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资引进现状及其影响分析

外资引进现状及其影响分析

外资引进现状及其影响分析摘要:2001年末中国加入了WTO,此后结合邓小平领导下的对外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政策,中国取得了世界为之震撼的成果。

中国答应世界贸易组织,会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外资,与外商进行紧密的合作交流,从而实现双赢的良好发展趋势。

关键词:引进外资,发展现状,经济增长,结构优化一、引言利用外资的概念是指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通过对外借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用其他方式筹措的境外现汇、设备、技术等。

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及自身的实践可以知道,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全部资金、技术和资源。

国家为了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都必须与他国互通有无,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

国家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本国经济,必须解决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这就需要在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逐步积累本国资金的同时,合理地、有效地利用国外的资金。

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各国必须强强联手,才能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我国外资引进现状2015年1月21日,商务部召开2015年第一次例行发布会。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进行2014年全年年度盘点。

以下为2014年我国吸收外资情况:2014年全年,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23778家,同比增长4.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363.7亿元人民币(6.1983, -0.0029, -0.05%)。

按美元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95.6亿美元,同比增长1.7%(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下同)。

12月当月,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2482家,同比增长6.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18.7亿元人民币,按美元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3.2亿美元,同比增长10.3%。

下面是一组摘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简单明了的显示出我国几年来的利用外资的情况。

(单位:万美元)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从2008年到201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每年都有明显增加,特别是2012年到2013年,实际利用外资额跨度特别大。

2000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基本呈稳步增长趋势,从2008年的9525增长到2014年的11956。

发展速度之外由此可见,而外资的引进状况在原有的以亚洲为中心的特点外,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直以来来,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来源呈现出“一个重心,多方向拓展”的特征。

“一个重心”是指我国外来资金的主要来源地是亚洲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亚洲一直是我国利用外资的资金来源重点地区,所占比重超过60%以上,部分年份甚至超过70%;其次是北美洲和欧洲,所占比重接近10%。

亚洲地区的资金主要来自香港,占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超过40%;美洲地区的资金主要来自美国,所占比重超过8%。

从近几年外资投资现状看,制造业投资比重明显逐年下降。

2000-2006年,工业制造业占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基本呈上升的态势。

这不仅加重了我国部分工业行业的产能过剩,而且也成为我国资源和能源紧张的原因之一。

自2007年开始,这一趋势发生逆转,工业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近6年来首次下降。

特别是,外商投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这有利于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以及资源和能源的节约。

其次,服务业外商投资迅猛增长。

虽然过往我国服务业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但发展速度却是惊人地增长。

根据贸发会议的分析,2014年中国吸收外资增长主要体现在服务业领域,目前已占到总量的56%,而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则下降到36%。

此前商务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服务业吸收外资占比上升,达到55.4%,高出制造业22个百分点,达662.3亿美元,成为吸收外资新增长点。

资金密集度进一步提升。

2014年新设企业平均合同外资金额812万美元,比2013年(713万美元)提高13.9%。

对此,有关经济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方面与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工业部门外国投资减少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逐渐出现变化的体现。

当前我国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超过制造业。

服务业发展增速也在加快。

未来,我国内需不断扩大的可能性高。

投资向服务业聚集就自然而然。

另外,外商投资的结构也正在从发达经济体转向发展中经济体,并且认为这一趋势今后会继续增强。

贸发会议的报告显示,去年发展中经济体共吸引了56%的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共计7000亿美元,创下有史以来最高水平,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的规模翻了一番。

除中国外,巴西去年吸引外资620亿美元,印度吸引外资350亿美元。

同时,外资企业成为我国进出口的主力军。

据海关统计,1-12月,全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19840亿美元,同比增长3.4%,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持平,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46.1%。

1-12月,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10747亿美元,同比增长2.9%,增幅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进口额9093亿美元,同比增长3.9%,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

投资项下进口自用设备金额91亿美元,同比下降7.5%。

1-12月,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11172亿美元,同比增长1.5%,增幅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额7206亿美元,同比增长1%;加工贸易进口额3966亿美元,同比增长2.4%。

三、引进外资的影响(一)正面影响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服务业吸收外资占比上升,达到55.4%,高出制造业22个百分点,达662.3亿美元,成为吸收外资新增长点。

