了。

但歌曲有所不同,因为要加歌词。

词,是为曲服务的,是依附在曲子上的。

所以宁可让词牺牲点,也尽量不要去改动曲子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