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及其各方关系问题之分析【内容摘要】: 网络游戏产业的飞速发展,迫切要求对网络虚拟财产的有关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无论是司法实践的大胆尝试,还是学者的理论争议,其目的都在于寻求解决虚拟财产纠纷的法律规则,为相关立法的出台提供参考和借鉴,进而维护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及网络秩序、促进游戏产业的健康发展。
任何权利的实现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障与救济,为了减少私力救济事件的发生,将侵犯虚拟财产的行为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极其必要,制定保护虚拟财产的法律势在必行。
【关键词】: 虚拟现状法律属性债权法律关系【正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再创新高。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目前我国上网用户人数早已超过1亿,网上游戏在上网用户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里最少占50%。
据估计,内地网络游戏爱好者达到数百万人,每天约有100万玩家同时在线玩网络游戏。
越来越多的人把网络游戏当成了他们的最爱,游戏装备、QQ号码、电子邮箱账号、网络实名……这些在一些人眼里也许只是一堆数据,一钱不值,可是在游戏玩家和网民眼里,它们却是有着特殊价值的“财产”。
与此同时,一些前所未有的法律问题也日益凸显。
其中,关于游戏中的虚拟财产的大量纠纷及其法律解决正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一、网络虚拟财产概述⒈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关于虚拟财产的概念,目前的观点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侧重于对“虚拟”的理解,认为只要是数字化的、非物化的财产形式都可以纳入虚拟财产的范畴之中,包括信息流及数字媒体等,外延极为广泛。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一类型的虚拟财产还可能不断增加,其所涉及的财产权利的内容也有较大差异.狭义的概念侧重于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法律问题,即依赖于网络空间中的虚拟环境而存在的、属于游戏玩家控制的游戏资源,包括游戏账号、游戏角色,及其游戏过程中积累的“货币”、“地产”、“装备”、“宠物”等物品。
⒉网络虚拟财产的特征⑴网络虚拟财产的虚拟性网络虚拟财产具有虚拟性,这就是说虚拟财产对网络游戏虚拟环境有着天生的依赖性,不能脱离网络游戏而存在。
虚拟财产对网络游戏的依赖表现在各种各样的角色、装备和游戏币等具象。
是存储在游戏服务器上的电子数据,只有通过特定的网络游戏才能表现出来,不能将这个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拿到另外的网络游戏上去使用。
游戏服务器上的数据消失了,虚拟财产也就消失了。
⑵网络虚拟财产的技术限制性网络虚拟财产具有技术限制性,是指网络游戏中的角色的属性范围、装备的属性范围都是网络游戏程序预先设定好的,虽然在这个范围内有一定的波动性,但总也超不出这个范围,装备属性范围的设定,使装备的各个属性在各自的范围内都是最大值的装备就稀少了。
并且什么等级的怪物掉什么等级的装备、掉落装备的机率、每种装备的升级范围和升爆概率都是游戏程序事先设定好的。
等级高的怪物才掉落高等级的装备,装备的升级次数越多,也就越容易升爆(消失)。
正是这种技术限制性使得极品装备具有稀缺性。
⑶网络虚拟财产的交易性交易是人类自远古便有的社会习性,也是必然存在的社会行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交换,互相满足需求是社交的本质。
网络游戏作为虚拟社会,同样也不可避免这一特性,虽然游戏内也存在交易系统,但虚拟社会毕竟是与现实社会相连接的,当所谓的“极品”无法用游戏内价值进行衡量或等价交换时,或是玩家不具备在游戏内进行等价交换能力的时候,自然会想到用现实社会来进行弥补,网络虚拟财产便以商品的形式在现实社会中进行交易,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络虚拟财产交易网站的出现,使网络虚拟财产交易呈现出电子商务的特征网络游戏交易。
⑷网络虚拟财产的价值性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投入财力、精力和智力,通过练级和做任务不断提升虚拟角色的等级,并获得相应的装备和游戏币。
玩家们投入的财力与精力的差别,直接反映到玩家拥有游戏角色的等级和极品装备的不同级别和数量上。
由于虚拟财产分配的不平衡以及玩家们重新分配虚拟财产的需求导致了虚拟财产的转让,并由此派生出所谓的“职业玩家”,这些玩家自发的以个人或组织的方式参与到游戏中来,通过将游戏角色锻炼到高等级,或者获取那些稀缺的高级装备之后,将这些高等级的角色、装备等网络虚拟财产在现实中出让,以获取赢利,并成为一种职业。
然而,并不是所有虚拟财产都能在现实中卖出高价,虚拟财产在现实中的价格与需求有很大关系。
只有哪些能吸引众多玩家参与的网络游戏,极品装备的需求量才大,其上的虚拟财产才能在现实中以高价出售。
这也正是游戏运营商愿意看到的,因为只有让广大的玩家参与,运营商才有利可图,才能继续经营。
相反,一个游戏如果没有玩家的参与,那么不管你拥有多么极品的装备,都没有人需求,也就不能在现实中出让。
这样的网络游戏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网络游戏,过不了多久就会因经营不善而倒闭。
可见,网络虚拟财产在现实中的价格与网络游戏的经营状况有直接关系,经营状况好的网络游戏,其上的虚拟财产才能在现实中以高价出售。
⑸网络虚拟财产的期限性网络虚拟财产的期限性这一特点对其法律属性的确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网络虚拟财产是具体网络游戏的组成部分,并依托其而存在。
网络游戏则是自主经营的网络游戏服务商向市场推销的一种依托于网络的娱乐服务项目,作为一种服务性商品,它必定随着网络游戏服务商的经营状况、经营成本以及市场需求等情况的变化而存在服务期限,这种服务期限也就决定了网络虚拟财产的期限性,而期限的长短则完全取决于游戏服务经营状况。
