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年代戏剧、散文

20年代戏剧、散文


另:
鲁迅的《朝花夕拾》 鲁迅的《朝花夕拾》 俞平伯的《燕知草》 杂拌儿》 俞平伯的《燕知草》、《杂拌儿》 冰心的《往事》 寄小读者》 冰心的《往事》、《寄小读者》, 许地山的《空山灵雨》 许地山的《空山灵雨》, 梁遇春的《春醪集》 泪与笑》 梁遇春的《春醪集》、《泪与笑》, 徐志摩的《落叶》 自剖》 徐志摩的《落叶》、《自剖》、《巴黎的鳞 爪》, 陈西滢的《西滢闲话》 20年代重要的散 陈西滢的《西滢闲话》等,是20年代重要的散 文小品。 文小品。
中国的第一个话剧团体是1907(1906年12月 中国的第一个话剧团体是1907(1906年12月) 1907 在日本东京留学生曾孝谷、 在日本东京留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的春 柳社。 柳社。 中国戏剧经过了文明新戏——爱美剧 中国戏剧经过了文明新戏 爱美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左翼 左翼 爱美剧 戏剧——国防戏剧 国防戏剧——国统区、解放区历史 国统区、 戏剧 国防戏剧 国统区 新歌剧——先锋戏剧等发展阶段。 先锋戏剧等发展阶段。 剧——新歌剧 新歌剧 先锋戏剧等发展阶段
二、叙事抒情的散文小品
语丝》 《 语丝 》 周刊刊载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杂 被称为“ 语丝文体” 文 , 被称为 “ 语丝文体 ” , 在现代散文发展中 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语丝》 上也还有另一种倾向, 但 《 语丝 》 上也还有另一种倾向 , 即周作人 所提倡的风格冲淡的小品文。 所提倡的风格冲淡的小品文。 周作人的平和冲淡的散文小品, 周作人的平和冲淡的散文小品, 在艺术上达 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戏剧地位的重新估价: D、戏剧地位的重新估价: 古代文学边沿的戏剧逐渐向文学的中心位移。 古代文学边沿的戏剧逐渐向文学的中心位移。 新戏剧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新戏剧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 明 显体现出教化的工具性功能, 长于观赏的愉悦, 显体现出教化的工具性功能 , 长于观赏的愉悦 , 短于理性思考的消遣性艺术。 短于理性思考的消遣性艺术。 传统的戏剧主要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而存在。 传统的戏剧主要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而存在。
以后,在田汉的主持下, 以后,在田汉的主持下,在南国社的基础上创 立了上海艺术大学与南国艺术学院。这样, 立了上海艺术大学与南国艺术学院。这样,爱 美剧的演出中心, 美剧的演出中心,就逐渐转到了这些戏剧专业 学校学生实习性的演出上来。 学校学生实习性的演出上来。 学生业余演剧活动的兴起,反对戏剧商业化。 学生业余演剧活动的兴起,反对戏剧商业化。
泰戈尔、 王尔德、 契可夫、 安特莱夫、 纳 、 泰戈尔 、 王尔德 、 契可夫 、 安特莱夫 、 托 尔斯泰、席勒、莫里哀等。 尔斯泰、席勒、莫里哀等。 胡适等人的理论建设和“社会问题剧”的出现: C、胡适等人的理论建设和“社会问题剧”的出现: 胡适的论文《易卜生主义》和剧本《终生大 陈大悲的《 是人吗》 欧阳予倩的《 事 》 ; 陈大悲的 《 是人吗 》 , 欧阳予倩的 《 泼 熊佛西的《我到哪里去》 妇》,熊佛西的《我到哪里去》等。 戏剧被视为改良人生的工具, 戏剧被视为改良人生的工具,提倡写实主义的 戏剧。 戏剧。
丁西林的喜剧: 一只马蜂》 压迫》 9、丁西林的喜剧:《一只马蜂》、《压迫》
20年代散文 20年代散文
