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双元制学习教学大纲

德国双元制学习教学大纲

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设备、教学条件六个教学环节上适应技能型人才的特点。

德国工业化是当今世界高度发达的国家,其职业教育举世闻名,在职业教育领域有许多理念和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作为广州市技工教育工作者的一员并通过参加德国双元制高级研修班培训后,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经验有一点认识,下面介绍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人才的概念人才培养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

首先人才的概念是什么?可能有几个答案,因为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飞机的某个零件,由于质量的偏差可能导致难以估量的后果,甚至发生机毁人亡。

制造这个小小零件的可能就是个车工,一位普通工人。

从制造零件的角度讲,飞机的总工程师或设计师可能不如这个工人,因为他们是脑力劳动者,动手的机会不多,操纵机器的能力显然不可与一线工人同日而语。

那么制造或安装这些零件的技术工人算不算人才呢?答案应当是肯定的。

但在不同国度或人群中,答案似乎又有所差别。

有的人或有的国家,将人尽其才称为人才。

????德国将人能够尽其才视为人才。

所以德国重视社会环境,重视儿童的成长和各种不同的教育。

正是德国重视普通人和个体人的成长,才造就了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从而让德国制造蜚声海内外,创造一个又一个经济腾飞的奇迹,让世人对德国刮目相看。

德国公开谈论人才的不多,更多的是议论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即人力资源开发。

人是有潜能的,巨大的潜能一旦挖掘出来,社会可能就多了个人才。

潜能遭埋没、受歧视,又有可能走向反面,成为社会的负担或炸弹。

德国大企业或跨国公司一般都设有人才开发部。

它的职能有两项。

一是培训员工,二是让各种不同素质的人找到合适的岗位。

二者的共同点在于,满足本公司各部门对人素质的要求。

这里的素质指的是知识和技能,既包括一线的产业工人,也包括那些工程师或设计师等专门人才。

德国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宽厚的土壤与条件。

对人才的重视不仅体现在高端技术人员、专家学者和业务骨干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过着体面的生活,还表现在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上。

这种培养和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或是人生命的整个过程,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尊重。

正是这种尊重和贯穿一生的教育以及广义的人才观念,把德国打造成为拥有强大创新能力的国家。

德国人才培养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

一条是小学--文理中学--大学,这是一条直接升学的道路,主要培养从事科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的研究人员;另一条途径是小学--普通中学或实科中学--职业学校,这是一条直接就业的道路。

小学生上完四年级后就要被分流,根据每个人的综合情况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

尤其是作为学徒,或者说某些专门职业的培训,开始学习的时间越早就越能够更好地掌握技巧。

二、教学大纲德国双元制教育课程教学大纲体现了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的高度融合、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与政府的深度合作,关注学生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有两类,针对企业的培训条例和培训框架计划,针对职业学校的教学大纲。

根据BernhardBleiber先生介绍,这两类的教学大纲是由不同的两个机构完成,分别是联邦层面的鉴定人和各州的教学大纲委员会。

1、企业的培训条例和培训框架计划的开发企业的培训条例和培训框架计划,是联邦层面的鉴定人组织开发的,联邦层面的鉴定人由实训教师代表、雇主协会代表、工会代表、联邦政府代表组成。

联邦层面的鉴定人开发企业培训条例和培训框架计划时,站在整个德国的高度,兼顾行业内各企业的需求,适用与行业内全国的企业人才需求。

同一个专业的企业培训条例和培训框架计划,在全国是统一的。

联邦层面鉴定人开发完成的培训条例一般包含职业名称、培训年限、培训结构、培训目标、培训规范要求、总体培训计划说明、培训计划等内容。

2、职业学校教学大纲的开发职业学校的教学大纲有教学大纲委员会开发。

教学大纲委员会以州为单位,各自组建,主要是各个州的职业学校的代表组成。

职业学校的教学大纲,州内统一,州与州之间可能会存在不同。

职业学校的专业核心课程都是学习领域课程,其教学大纲描述采用学习领域课程课程方案模式进行编写。

职业学校的教学大纲一般包括前言描述、职业学校的职责/功能、教学原则、相关评论、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计划、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等内容。

表1:自动化工程师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计划表2:自动化工程师第一个学习领域课程电气系统分析和功能检查3、联邦层面的鉴定人和教学大纲委员会的协调联邦层面的鉴定人和各州的教学大纲委员会隶属联邦职教所,是在一个新的职业/专业被提出,并被联邦职教所组织雇主代表、协会代表、实训教师、工会代表、教师代表等人员论证通过后,联邦职教所组织建立的。

在企业培训条例、培训框架计划和学校教学大纲开发过程中,两个机构经常交流,交换意见,确保企业培训条例、培训框架计划和学校教学大纲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和实施的协调性。

三、根据企业的市场需求方向的课程体系开发1.课程的类型:理论课与实训课。

双元制模式下的课程总体上可分两类,理论课与实训课。

实训课主要在企业内进行;理论课则主要在学校中进行。

但这不是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

企业实训除了在实训车间、培训岗位进行的训练之外,也包括在实训指导教室为学生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

