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武夷山考察报告厦门理工学院新疆班
楚建琪
2012/10/22
武夷山——碧水丹山,人间仙境
赴福建武夷山考察报告
2012年10月中下旬,我们一行43人,在范书记的带领下,前往福建闽西北武夷山地区进行参观考察学习,所见所闻感触不小。
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主要情况和观察:
武夷山——武夷山遗产地处中国福建省的西北部,毗邻江西省,位于福建与江西的交界处。
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通用福建
赣语、闽北方言和国语。
根据区内资源的不同特征,将全区划
分为西部生物多样性、中部九曲溪生态、东部自然与文化景观
以及城村闽越王城遗址等4个保护区。
核心面积63575公顷,
核心次面积36400公顷,同时划定了外围保护地带--缓冲区,
面积27888公顷。
武夷山地区在福建省的西北,这里的气候是亚热带到热带的过渡气候区,这里没有北方那样很寒冷的冬天,给这座旅游城市提供了一个四季客满的前提条件。
这里的温度远远高于我们人体的最
适温度24度。
相比,南方要比北方的水多,再加上强烈的光照使空气中的水份增多,让我们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只要稍做运动体内的水份就争先恐后的从每个毛孔中向皮肤表面钻,尽管如此并没有影响人们对武夷山向往。
在这有一个贯穿武夷山的水系——崇阳溪。
(也许是南方人比较谦虚或者是其他原因吧,把比我们北方河都大的水系叫作溪)。
正是有了这个水系,使武夷山的山有了生命的活力。
对于我们生活在山区的人来说,原以为没有什么稀奇的,用来形容山的名词也就是雄伟、高大这类的词,但是真的深入到闽西北山区,特别是武夷山的时候,还是不由被它的奇特、清秀所打动。
武夷山集山岳和河川风景于一身,奇秀美古兼而有之,在山水的紧密结合、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上达到绝妙的境界,它荣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名副其实。
二、茶文化:
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而我认为武夷山之名靠的是茶文化。
一则传说中的秀才进京赶考演绎出的“大红袍”故事,做足了茶的文章,成就了武夷山的英明。
对“茶”字也诠释为人在草木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更有大腕导演张艺谋等参与策划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作品《印象大红袍》,将武夷山和其茶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
武夷山旅游的成功开发对我们的发展无疑有很大启发。
走在武夷山一览众山之余看到的最多的便是茶叶的种植、采摘、
加工一整套工序。
武夷岩茶是产于闽北是产于闽北安县武夷山岩上乌龙茶类的总称。
武夷山所产分为正岩茶,半岩茶,洲茶、外山茶四大类,品种太多了,这次参观学习,只接触了最有特点的三种茶叶:
大红袍:四大名枞之首,香气浓郁清长,有大红袍独特香气,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汤色浓艳,呈橙红色;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
肉桂:香气浓郁清长,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汤色浓艳,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
岩茶:香气清锐细长,岩韵显;味醇厚,浓而不涩,醇而不淡,回味清甘,汤色呈浅橙红色;叶底柔软,绿叶红镶边。
三、九曲溪:
九曲溪是武夷山的精品旅游项目,因而有了到武夷山旅游"不坐
竹排(竹筏),等于白来"之说。
游客到星村乘坐竹筏,至一曲武
夷宫码头上岸,从九曲顺水漂流而下,游程约90分钟。
九曲溪
发源于森林茂密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全长62.8公里。
进入风
景区的一段河流除受河流自然弯曲的作用之外,还受多组岩层
断裂方向控制,形成深切河曲,使9.5公里长的河流,直线距
离仅5公里,曲率达1.9。
九曲溪水流清澈,水源充沛,水质达
国家地面水Ι类标准,九曲溪从西向东,蜿蜒自如,山绕水转,
水贯山行,溪水晶莹,可谓曲曲含异趣,湾湾藏佳景。
清澈的
溪水是武夷山的灵魂,乘上古朴的竹筏荡入山光水色之中,如
融入神话般的境界,令人心旷神怡,游人可领略到探奇之美,
心境之和,漂流之趣。
山与水的完美结合是九曲溪旅游线路最
突出的特色。
曲折萦回的九曲溪贯穿于丹崖群峰之间,如玉带
串珍珠,将36峰,99岩连为一体,构成"一溪贯群山,两岸列
仙岫"的独特自然美景。
由于水绕山行,山临水立,仰角适中,滩潭交错,山不高有高山之气魄,水不深集水景之大成,身临
其间,有如漫步奇幻百出的山水画廊,钱其琛副总理游览武夷
山后感慨万千欣然留下"三峡雄伟壁立,漓江清碧秀丽,武夷山
水,两者皆备,尽在其中"的赞叹。
游览九曲溪的水上工具是古
朴的竹筏。
坐筏观山,极目皆图画,丹山、碧水、绿树、蓝天、
白云相映成趣,呈现出武夷山大自然五彩缤纷的色彩美。
沿途
看到奇峰相叠、嵌空而立,那高低相错的山峦,如旌旗招展,那气势磅礴的岩峰,如万马奔腾。
展示了大自然中极富韵味的参差美。
武夷山以竹筏为游览交通工具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由于它浮力大,吃水浅,轻便灵活,筏工只要用一根竹篙驾驭。
它可以平稳地漂过深潭,也可飞快地滑下浅滩;可以灵巧地避开突立中流的礁石,又可急剧地转弯。
人坐筏上全方位地沉浸在碧水丹山之中,无噪音、无污染,抬头可见山景,俯首可观水色,侧耳能听溪声,伸手能触清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刚柔相济。
可以说是竹筏水中流,人在画中游,"看山不用杖而用舟",即使是白发翁妪,仍可尽情漫游,遍览山水之美。
四、思考和启示:
经过为期三天的武夷山考察,有粗略的几点思考:
一、是学习武夷山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
武夷山之所以有
今天美好的生态环境和森林覆盖率,我认为与他们注重规划、
加强建设是分不开的。
武夷山从1989年建市开发建设景区到现
在,这个地方没有因为人类的光顾而变得千疮百孔,恰恰是旅
游收入使这里的环境变得更美更好。
二、是围绕茶产业做足文章、做强做大产业。
武夷山茶产业于
武夷山,茶树生长在岩缝中,其中以“大红袍”最为名贵,但
珍品现在只有半山腰上的那三株六颗。
关于大红袍名称的来历,则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大都演绎出各种版本的故事,使之成为
了浓厚的茶文化,推动着茶产业的发展。
仅管《印象大红袍》
的演出差强人意,但也在日复一日地赚取着首次来武夷山游人
的大量银子。
我们石膏山同样有自己的茶品种,这种茶有着原
生态的野味,但我感到我们的茶在种植培育方面没有形成一定
的规模,在品牌上的名气没有做足文章,成不了强势。
我认为
我们首先应该建设养茶基地,把茶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其次
发展茶文化,展现茶的文化、地域特色。
最后建立茶品牌,逐
步把我们的茶产品和文化推广出去。
包括冰葡萄酒的发展,我
们都应多学习借鉴成功经验。
三、是员工的精神状态和敬业精神。
在武夷山,我们接触到的各行各业人员:司机、导游、服务员等等,我感到他们都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
爱岗敬业、积极向上,给人客如归至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