二、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现状在我国,网络上的虚拟财产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究其原因在于现行法律包括《宪法》和《民法通则》只对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予以认可,并没有对虚拟财产的合法性作出明确规定。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网民对虚拟财产的权利也不属于现有的消费者权利中的任何一项,因此出现了很多玩家在丢失财物后投诉无门的现象。
因而为了保护网络游戏者的合法利益,促进网络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快解决“网络虚拟财产的合法性认定、制定保护网络虚拟财产的相关性法律法规等关键问题”迫在眉睫。
随着网络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虚拟财产的纠纷不断出现,国内外关于网络虚拟财产的案例层出不穷。
关于网络虚拟财产,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
而在目前我国已经颁布和实施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当中,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仍是一片空白。
据悉,韩国规定,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角色和虚拟物品独立于服务商而具有财产价值,网络财物的性质与银行账号中的钱财并无本质的区别。
我国台湾有关部门也作出规定,确定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物和账户都属存在于服务器的“电磁记录”,在诈骗罪及盗窃罪中均可看作“动产”,被视为私人财产的一部分。
在网络游戏中窃取他人虚拟财物将被视为犯罪,最高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据新华社一项关于《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06年我国网络游戏收入达59.6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61.96%。
《报告》预计,2007、2008年中国网络市场规模将依然分别保持20.8%和25%的增长率,到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90亿元。
《报告》还显示,网络游戏的到达率(也就是过去一年中使用过网络游戏的用户数量占中国互联网用户总规模的相对比例)为73.47%,用户规模约为1亿人。
据另一项关于网络游戏用户数量的调查显示,网络游戏用户每年以27%的增长率递增,2008年将达到1.3亿人。
也就是说,我国在2006年到2008年3年间,网络游戏所获得的总价值将达到221.6亿元,而网络游戏用户将达到1.3亿人。
可见,网络所产生的价值是可观的,但是这一堆堆的虚拟“重金”却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任由网络窃贼盗取。
近日,各大院校专家、法律学者都在报刊、网络上对“建立完善的虚拟财产保护法律”的呼声高涨。
2006年底,深圳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经过3000多公里的行程、7次突击后,他们破获了迄今为止全国最大规模的互联网虚拟财产被盗案。
从2005年5月至2006年7月,这个团伙共盗取QQ号码和游戏账号、游戏装备300多万(套),最多一天盗号30多万个,已通过淘宝网站出售获利70多万元。
疯狂的盗号行为给网络游戏运营商带来不小的压力,据盛大新闻发言人诸葛辉说:“盗号现象带来的损失是个巨大而又难以计算的数字。
”近日,游戏厂商一致认为,盗号现象屡禁不止,且愈演愈烈,其根源在于非法利益获得者,而这并非哪个网游企业可独力解决的。
目前,由盛大、腾讯等企业发起的反盗号联盟已实现信息共享,并在面临具体案例的时候展开合作,共同抵制盗号行为。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并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虚拟财产进行有利的保护,现实生活中,关于网络虚拟财产的纠纷日渐增多并且出现了一系列的恶性案件。
网络“窟窿桥”急需法律堵“漏”。
三、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问题要解决网络虚拟财产的各种复杂问题,首先要界定他的法律属性。
目前在理论界主要存在有三种不同意见。
⒈物权说。
将虚拟财产认定为物目前得到许多的认同。
这种观点认为虚拟财产本质上就是电磁记录数据,应属于无形物,是玩家付出了精力,时间等劳动性投入或者直接通过货币购买而取得的,享有当然的物权。
例如,我国台湾地区在其“法务部”函释中指出: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物和账户都属存在于服务器的“电磁记录”,并可被看作为“动产”构成私人财产的一部分。
韩国的相关立法也明确规定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角色和虚拟物品独立于服务商而具有财产价值,从而在实际上确认了虚拟财产权的物权性质。
这些规定符合网络游戏玩家将虚拟财产视为私人财产的一部分的需求,对于保护玩家的利益确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这一观点将虚拟财产视为物权客体的理由并不充分:众所周知,民事主体支付对价并不当然取得物权,取得物权也并非必须支付对价。
更重要的是,这一观点不能说明虚拟财产权是否具备物权的基本特征――直接支配性。
⒉知识产权说。
这种观点认为虚拟财产是玩家智慧与劳动的结晶,属于创造性的智力成果,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可复制性并需要一定的载体,因此应将其视为著作权来保护。
在权利分配中,网络游戏玩家拥有的只是使用权,而虚拟财产的所有权和处分权归运营商所有。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仅不能适用于解决有关虚拟财产的现实问题,而且也不符合知识产权的特征。
首先,玩家通过游戏的方式获得虚拟财产的整个过程并不具有创造性,因为游戏中的虚拟财产已经在游戏软件中预先设定(游戏的开发商也因此取得了游戏软件的著作权),由系统产生的,玩家对此并无任何创造性可言,只是在取得方式上较为新颖而已。
其次,知识产权具有排他性,即对于相同的权利客体只能由一个人享有其权利内容。
但在一个游戏中有许多相同的虚拟物品,一个玩家不可能排他地专有某一种类的虚拟物品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