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无答案) 新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无答案) 新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过程】——师生互动
一、郑和下西洋。

1、思维导图填空。

(见上图)
2、.“郑和下西洋”史料分析题。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

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

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健全朝贡体系。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根据上述材料,思考郑和成功航行西洋7次的条件有哪些?
二、戚继光抗倭。

3、对于“戚继光抗倭”这一部分内容,参考之前的思维导图,小组议一议,再写出你们小组的思维导图设计方案。

4、“戚继光抗倭”史料分析题。

材料一: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倭寇袭击浙东的宁波、台州,“攻掠诸郡邑无算,官民廨舍焚毁至百千区”。

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调任浙江,招募军队抗倭。

嘉靖四十年,戚继光九战九捷,大败倭寇于台州。

嘉靖四十四年,他与俞大猷配合,击灭盘踞在广东南澳的倭寇,最后荡平东南沿海的倭寇。

——《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材料二: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明)戚继光《凯歌》根据材料一,在材料中圈画出戚继光抗倭的主要战绩、据此评价一下戚继光?
根据材料二,戚继光所作军歌表现了怎样的战斗意志?
——巩固练习
1、郑和率领的船队,就其性质而言,并不是一般的商船队。

他七下西洋的最主要目的是()
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换取海外的奇珍
C.开拓海外贸易 D.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
2、郑和下西洋距今已经六百多年了,人们之所以缅怀他,依据是()
A.民族团结,永载史册 B.航海壮举,促进交流
C.祖国统一,丰功伟绩 D.抵抗外辱,扬我国威
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邓世昌
4、“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

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

”这首歌谣
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康熙帝抗俄
5、在古代对外交往的事例中,与“丝绸之路”属于同一类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郑和下西洋 D.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