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为的动力机制

行为的动力机制

※第五章行为的动力机制教学重点:需要和动机的实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教学难点:需要的分类;动机的动态结构以及影响行为动机的因素。

本章课时:3学时教学过程: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个体进行着不同的行为活动,而在同一行为中不同个体也会产生不同的积极性。

这是由于人们行为发生的动力机制决定的,所以,学习这一章,要求理解和掌握需要和动机的实质,了解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明确需要和动机的分类以及它们在个体行为中的作用,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动力机制,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这对于调控个体的行为,尤其是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需要和动机一、需要的概述(一)需要的概念及其特征1、概念: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是客观现实要求的反映。

人有劳动、学习、交往、创造、维护道德、娱乐和运动等方面的需要。

需要是个人的一种主观状态。

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愿望、意图、兴趣、动机等。

2、需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1)对象性它总是对于某种事物的需要。

(2)紧张性它是人感到某种欠缺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3)推动性需要形成后,就会成为一种支配行为寻求满足的力量,推动人去从事各种活动(4)起伏性一般的需要有周而复始的特点,不是一次得到满足以后就永远消失,总是需要——满足——再产生需要——再次满足……。

较复杂的需要,则没有这种起伏性。

(二)需要的分类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这是根据需要的起源来划分的)生理性需要是个体为维持其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的需要,它是人类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

生理性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是在种族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社会性需要则仅仅为人所独有。

人的生理需要和动物的需要也不相同。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这是根据需要的对象来划分的)物质需要是指个体对物质,如对衣食住行和日常用品的需要。

精神需要是指个体对精神文化对象的需要。

人的需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需要不仅是个人需求的反映,同时也是社会需求的反映。

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处于对立统一之中。

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必须把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需要,才能与社会协调一致。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1908——1970)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他于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以后又对这个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颇有影响的需要理论。

他把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以下七大类:(结合参看图5—1马斯洛需要层次图)1、生理需要。

如吃、喝、睡、行等方面的需要。

2、安全需要。

如躲避危险、防御侵袭、排除不安定因素等方面的需要。

3、友好和归属的需要。

如交友、爱情、母爱等方面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如希望有实力、有成就、有信心以及要求独立和自由,或渴望名誉、地位、威信、高度评价等方面的需要。

5、求知的需要。

如知道、了解及探索事物等方面的需要。

6、求美的需要。

如追求事物对称、秩序及美景等方面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如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发现自我满足的方式等方面的需要。

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看成是一个组织系统。

并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排列成一个系列,较系统的探讨了需要的性质、结构、发生、发展以及需要在人生中的作用,这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人类的需要是有启发的。

这个理论在教育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教育实践证明,一个饥饿、不安全、得不到爱、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创造性学习的。

对后进生的研究也表明,他们一旦解除了受歧视、孤独、焦虑的情绪,以尊重和爱的情感去感召他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是可以逐步激发起他们上进的学习动机。

但是,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并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

第一,虽然马斯洛用“似本能”来代替“本能”的概念,用以说明人类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

但是他却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是由体质或遗传决定的、是与生俱有的。

这就把人的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混同起来了。

第二,马斯洛十分重视人的潜能和价值,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类中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最好的典范,是最有价值的人。

然而他所讲的自我实现是个人的自我实现,仅仅是极少数人的自我实现。

个人的自我实现应当与理想社会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

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个人的自我实现不仅应当而且必须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第三,马斯洛把人类的基本需要分为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有其合理的因素。

但是,他强调的是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低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不会产生较高一级的需要,而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控制作用。

第四,在需要的研究方法问题上,马斯洛突破了弗洛伊德用临床法局限于对精神病人的研究和行为主义者用实验法局限于对动物的研究,采用现象学描述法对有成就的人进行整体分析,这无疑是一个进步。

但是,这类研究在信度和效度上都有不少的问题,对需要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用现象学描述法或搜集名人的档案资料进行经验性的分析而放弃探索因果关系的科学证明。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斯洛对需要的研究也是有较大局限性的。

二、动机的概述(一)什么是动机动机是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农民向国家平价出售上万斤粮食而不到市场上去卖高价;有的人专门制造伪劣农药坑害农民等。

