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经济产业分析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经济产业分析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经济产业分析出自百度文库《领导决策信息》推荐理由:该文章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产业发展状况。

从省内四个区域分别说明自1979年到2010年的产业结构变化,举例说明在此期间的各大城市着重发展方向,并比较了珠三角地区,东南西北翼的经济发展快慢,给出了产业转型的成功案例,也从侧面反应了广东省各大城市的地域差异。

总的来讲,广东省城市产业发展不平衡,但是基本每个地区都能找到适合的路,在一定程度上也指明未来城市产业升级该如何走。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相关统计历史资料,综合分析了改革开放30年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区域经济主要特点改革开放30年,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

珠江三角洲地区一马当先,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东西两翼与山区亦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下同)经济区①是广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呈现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互动共进的良好格局,是国内乃至世界最具生机与活力、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进入21世纪,珠三角的龙头地位得到提升,与港、澳经济关系更加紧密,发展动力更加充足,市场机制得到创新,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珠三角重点突破,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先锋与主力2007年,珠三角完成生产总值25606.87亿元②,占全省GDP比重的79.7%,比1978年提高27.2个百分点;珠三角以占全国3.6%的人口和占地不足0.6%的土地,创造出了经济总量(GDP)占全国比重高达10.3%的经济奇迹。

而2007年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完成生产总值分别为2107.48亿元、2325.02亿元和2075.36亿元;分别占全省比重的6.6%、7.2%和6.5%。

1、经济总量迅速增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1978年,珠三角生产总值为97.53亿元,1990年达到992.94亿元,新世纪后步入快车道,2000年完成生产总值8421.32亿元,2005年为18244.46亿元,2007年又达25606.87亿元。

2007年,珠三角人均GDP为5493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5.7%。

同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达6909.74亿元,比1978年增长666倍,年均增长25.1%。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261.00亿元,年均增长22.8%;更新改造投资865.52亿元,年均增长27.5%;房地产开发投资2007年达2237.52亿元,占全省比重的88.8%。

一批大型项目投资建设完成或进展顺利,惠州中海壳牌石油化工项目建成投产,深圳岭澳核电二期工程正在大规模建设之中,投产后将为广东提供可靠的能源供应;广州已经开通了4条地铁线路,累计建成开通线路达59.3公里,其他各条线路正在建设;广州大学城建设进展顺利,2005年秋季已进驻第二批学生;一批电力、邮电、高速公路、港口等大型投资项目,正在加紧施工。

2、工业先行服务跟进,结构优化换代更新。

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2007年,珠三角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2019.76亿元,占全省份额的85.2%;其主营业务收入、资产合计、利润总额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分别为46898.67亿元、34648.51亿元、2609.55亿元和1123.03万人,占全省份额的87.0%、87.0%、84.6%和85.9%。

200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最大50家工业企业的前10家有9家落在珠三角地区。

1978年至2007年,珠三角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8.3:47.2:24.5,调整为2007年的2.4:51.0:46.6。

一大批高新技术生产企业快速成长,如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等高技术含量工业企业的迅速扩大,使珠三角工业产业结构向不断优化的方向转变。

一些高端工业产品如广州本田公司的小轿车,华为、中兴公司的通信设备,美的、格力公司的家用电器,安利公司的日用品,广州宝洁公司的日用化工产品等,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珠三角第三产业也即服务业占GDP比重则由1978年的24.5%上升为2007年的46.6%;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54.3%提高到2007年的83.8%。

一批新型服务业如会展业、文化产业、物流业、现代服务业等似雨后春笋般涌现。

广州、深圳第三产业增加值2007年达到4152.54亿元和3389.87亿元。

分别占全省份额的30.9%和25.2%。

3、市场销售畅旺,社会商品丰富。

2007年,珠三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11.78亿元,比1978年增长195倍,年均增长20.0%。

高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的1.6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由1978年的49.9%提高到2007年的73.7%。

市场化建设加快,形成了一批规模化经营的企业。

全省亿元以上市场大多落户珠三角,2007年珠三角共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255个,占全省亿元市场个数的81.7%。

其中,广州118个,佛山42个,深圳35个,分别占全省的37.8%、12.8%和12.1%。

全省总成交额列前10名的亿元市场有9个在珠三角地区。

4、出口规模名列前茅,外资利用成效显著。

2007年,珠三角外贸出口总额达3540.85亿美元,是1978年的892倍,年均增长26.4%;比全省平均增幅高5.2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总额比重从1978年的28.6%提高到2007年的95.9%,比1978年增加67.3个百分点。