一、文艺性短论和杂文 现代文学中率先兴起的散文作品, 现代文学中率先兴起的散文作品 , 是议论时 政的杂感短论,统称杂文。 政的杂感短论,统称杂文。 特点: 特点: 杂文一般短小精干,易于出手, 杂文一般短小精干,易于出手,多在报刊上 应时而发,适合作社会批评的武器, 应时而发,适合作社会批评的武器,所以被五 四先驱者广泛使用。 四先驱者广泛使用。五四杂文对中国社会文明 各方面所进行的批评,倾注了作者改造旧社会、 各方面所进行的批评,倾注了作者改造旧社会、 探求新的社会理想的激情,因此, 探求新的社会理想的激情,因此,杂文也是最 早显示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早显示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舞台角色: D、舞台角色:生、旦、净、末、丑 弊端:艺术形式上的凝固, E、弊端:艺术形式上的凝固,包含了大 量的封建思想余毒。被批评为“理想既无, 量的封建思想余毒。被批评为“理想既无, 文章又极其恶劣不通” 文章又极其恶劣不通”,“戏子打脸之离 舞台设备之幼稚,无一足动人情感” 奇,舞台设备之幼稚,无一足动人情感” 的陈腐艺术。 钱玄同) 的陈腐艺术。(钱玄同)
(二)“爱美剧” 爱美剧”
在职业剧团摸索前路的同时,这时出现了“ 在职业剧团摸索前路的同时,这时出现了“爱 美剧”也即“业余剧” Amateur) 号召“ 美剧”也即“业余剧”(Amateur),号召“以 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 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 在其背景下,20年代初 年代初, 在其背景下,20年代初,学生业余演话剧出现 了一个高潮,并成为这一时期话剧运动的中心。 了一个高潮,并成为这一时期话剧运动的中心。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燕京女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燕京女校、 交通大学、民国大学、 交通大学、民国大学、师范大学等纷纷成立业 余剧社,每逢校庆、纪念日、游艺会、 余剧社,每逢校庆、纪念日、游艺会、募捐赈 灾都举行演出,吸引了广大学生和戏剧爱好者。 灾都举行演出,吸引了广大学生和戏剧爱好者。
(三)小剧场运动
理论:宋春舫1919年的《小剧院的意义、 1919年的 1、理论:宋春舫1919年的《小剧院的意义、由来 及现状》 及现状》 陈大悲《爱美的戏剧》 陈大悲《爱美的戏剧》 2、导演制取代明星制 演出实绩: 少奶奶的扇子》 3、演出实绩:《少奶奶的扇子》是中国第一次严 格按照欧美各国演出话剧的方式, 有立体布景, 格按照欧美各国演出话剧的方式 , 有立体布景 , 有道具,有导演,有舞台监督的一出戏。 有道具,有导演,有舞台监督的一出戏。
四、“国剧运动” 国剧运动”
1925年闻一多,余上沅、 1925年闻一多,余上沅、赵太侔等在徐志摩的 年闻一多 支持下,北京《晨报》副刊开辟了“剧刊” 支持下,北京《晨报》副刊开辟了“剧刊”专 倡导“国剧运动” 刊,倡导“国剧运动”。 基本宗旨是反对易卜生式的社会问题剧, 基本宗旨是反对易卜生式的社会问题剧,反对 用戏剧来传播思想,表现人生, 用戏剧来传播思想,表现人生,鼓吹所谓抽象 纯形的艺术” 进而推崇中国的“ 的“纯形的艺术”,进而推崇中国的“国 旧戏, 粹”——旧戏,从纯审美的角度玩味旧戏外在 旧戏 的形式美因素,试图创造一种所谓在“写意的” 的形式美因素,试图创造一种所谓在“写意的” 写实的”两峰之间架起一坐桥梁的“ 和“写实的”两峰之间架起一坐桥梁的“新的 戏剧” 戏剧”。
1927年 鲁迅《 野草》 的出版, 1927 年 , 鲁迅 《 野草 》 的出版 , 标志着中国 现代散文诗的成熟。 现代散文诗的成熟。 瞿秋白的《 饿乡纪程》 赤都心史》 瞿秋白的 《 饿乡纪程 》 和 《 赤都心史 》 , 是 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文艺通讯。 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文艺通讯。
三、“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 爱美剧”
( 一 ) 在移植模范西方戏剧中失败引发的戏剧本 土化思考 《华伦夫人之职业》演出的失败。 华伦夫人之职业》演出的失败。 上海民众戏剧社” 茅盾、 陈大悲等、 “ 上海民众戏剧社 ” ( 茅盾 、 陈大悲等 、 创刊了《戏剧》月刊) 戏剧协社” 创刊了《 戏剧》月刊)和“ 戏剧协社 ” (应云 欧阳予倩等) 的实践。 卫 、 欧阳予倩等 ) 的实践 。 倡导写实主义的戏 剧观念, 强调戏剧反映时代, 剧观念 , 强调戏剧反映时代 , 担负社会启蒙的 教育任务,形成了社会问题剧的热潮。 教育任务,形成了社会问题剧的热潮。
