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史
1、管理理论的奠基时期:18世纪前。
2、管理理论的萌芽时期:18世纪到19世纪末。
3、科学管理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4、科学管理产生的背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这就使管
理对于生产率的提高显得越来越重要。
显然,如果仅仅用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的方式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有限度的问题,而且还会加剧劳资矛盾。
因此,一种科学意义上的管理革命就随之产生了。
5、“人际关系学说”产生于: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
6、“人际关系学说”主要观点有:
(1)人是“社会人”而非单纯的“经济人”,对人的激励应是多方面的,应满足人的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需求;
(2)企业中存在着正式组织,也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要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需求的满足程度,从而提高士气和生产率。
7、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实践及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
社会生产力方式的变革与管理思想演变的相互关系等。
8、学习管理思想史的意义:
(1)传承和发展管理思想;
(2)指导管理实践;
(3)弘扬和培育管理文化;
(4)开发和提高管理素质。
9、管理思想的产生时期:先秦时期,可分为春秋前与春秋后两阶段。
10、《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史料总集,共28篇。
11、《周易》包含中国最古老的管理思想;是中国最早详细论述中央政权的专著。
12、《孙子兵法》被称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13、老子:把“见素抱朴、少有寡欲”作为对国家管理者的基本要求、品质要求的人物。
14、老子:(1)人有私欲;(2)无为而治;(3)道法自然;(4)“无智”治国(他的“无智型”实质就是实行“愚民”政策,应将其作为糟粕思想加以抛弃)。
15、孔子:(1)以礼治国;(2)重义轻利;(3)经济管理思想(①“惠而不费”②“使民以时”③“节用”)。
16、孟子:(1)人性本善;(2)义利统一;(3)修身治国;(4)以德服人;(5)施行“仁政”
(6)讲求权变。
17、商鞅:(1)教民耕战;(2)依法治国;(3)论功封爵;(4)限商保农。
18、孙子:(1)“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2)预测与决策关系全局;(3)灵活机动
的战略战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运用之
妙,存乎一心。
”)(4)人的因素决定胜负;(5)“唯民是保”的战争基点(“故进
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19、管子:(1)人性“自利”;(2)“天地为心”;(3)“以人为本”;(4)民与国同富;(5)
诚信者获益;(6)德能兼备;(7)“与时变”。
20“民饿忧劳,我佚乐之;民饿贫贱,我富贵之;民饿危坠,我存安之”体现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管理者必须“爱人贵民”。
21、“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管理国家应“以人为本”。
22、先秦时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1)人是管理的重心;(2)组织与分工是管理的基础;
(3)农本商末的治国理念;(4)重义重情的管理价值观;(5)运用计谋实现管理目标。
23、人是管理的重心:(1)管理国家应“以人为本”;(2)管理者要学会识人之方;(3)管
理者要懂得用人之道;(4)管理者必须“爱人贵民”。
24、运用计谋实现管理目标:(1)以谋取胜;(2)强调权变(孙子认为“兵无常势,水无常
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3)思先于行(孟子提出了“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
25、汉高祖“无为而治”管理思想。
26、汉武帝“有为而治”管理思想:(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削弱诸王,打击富豪;
(3)掌握财政,控制经济(①国家垄断铸币;②实行盐铁官营;③算缗和告缗令;④推行均输、平准。
);(4)为展宏图,求贤任能。
27、第一次大生产优于小生产的理论分析即出于桑弘羊。
28、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食为政首”。
29、隋文帝的管理思想:(1)厉行节俭,严惩贪腐;(2)推行均田,轻徭薄赋;(3)全面改
革管理制度。
30、唐太宗:反对奢侈,提倡节俭。
31、朱熹:(1)“存天理,灭人欲”的人性管理思想;(2)“立志”“主敬”“省察”的教育管
理思想;(3)“量入为出、取予适当”的经济管理思想。
32、宋元明清时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1)以维护君主的统治为管理目标;(2)“以人为
本”的管理思想;(3)治国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体;(4)突出“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