为什么人们要做这些事?是什么激发人们去干这些事?这个问题就是心理学中的活动动机问题。

动机是活动的一种动力或心理倾向,它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按某种方式行事。

人们的活动无一不是在动机驱使下进行的,活动和动机紧密相联,可以说,动机是人们的一切心理活动中的最重要的机能。

需要和诱因是引起动机的两个重要因素。

需要被认为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

诱因被认为是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

(二)动机的作用作为活动的动力和方向,动机具有三种功能。

1、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起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例如,饥饿者对与食物有关的刺激、干渴者对与水有关的刺激反应特别敏感,易激起寻觅活动。

2、指向功能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例如,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知识分子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二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在为国家多作贡献的动机支配下,农民向国家平价出售粮食而不到市场上卖高价。

动机不同,活动的方向和它所追求的目标也不同。

3、维持和调节功能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这种活动针对的目标,并调节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在具体的活动中,动机的上述功能的表现是很复杂的。

不同的动机可以通过相同的活动表现出来;不同的活动也可能是由相同的或相似是动机所支配,并且人的活动也可以由多种所支配。

例如,成就动机可以促使人们在不同的学习领域(学习、文娱、体育等)进行积极的活动。

因此,在考察人的行为活动时,就必须要揭示其动机,只有这样才能对他的行为作出准确的判断。

(四)动机的分类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这是根据动机的起源来划分的)2、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这是根据动机的性质和社会价值来划分的)3、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短暂的、具体的动机(这是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的长短来划分的)4、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这是根据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来划分的)5、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这是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来划分的)三、动机和需要有了需要才能产生动机,进行各种行为活动。

但需要变成动机往往需有一个发展阶段。

首先,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的水平后,才能成为动机并引起、推动或阻止某种活动就。

其次,需要产生以后,还必须有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事物,即诱因条件。

因此,动机是某种刺激和反应之间所存在的必要的内部环节。

第二节影响行为动机的因素从行为发生的基本心理机制上看,动机是推动个体行为的直接动力,而个体的行为动机则是在主观需要和客观事物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内驱力和诱因的形式被引发的。

这是行为发生的最基本的模式,在具体情景中,情况要复杂得多,还有以下一些因素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动机。

一、认知因素(一)效价和期望评价行为动机=效价×期望这里的效价和期望,都是个体的主观认知,而不是客观实际。

一般来说对客体的效价和期望评估越大,动机强度也就越大。

(二)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有的能力的主观评价和确信。

它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测,而非客观实际;它会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性、坚持性、情绪状态以及对活动中所遇困难的态度。

(三)目标意识个体头脑中对目标的意识越清晰、越具体,则对个体行为的引发越有利,并且目标的设立也会通过自我激励机制对个体动机发生作用。

(四)归因作用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某些属性或倾向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其内在原因的过程。

见表5—1韦纳行为动力归因结构,韦纳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有8种类型的因素。

一般来说,把行为结果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或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对后继行为的动力;而把行为结果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则会增强个体对后继行为的动力。

如把成败归因为努力程度、方法运用等,则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情感因素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体验。

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情感现象有了较多的研究和认识,揭示了情感的不少功能,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功能,便是情感的动力功能,即情感对个体活动所具有的增力或减力效能。

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力系统,它能够驱动有机体发生反应、从事活动,在最广泛的领域里为人类的各种活动提供动机。

三、行为因素动机——行为——动机。

这种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行为动机的强化作用所谓强化,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可能性的力量。

(二)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作用行为动机个体行为效果如何,能否胜任,自然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判断,并由此进而影响个体的动机。

四、价值观因素价值观是人们用以评价事物价值标准并以之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包括:(一)兴趣它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渴望探求真理,与肯定的情绪态度相联系的积极的意识倾向。

它对个体的活动,尤其是认知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信念它是个体对某些知识的真实性或某些观念的正确性抱有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并力求加以实现的效率倾向。

信念是知和情的升华,也是知转化为行的中介动力,是知、情、意的高度统一体。

(三)理想它是个体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它与信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一定信念为基础,是信念对象的未来形象和具体内容。

因而,理想比信念更具体、更丰富、更确定、更具有情感意义上的感召力。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一)学习自觉性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它是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家庭和学校所进行的学习目的教育以及由于个人的学习成败而体验到社会对自己的要求等,而逐渐形成的。

(二)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它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