在学校,除了理论教室、实验室之外,还有作为理论教学补充的实训车间。

企业内的实训教师在企业内上实训指导课时,可根据需要对教材加以补充;学校的教师则将那些在企业实训车间无法学到的技能,在学校实验室或实训演示车间内向学生演示。

2.课程的建设的依据两个主管部门——联邦政府与州文教部单位。

企业的职业培训由联邦政府主管,必须严格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培训条例》(实行大纲)进行,该条例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制定。

职业学校的教学则由各州的文教部分管,以由各州文教部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为指导性文件。

两种法律依据——职业教育法与学校法企业培训绝大多数在私营企业里进行,建立在民法性质的培训合同的基础上;而职业学校大多是公立的,建立在公法标准的基础上,学校职业培训是按公共教育法进行的。

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培训分属两个不同的法律范畴。

2.课程开发的流程1)从职业行为体系到学校学习环境根据企业的工作情况,确认与描述工作过程,到将工作过程总结为行为领域,然后按照教学大纲和教育法标准来设计构建教案,兼顾客观条件,按照教学方法和准则来实施教学。

2)实践课程的设计根据就业体系的职业行为系统化获取和分析确定工作任务,绘制职业工作程序,由工作程序思考教学方法,得出培训任务,培训任务是培养职业行动能力,包括基本知识、行为知识、意愿知识;通过职业行动与专业知识的内容比较宏观层面课程大纲,得出学习实践领域,经过教学法改进行动领域任务的目标与内容;因各州地区性和学校的情况问题,在实践领域的教学法和方法设计目标、内容、方法、组织等,通过教研组描述和设计出真实的实践场景并塑造典型行动场景;由任课教师做出课程的计划和准备,其中实践场景取决于实际教学条件,最终达到职业行动能力。

四、以企业为主导,职校为辅导共同紧密执行课程实施德国职业学校课程任务是,从专业理论方面来促进和补充企业中的培训。

德国强调教学质量,学生在企业的职业技术培训,由企业义务完成,企业要保证培训质量,学生也要遵守制度和认真学习。

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既为学生学握必要的职业训练和做好就业准备提供了条件,又可以把在工作岗位上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反馈给学生,使学校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尽管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同,但都是培养各种技术人才及生产工人的,而不是理论工作者或科研人员。

技术人才和生产工人都要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生产活动,因此必须具备实际的动手能力,在学用结合上下功夫。

1、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与职业培训教材的特色“双元制”的学校教育与工厂实训的课时比例一般为2:3,因此理论课的课程设置精而实用,实训课的课程设置主要针对工厂、行业的需要,目的性很强。

课程设置是依据联邦主管专业部会同联邦教育部对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而颁布的《职业培训条例》和相应的指导培训企业教学的《培训框架计划》,以及指导学校教学的《框架教学计划》,每个州在课程设置上会有所不同2、以企业为主导的实训教学德国“双元制”职业学校的学生实训都是在企业进行的(学校也有实训设备)。

德国约有40%以上的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中的培训机构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同时进入各类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知识。

而他们的企业培训,则又分为企业内培训和跨企业培训。

企业内培训可分为五大类,一是工业教学车间培训,这是企业内培训中质量最高的培训,多数在主要或大型企业中进行,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分离。

二是非系统的工业培训,主要在中小型企业中进行。

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联系密切,大都在生产车间进行。

三是传统的手工艺培训,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联系最密切,教学全在生产现场进行。

四是办公室和服务业的系统培训,通常由大企业或行政机关负责,其主要特征是把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或行政机关的实践培训联系起来;增加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比重。

五是办公室和服务业的非系统培训,主要在中小型企业和办公室进行,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

跨企业培训是由若干个企业联合起来进行培训,也有一些地方当局参加的,一些职业学校的教学车间也用于跨企业的培训。

跨企业培训在各职业领域中的分布很广,而且占有一定的比重。

一般也只是用于全日制学生实习和让学生对理论课内容进行验证以及配合项目教学。

3、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多样性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组织教学,突出在一线岗位从事现场和实际的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

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是多样化的,专业理论课教学通常采用班级授课的形式,根据需要选择网络和教学方法;专业实践课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分组有分组的方法和要求,决不能随意去分。

严格限定学生人数,一般班级人数不得超过30人,小组不得超过8人,一般为3~5人。

每周上课两天,共80~120学时,剩余的时间,回工厂实习。

4、项目取向教学方法的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就是让不同课程的内容在一个教学项目中体现出来,有时又称为跨专业的课程。

为了使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习惯于一种完整的方式,教学中提出问题在解答时必须要用到多个学科的知识。

德国教师的教学不是单纯的通过教学而教学,他们大多选用一定的载体。

例如在自动化机械师的机械加工教学中他们选用了汽车模型作为载体,让学生通过编制汽车模型的车削加工程序,掌握编制的基本方法、各种指令及代码的使用、加工工艺方案的选择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加工汽车模型带回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的效果自然会很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