深圳市继2005年出口总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成为全国首个出口超千亿美元的城市后,2007年出口再创1685.42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5.6%。

其次东莞、广州和佛山的出口,2007年也分别达到602.01亿美元、379.02亿美元和261.90亿美元。

珠三角产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主要为香港、美国、日本、欧盟、东盟和台湾。

出口的产品主要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如手机、数据处理设备、显示器、电视机、摩托车等;传统产品有纺织品、服装、家具、塑料制品和鞋类等。

1979-1999年,珠三角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06.13亿美元,占全省比重的63.8%。

2000年至2007年,珠三角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958.65亿美元,占全省份额的88.8%。

投资方向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国际金融、保险、物流、广告等行业成为外商投资的新领域。

2007年末,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60家在广州投资。

大量外资注入房地产、金融、会展、咨询、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极大地增强了广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

2007年广州批准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达246个。

5、财富积聚大幅上升,居民生活富裕。

珠三角经济的飞跃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税收来源,增加了居民的财富与收入。

2007年,珠三角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82.01亿元,比1978年增长87.6倍,年均增长16.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由1978年的53.8%上升到2007年的67.6%。

2007年深圳、东莞、广州、佛山和珠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3592.78元、28209.41元、22469.22元、21112.15元和20515.53元,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89.8%、59.4%、26.9%、19.3%和15.9%。

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二、东翼经济多头并进,异军突起1、经济实力增强,市场交易活跃。

2007年东翼GDP为2107.48亿元,从1992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13.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85.47亿元,从1978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10.98亿元,比1978年增长75倍,年均增长16.1%。

其中,汕头市2007年地方生产总值达850.1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4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73.21亿元,均居粤东地区四市之首。

分别占该地区总额的40.3%、49.7%和46.8%。

东翼地区一改过去贫穷落后面貌,而代之以处处蓬勃发展、生机盎然的动人景象。

2、投资力度加大,交通通讯便捷。

2007年,东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705.79亿元,比1978年增长489倍,年均增长23.8%。

其中基本建设285.18亿元、更新改造95.12亿元、房地产开发为70.84亿元。

作为东翼地区发展的领头羊,汕头市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06.69亿元,占东翼的29.3%。

改革开放后陆续建设了海湾大桥、汕头港、广澳深水港、汕头机场、广梅汕铁路、深汕高速公路、汕汾高速公路、324、206国道等一批主要基础设施,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构成。

并形成了以纺织服装、工艺玩具、食品加工、化工塑料、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和以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3、优势产业突出,出口业绩斐然。

东翼自改革开放后,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各种特色企业先后在粤东落户,外贸出口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2004年,中国轻工联合会和陶瓷工业协会授予潮州"中国瓷都"称号;国家科技部批准潮州为"国家日用陶瓷特色产业基地"。

潮州市彩塘镇获得由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的"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称号。

2007年东翼外贸出口总额为85.16亿元,比1978年增长52倍,年均增长14.7%。

且比同期西翼和山区五市的外贸出口总额之和还多28.3%。

仅汕头市外贸出口额就达39.12亿美元,超过山区五市的总和。

三、西翼经济大步跨越,努力赶超1、农业发展又好又快。

30年来,西翼第一产业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发展。

197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为24.4%,到2007年此比重已高达近30%。

粤西的香蕉、荔枝、龙眼、芒果和菠萝等大宗岭南佳果,誉满全国,并飘洋过海走向世界。

茂名和湛江是广东农业的第一和第二大市,其中两市的水果产量, 2007年分别达到216.66万吨和166.19万吨,共占全省水果产量的40.3%。

湛江、阳江和茂名分别是广东渔业的第一、二、三大市,水产品产量2007年分别达到90.9万吨、89.99万吨和73.72万吨,西翼地区水产品产量共占全省比重的38.3%。

2、工业发展特色明显。

改革开放后,茂名、湛江和阳江三市均实施“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推进工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发展逐步加快。

茂名市的重化工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200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已达364亿元,占GDP比重为35.5%,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是一家以炼油为龙头,石油化工为主体的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之一。

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35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100万吨/年,拥有70多套主要生产装置、完善的港口码头、海上原油接卸和铁路运输系统以及原油、成品油管输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