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实验手册: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一、实验动物
目前可以作为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的动物有:兔、猪、鼠、鸡、鸽、猴和犬等。
家兔和鼠是其中最常用的,两者比较各有优缺点:家兔对高脂饮食特别敏感易造模,然而其AS病变与
人的病变只在表面上相似,病变中的脂类和巨噬细胞含量远比人类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具有经济效益高、生存能力强、死亡率低的特点,鼠AS模型病变的形态、斑块的破裂位置与人类十分
相似,但鼠模型的斑块破裂处缺乏纤维蛋白和血栓形成。
二、常用造模方法
1、高胆固醇、高脂肪饲料喂养法:
在基础饲料前提下,添加胆固醇、蛋黄、猪油,为了促进病变的形成,在高脂饲料中还可加入甲基硫氧嘧啶、丙基硫氧嘧啶、甲亢平、苯丙胺、维生素D、烟碱或蔗糖等,根据不同实验目的,采用不同配方。
2、灌胃法:
采用脂肪乳剂灌胃法(脂肪乳剂按胆固醇∶猪油∶蛋黄粉=1∶5∶4配制),同步氮气损伤(历时5min,150ml/min氮气流损伤血管内皮),可用于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3、机械损伤法:
包括球囊损伤法、辐射损伤法、空气干燥法、下丘脑弓状核损伤法、颈动脉内膜切除法等。
其中球囊损伤法具有可靠性强、可重复性高、更符合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等优点。
4、免疫损伤法:
AS的发病机制有免疫因素的存在,所以可以从免疫学的角度来建立AS模型,如使用牛血清白蛋白、卵清白蛋白、肺炎衣原体、EB病毒、巨细胞病毒、幽门螺杆菌、内毒素等进行免疫刺激,从而诱发AS的产生。
5、基因改造法:
ApoE和LDL-R基因敲除鼠可自发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常用模型。
但由于基因改造小鼠体积小、临床性检查评估难、与人类脂类代谢差异较大,此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6、其他:
还有许多因素可诱发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症,例如使动物脑部缺血、电刺激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应激状态等。
三、大鼠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运用球囊损伤法
1、器械准备:
眼科剪2把、止血钳1把、镊子3把(中号2把,小号1把)、动脉夹2个、自制弯钩3个、5号缝合针1个、4-0缝合线若干、棉签。
2、实验操作:
①实验大鼠称重,7%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剂量为5ml/kg。
酒精棉球消毒手术部位皮肤,剪开颈部皮肤,钝性分离肌肉,暴露颈总动脉约1.5cm。
②自制弯钩钩开皮肤及肌肉层,暴露视野。
镊子撕开血管上附着的粘膜,分离出颈外动脉约
0.5cm、颈内动脉约0.3cm。
眼科剪于颈外动脉向心方向剪一“V”型口,注意不要把颈外动脉剪断,剪开部分不要超过动脉直径的1/2,最好控制在1/3左右。
“V”型口剪好后,迅速将球囊损伤管插入,经颈外动脉进入颈总动脉,来回牵拉球囊损伤管使颈总动脉血管壁损伤,重复2-3次。
损伤完成后拉出球囊损伤管,埋线结扎,松开两处动脉夹,可见颈总动脉血流经过,血管变得充盈。
③用棉签清理流出血液,逐层缝合肌肉及皮肤。
3、注意事项:
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尽可能选择高脂饮食联合动脉内膜机械性损伤的方式建立。
高脂饮食先于球囊损伤术,手术应在高脂饲料喂养7-10天后进行,即先有高脂诱因而又有动脉内膜损伤致病因素。
②颈总动脉分离时尽可能分离干净,否则夹闭不好易导致出血,不便于插入球囊损伤管。
③球囊损伤管到达颈总动脉中段后,进行反复牵拉时,用力一定要轻,以防动物意外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