1921年11月,北京学生业余剧团的联合组织北 年 月 京实验剧社(李健吾等支持)成立。 京实验剧社(李健吾等支持)成立。 1922年冬,在薄伯英、陈大悲主持下,创办了 年冬, 年冬 在薄伯英、陈大悲主持下, 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鲁迅、周作人、 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鲁迅、周作人、梁启 超等均被聘为校董事, 超等均被聘为校董事,这是现代第一所培养戏 剧专门人才的学校。 剧专门人才的学校。 1925年在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主持下,恢 年在余上沅、 年在余上沅 赵太侔、闻一多主持下, 复了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增设了戏剧系, 复了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增设了戏剧系, 这是第一个国立的戏剧教育机构, 这是第一个国立的戏剧教育机构,戏剧艺术也 由此进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之中。 由此进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之中。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他们的杂文大都以随感的形式对现实作敏锐的 反应,文章不见得有多缜密漂亮, 反应,文章不见得有多缜密漂亮,却充分反映 五四”的时代风格。 了“五四”的时代风格。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大都是新文化运动倡导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大都是新文化运动倡导 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 者,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 作人等,其中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 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 作人等,其中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
二十年代戏剧、 二十年代戏剧、散文
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 文明新戏 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 与诞生
中国的早期话剧,通称为文明戏、文明新戏, 中国的早期话剧,通称为文明戏、文明新戏, 也称新剧。 也称新剧。 五四以后,更多的是使用“新剧”一词, 五四以后,更多的是使用“新剧”一词,有时 也称“爱美剧” 话剧” 也称“爱美剧”或“话剧”。 一直到1928 1928年 话剧(drama) 一直到1928年,话剧(drama)才正式命名为 话剧” “话剧”。 中国最早出现的话剧运动是1899 1899年上海圣约翰 中国最早出现的话剧运动是1899年上海圣约翰 书院演出的《官场丑史》 书院演出的《官场丑史》。
二、对传统戏剧的批判与西洋式“新剧” 对传统戏剧的批判与西洋式“新剧” 的建设
(一)中国的传统戏剧 题材主题:多为才子佳人,忠君报国, A、题材主题:多为才子佳人,忠君报国,善恶相 报思想。 封建文化的外包装) 报思想。(封建文化的外包装) 结构方式:多大团圆结局, B、结构方式:多大团圆结局,充满了人道主义色 属于忍耐型悲剧。 彩 , 属于忍耐型悲剧 。 ( 西方的悲剧多属崇高 型悲剧) 型悲剧) 表现形式:讲究唱功和做功。重在悦人耳目, C、表现形式:讲究唱功和做功。重在悦人耳目, 以委婉曲折的唱腔和华丽的服饰取胜。 以委婉曲折的唱腔和华丽的服饰取胜 。 再现性 方式, 一两步万水千山, 三四人千军万马” 方式 , “ 一两步万水千山 , 三四人千军万马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