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艺术的文化与传承
韩攀2012013115美24班
说实话,之前对昆曲了解并不是很深入,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昆曲。
之后查阅了一些资料对昆曲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
了解之后,受到的触动不仅仅是关于昆曲这门艺术,还有很多关于那些热爱昆曲的老艺术家,还有一位铭记在心的叶肇鑫老先生。
首先印象很深的当然是经典之作《牡丹亭》,无论从音乐的节奏、曲调、人物的举止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昆曲着实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其唯美的艺术。
汤显祖曾说: “一生四梦, 得意处惟在牡丹。
”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牡丹亭》也无无疑是戏剧中占据极高地位的一部经典著作。
有人曾说《牡丹亭》是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其实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有欠妥当。
《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其艺术魅力绝不是一部惊悚加言情的欧美电影所能比拟的。
昆曲之旖旎悠扬,牡丹亭之曲折梦幻,二者结合,在彼此基础上迸发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无数的国人,就连汤显祖自己也感叹道临川四梦,得意在于牡丹处。
一部本质上仍未跳出才子佳人的作品竟有着这样巨大的影响,自有其不可及之处。
这是一个女子追求真爱的故事,这是一个为爱痴狂的神话。
杜丽娘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为人传诵。
她的这种大胆看似少见其实在北宋这样一个如此封建的年代汤显祖无疑借丽娘之身道出了难以言明的渴望,对自由和真爱的追求。
女为悦己者容,其实是女为己悦者容,当两个人有了喜欢有了欣赏,便会有了牵挂。
而杜丽娘便因为这个而痴狂至极,至死至生。
如情不知所起,便愈发有着冲脱桎梏的欲望。
昆曲将牡丹亭这段死生缠绵的爱情故事唱得荡气回肠,引人为之向往。
昆曲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呼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阴阳相隔,柳、杜二人无可奈何,丽娘便许下了“梅根相见”的诺言。
配上婉转、柔美的唱腔,二人凄美却又神圣的爱情被展示的淋漓尽致。
痴情勇敢的丽娘最终获得了圆满的结局,然而还是有那么多渴望追求梦想与所爱的女子红颜薄命,她是一个奇迹,因爱而死,为爱而生,成就了牡丹亭这样一部名曲。
《牡丹亭》可能是很多人都熟悉却又可能不熟悉的剧目,因为曲高而和寡,局限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流传。
而扩展开来,昆曲同样属于一种非广泛的文化,很多人并不了解,甚至有
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了解昆曲到底是什么。
它不像当前比较流行的绘画、吉他、跆拳道、轮滑等等,简单上手,简单入门,很方便的成为大众文化,昆曲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底蕴积累,在很多时候需要老师指点,而不是纯粹自学就能够做到。
作为自己行业业内的人,可能每个人都想过,要把自己的行业发扬光大,有很多行业已经做到了。
对于昆曲来说,这还是个艰巨的任务,毕竟有很多言传身教的东西,不能画画写字一样给出一个明确清晰的标准,不能印成一本本的文字图片,任重而道远。
昆剧的经典,都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它的古典性、音乐、文辞,是昆剧最本质的东西。
但一个艺术形式,它必须符合时代的审美发展。
所以除了要继承之外,还要创新,还要发展。
如果只是原封不懂的传来传去,那就是文本上的艺术,可以简简单单的复制粘贴,和那些古文古诗没有区别,是用来给人读,而非演来给人看的。
观众若能心领神会,陶醉其中,那么这门艺术才真正能够深入人心,才能够真正的代代相传。
因此,舞台上的艺术只有得到观众的认可,这才是一个成功的作品。
作为代代流传的艺术,肯定会带有一定的灵活性。
每个时代会有不同的特点,每个演绎者会有自己的风格。
一味的老腔老调并不一定就是好的,最主要的还是要做好技艺的结合,除了四功五法之外,还要结合个人的角色体验,这样才能最好地把人物形象展现在舞台上。
其实每一代人都在给昆曲加进新鲜血液,每个演员在演出的同时,对昆剧的折子戏进行升华和提高,将那些不符合时代审美的东西除去,把它最有价值的地方发挥到极致。
昆剧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它的唱腔、声音、曲牌,这些非但不能破坏,还要保存、挖掘和升华。
在之间的查阅资料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一位叫叶肇鑫的昆曲票友做了一件令我感动至深的事情,在这件事中也悟出了很多东西,我受到了很大启发。
叶老先生退休之后,听闻香港城市大学举办昆曲艺术讲座,出于对昆曲的极大喜爱,他报名参加,连续听了两年,170多堂课,老师们都认得了这位“老学生”。
叶老先生说“学生状态不好,大多都是冲着挣学分而来,不是真的热爱,老师也没有把精华讲出来,讲10分钟看视频,没有什么所以然。
”他希望请艺术家们用两三个小时去解剖他们表演过的一场经典折子戏,每个情景、每个动作,他们是怎么思考的,再把这个讲解过程录制成影像,做成一个大师说戏工程。
叶老先生打算做100出戏,考虑到人工、讲课费、场租、摄影摄像等等,至少要五百万。
老先生独自担下“大师说戏”工程的投资,担任制作人。
因为怕钱不够,他将家中的房子拿去银行做了抵押。
有人说一个人根本干不成如此大的一件工程,这是国家才能做的,至少是大的剧团才能
做到的。
确实如此,老先生在说戏过程中碰到了重重困难,但最终结果还是他坚持了下来。
而一些老艺术家的奉献精神同样值得赞赏,我心里非常受触动。
年过七旬的方洋老先生站着“说戏”两小时,结束录影后,整个人瘫在椅子上,虚脱得出了一身大汗。
75岁的姚继荪是著名昆剧丑角,在说了一出《艳云亭.痴诉点香》之后,他并不满意,希望重讲,返工,说一万元讲课费他宁愿不要,用来贴补返工的成本。
姚老先生退休工资一两千元,这一万元相当于他五个月的退休工资。
“说戏”工程一度起用的是南京、杭州的昆曲演员,是个人行为,“体制内”的昆曲团并没有参与其中。
一些昆剧团的著名昆剧艺术家碍于组织影响,并没有答应加入“说戏工程。
其实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难处,我们有时候也不好怎样去苛责,在面对生活中的的种种难以抉择的问题时,我们也可能无法干脆的给出一个答案。
但是那些真正献身昆曲艺术的人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在此我向叶肇鑫老先生致敬,向一百多位老艺术家致敬。
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反思了很多。
有的时候课程学习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不一定是专业知识,人生启迪也很重要,我从这个课程得到了许多人生感悟,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