资金密集度进一步提升。

2014年新设企业平均合同外资金额812万美元,比2013年(713万美元)提高13.9%。

外资区域布局日趋合理。

在外向型产业转移的带动下,中部地区吸收外资增长7.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比升至9.1%。

中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占比为18.1%,比2013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促进实现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

外资的引进,推动了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

国际直接投资带来的先进实用技术,填补了国内不少产业和产品的空白,使一大批老企业的技术装备得到改善,产品实现了升级换代,缩小了与世界水平的差距。

各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市场主体数量显著增长。

2014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38万家,同比增长4.4%,扭转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

自贸试验区试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大力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建立了“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外资管理模式,提高了投资便利化水平,极大激发市场投资热情。

2014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合同外资金额约占上海市的三成,金融、文化等自贸试验区扩大开放措施引领上海市引资快速增长,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超过九成。

增加了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8月底,在外商投资企业中就业的中国员工达10300万人,占到全国城镇职工人数的25%。

中国GNP的年增长率中,有2至3个百分点源于外资。

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带来了他们在资本市场、技术开发、营销网络、管理人才与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国际联系,开拓了外贸产品的出口渠道,提高了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有助于中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外资企业采用国际通行的组织形式,导入了市场竞争机制。

大量外资企业的出现,要求政府管理部门建立起一整套运用利率、税收、汇率与法律规范调控经济的新型管理机制和协调体系,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2014年1—9月,215家国家级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均为两位数增长(分别为12.7%、13.5%、14.7%、15%、13.3%、15.5%)。

(二)负面影响首先外资引进的利用区域分布失衡,八成以上集中在东部地区。

长期以来,我国引进的外资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胶东半岛、京津唐等沿海东部地区。

这意味着我国以吸收外资为标志的开放,实际上只是少数省市的对外开放。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专门制定了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指导目录,并给予税收激励政策,但这些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

如“西部地区的鼓励类项目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但对外商投资区域选择的影响可能仍难言乐观。

从而加剧了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的状况。

其次对国内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

首先,外商投资将导致对国内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占用、对国内市场的垄断,进而阻碍国内投资的可持续增加,这是外商投资产生挤出效应的根本原因。

其次,流入外资的投向、来源与技术特征等是外商投资产生挤出效应的直接原因。

从外商投资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结构上,内外资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在技术上,外资主要投向技术密集程度不高的一般加工业;在来源上,来自港澳台的中小企业投资占有较高比例。

而且,内外资投资方向大体相同,在产业构成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出现争夺同一投资领域的现象,加剧了外资的挤出效应。

另外导致国民财富流失与财政收入减少。

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过多的政策优惠以及管理和制度上的缺陷,导致国民财富流失和财政收入减少现象十分严重。

随着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上升,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越来越大。

同时,相当一部分外资企业采取的转移定价手段也加剧了国家财政收入的流失。

这些企业往往提高进口设备与配件价格,降低出口产品价格,结果出现“明亏实赢”的情况,在连年亏损的情况下,还不断追加投资。

目前,这种“假亏损”已成为众多外资企业“合理避税”的重要手段。

最后部分在华外资在合规经营方面存在问题。

绝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守法经营,总体运营情况良好。

但我们也应看到,少数外资企业存在某些责任弱化的问题,比如非法避税、商品或服务质量不高、违反中国反垄断法、环境污染、非法撤资或单方面终止合作、涉嫌虚假宣传、劳工待遇偏低、商业贿赂、禁止或限制先进技术转移等。

这些问题的发生,既说明我国的法律政策不健全及监管不力,也表明跨国公司自身的管理存在缺陷。

这直接影响了跨国公司在华的企业形象、声誉和经营业绩,需要进行反思。

四、解决办法一是重点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

随着以人为本的观念的深入,服务质量的要求及种类将会越来越严格和广泛,服务业的发展迎来巨大的前景。

同时制造业的发展也不容忽视,这对降低人们的生活成本,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监管的力度,就如最近在风口浪尖的私家车搭客的问题,优步作为这一行业的领头企业,在被工商局检查的时期,依然很多民众选择预约私家车出行。

由此可见政府不能一竿子打死这个行业,而是制定合理的监管体制,使其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

二是积极主动扩大开放,放宽外资准入。

降低外资准入门槛和行业种类,积极引进外资,有效利用外资,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合理运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