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十三章改善营养性贫血的功能性食品ppt课件
第二十三章改善营养性贫血的功能性食品ppt课件
• (四)铜与贫血 铜参与铁的代谢和红细胞的生成。 缺铜时可产生寿命短的异常红细胞
• (五)钴与贫血 体内钴主要通过形成维生素B12 钴主要贮存在肝肾内,可刺激造血功能
• (六)维生素A与贫血 维生素A可能有改善铁吸收和促进储存铁的运转,增强造 血功能的作用。
(七)维生素C与贫血
维生素C保持铁于二价状态而增加铁的吸收。 维生素C促进非色素铁的吸收
(二)VB12与贫血
• 作用: ✓作为甲基转移酶的辅助因子,参与蛋氨酸、
胸腺嘧啶的合成 ✓保护叶酸在细胞内的转移和储存
5-甲基四氢叶酸
四氢叶酸
红细胞中DNA 合成障碍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三)叶酸与贫血
• 叶酸与核酸的合成有关,当叶酸缺乏时, DNA合成受阻,骨髓巨红细胞DNA合成减 少,细胞分裂速度降低,细胞体积较大, 细胞核内染色质疏松,称巨幼红细胞性贫 血
本章主要内容
1
第一节 概述
2
第二节 具有改善营养性贫血功 能的物质
第一节 概述
概念: 贫血 营养性贫血 非营养性贫血
• 贫血是指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的总容量、血红 蛋白和红细胞压缩容积减少至同地区、同年龄、 同性别的标准值以下而导致的一种症状。
• 营养性贫血是指由于某些营养素摄入不足而引起 的贫血,它包括:
血浆
血红素铁的吸收
主要来自肉、禽和鱼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 钙是膳食中可降低血红素铁吸收的因素
非血红素铁的吸收
• 存在于植物和乳制品中 • 受膳食影响极大
– 植酸 – 膳食纤维 – 酚类化合物 –钙 – 大豆蛋白
3.铁缺乏造成贫血的原因
• 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仅有铁储存减少,无有害生理学后 果
•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乏造血物质铁引起);
• 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引起)
• 缺铁性贫血是营养性贫血最常见的一种。
贫血标准
成年男性(g/L) 成年女性(g/L) 孕妇(g/L)
WHO <120 (血红蛋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10
<100
7岁以下儿童(g/L)
<110
贫血的分类及原因
(一)贫血的分类 • 根据红细胞形态特点
五、营养性贫血的饮食治疗
• (一)缺铁性贫血的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原则与要求:在平衡膳食中增加 铁、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需要量。
• 1.增加铁的供给量。 • 2.增加蛋白质的供给量。 • 3.增加维生素C的供给量 • 4.减少抑制铁吸收的因素。 • 5.合理安排饮食内容和餐次。
(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饮食治疗
– 第二阶段:无贫血性血缺乏 – 第三阶段:缺铁性贫血期
4. 各类人群的适宜摄入量
年龄/岁
AI
UL
0~
0.3
10
0.5~
10
30
1~
12
30
4~
12
30
7~
12
30
11~
男
16
50
女
18
50
14~
男
20
50
女
25
50
18~
男
15
50
女
20
50
50~
15
50
孕妇(中期)
25
60
孕妇(后期)
35
60
乳母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一)贫血表现 轻度或中度贫血占大多数,面色腊黄、疲乏无力。因贫 血而引起骨髓外造血反应,且呈三系减少现象,故常伴有 肝、脾、淋巴结肿大。 (二)精神神经症状
表情呆滞、嗜睡、对外界反应迟钝、少哭或不哭、智力发 育和动作发育落后、甚至倒退,如原来已会认人、会爬等, 病后又都不会,此外尚有不协调和不自主的动作,肢体、 头、舌甚至全身震颤、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踝阵挛 阳性,浅反射消失,甚至抽搐。
25
50
注:AI:适宜摄入量;UL: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铁需要量
- 0.8 1.0 1.0 1.0
1.1~1.3 1.4~1.5
1.6 2.0
1.21 1.69 1.21 4 7 2.0
5. 铁的主要食物来源
• 丰富来源:动物血、肝脏、大豆、黑木耳 • 良好来源:瘦肉、红糖、蛋黄、猪肾、羊
肾、干果 • 一般来源:鱼、谷物、菠菜、扁豆、豌豆 • 微量来源:奶制品、蔬菜、水果
四、膳食营养素
(一 )铁与营养性贫血 功能性铁(70%)(存在于血红蛋白、肌
红蛋白和一些酶中)
储存性铁(30%)(肝、脾和骨髓中 )
1. 铁转运机制
铁转运到组织依靠血浆的运铁蛋白来完成
死亡
转运
红细胞
吞噬细胞吞噬
骨髓
2. 铁的吸收及影响因素
肉、禽血红蛋白 肉、禽肌红蛋白
血红素铁 加氧酶 铁
小肠粘膜
(三)消化系统症状 有食欲不振、舌炎、舌下溃疡、腹泻等。
三、饮食与贫血
(一)牛奶引起的婴幼儿贫血 牛奶中铁含量距婴儿每天需要量相差甚大 牛奶中铁的吸收率只有10%
• (二)饮茶引起的贫血 茶中含有大量的鞣酸
• (三)食黄豆过多引起的贫血 黄豆的蛋白质能抑制人体对铁元素的吸收
• (四)运动也极易造成贫血
• (四)泌尿生殖系统的表现
缺铁性贫血 一、上皮组织损害引起的症状:细胞内含铁酶减少,是上皮变化的主要原因。 (1)口角炎与舌炎:约10-70%患者有口角炎、舌面光滑与舌乳头萎 缩,尤其老年人明显。 (2)食道蹼。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萎缩性胃炎与胃酸缺乏。 (4)皮肤与指甲变化:皮肤干燥、角化和萎缩、毛发易折与脱落;指甲不 光整、扁平甲,反甲和灰甲。 二、神经系统方面症状: 约15-30%患者表现神经痛(以头痛为主),感觉异常,严重者可有颅内 压增高和视乳头水肿。5-50%患者有精神、行为方面的异常,例如注意力不 集中,易激动、精神迟滞和异食癖。原因是缺铁不仅影响脑组织的氧化代谢 与神经传导,也能导致与行为有关的线粒体单胺酸氧化酶的活性降低。 三、脾肿大:其原因与红细胞寿命缩短有关。
二、贫血患者机体各系统的临床症状
• (一)血管系统的表现 体力活动后感到心悸、气促,是最常见的症状。
• (二)神经系统的表现 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眼前出现黑点或“冒 金星”、精神不振、倦怠嗜睡、注意力不易集中、 反应迟钝、手脚发麻、发冷或有针刺感等。
• (三)消化系统的表现 食欲不振是最常见症状之一。也可出现腹胀、恶 心、便秘。
分
– 大细胞性贫血 – 正常细胞性贫血 –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二)贫血发生的原因
• 3. 再生障碍性贫血 由于生物、化学、物理等因素引起的造血 组织功能减退、免疫介导异常、骨髓造血 功能衰竭的症状
• 4. 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加速、骨髓造血功能 代偿增生不足以补偿细胞的损耗引起的贫 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