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成就

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成就

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成就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快速成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的重要成员。

中国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和尊重。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前,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中国迈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步伐,在其后不算太长的时间里,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发生了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2008年这个中国改革的“而立”之年,我们有必要驻足回眸,回顾一下这30年的历程。

本文拟从经济角度对这30年的成就做一总结。

一、经济实力快速成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变动活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30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持续的快速增长,在1978年~2007年度30年中,有16年超过10%,只有3年低于7%。

近30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4倍。

如果按相同速度发展,GDP年均增长9.82%,平均7年多翻一番,约15年翻两番。

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量居世界第三。

我国已提前完成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两步,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初步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就人均GDP而言,按可比价格计算,1952年中国的人均GDP是119美元,2007年则达到了3629美元,2007年是1952年的30.5倍。

如果按相同速度发展,年均增长6.4%,平均约12年翻一番。

在最近30年的时间里,我们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6.7倍。

就城镇居民而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步入了小康型阶段并逐步向富裕型过渡,消费质量明显提高,居民的吃、穿、住、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收入构成发生明显变化。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6年的11759元,居民收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就农村而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不仅促成了我国农业增长的“黄金时期”,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上亿人的温饱问题,成为人类消除贫困史上的一个奇迹。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国农民的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农村最基本生活未能得到保障的贫民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6年的2148万人。

联合国在2003年发表了最新的减贫统计,世界减贫人数的90%是中国实现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逐步向城市推进;从开展改革试点,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对外开放从兴办经济特区向开放沿海、沿江乃至内地推进。

在企业改革方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有企业扩大自主权试点,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在财税体制方面,推行两步“利改税”,逐步推进“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改革。

在流通体制方面,废除了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逐步培育农产品市场。

四、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体系得到较大发展:取消了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进一步放开了竞争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要素市场逐步形成。

实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了投资体制,政府投资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企业投资自主权逐步扩大。

土地、劳动力、技术、产权、资本等要素市场进一步发展,生产要素市场的构建也取得相当进展,如双向选择的企业用人制度已经建立、商业用地使用权转让实现了“招、拍、挂”、利率市场化取得重要进展、汇率弹性明显增强等。

五、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密不可分。

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对外开放也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我国已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发展格局。

从1978年到2007年,对外贸易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21738亿美元,增长约200倍。

对外贸易额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也由第27位逐步攀升到第3位(2006年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国际贸易组织规则来协调、解决贸易争端,还可以通过参与制订世界贸易规则,更好地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六、在阶层分化方面,产生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成熟的企业家阶层和农民工阶层两大新的社会阶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回首30年前,每个中国人也许都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我们的国家在那一刻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今天,也许每个中国人都有理由骄傲和自豪,因为中国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与成就。

然而,我们同时也必须保持清醒: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远未完成,中国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在面对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时,也许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拿出一份清醒一份拼搏一份责任去期待这个国家更为美好的明天。

论改革开放的必然性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绝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结果,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心声,是时代的要求。

一言以敝之,改革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改革开放是根除历史遗留的需要。

封建经济、殖民地经济的影响在人们思想中的遗留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开拓。

从明清至民国,“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封建经济理念;外国入侵掠夺、军阀混战蹂躏的动荡经济环境给中国人民形成了难以泯灭的历史遗留。

中国有一个巨大的封闭的适宜农耕的自然环境,三面环山,一面靠水。

这形成了长时间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它封闭、落后、分散、脆弱,无需对外交往。

明中期以后,东南沿海遭受倭寇骚扰、荷兰入侵;晚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举入侵,瓜分中国,清政府丧权辱国;民国时期,帝国主义支持各派军阀,为争夺地盘而长时间混战,导致民不聊生。

这导致了中国人民的封闭性、排外性特别强烈。

回顾近200年来的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我们看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先后在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上,开始了工业革命,大大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也就是说,资产阶级革命为这些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准备好了制度条件。

而在当时,中国正处于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即清王朝走完所谓“康乾”盛世,进入嘉庆年间而开始衰败的时候。

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这样,在当时的中国,没有能像西方国家那样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来解决反封建和工业化这两大历史任务。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继续推进工业化,又进入了电气革命时代。

当时,中国曾于1911年发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但是,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未能使中国走上工业化的富国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进行过土地革命,实施过一系列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实行了计划经济,完成了三大改造,并且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思想中的历史遗留是漫长的历史渗透、历史凝结的结果,是根深蒂固的东西。

是需要慢慢地、深入思想深处去改变的,不是轰轰烈烈的运动从形式上变化就可以改变它的。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不断变化,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使改革开放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改革开放是抹平历史遗憾的需要。

国际斗争的需要决定了国家的政治立场,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道路,影响到国家对外的开放性。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乱摊子,经济形势相当严峻,百废待兴。

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却又受限于当时的国际局势。

在二战以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中,新中国被划入社会主义阵营,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仇视,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包围相继而来。

中国只有紧跟苏联老大哥,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斗争中立住脚,才有时间和精力去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外交上对苏联“一边倒”的原因,经济发展道路也就仿效苏联,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逐渐恢复了国民经济。

在三大改造的过程中开始了中国的工业化,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

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了,但计划经济的道路并没有因此改变,反而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

受苏联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的经济体制不断僵化,越来越脱离中国的实际国情。

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我国首先实施的经济措施就是“没收官僚资本、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一切财产”,相对应的外交政策就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巩固政权方面的行为也就出现了“抗美援朝”。

这样,中美关系完全破裂,当然,中国与其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也随之淡漠,这一封闭就到了70年代末。

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中国反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中苏关系也恶化了,中国的开放再一次受到了影响。

当然,中国人有中国人的骨气,美国越仇视、越封锁;苏联越蔑视、越拆台,中国越要发展。

面临国际上的险恶斗争,中国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上探索、奋进。

这更加大了国家的封闭程度。

经济道路的偏差、经济体制的僵化以及国家的对外封闭,随着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形成,到70年代末,越来越不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

改革开放势在必行。

三、改革开放是纠正历史错误的需要。

“左”倾错误的泛滥,加大了经济发展道路的偏差和体制僵化的程度,压抑了人民思想的活跃,阻碍了国家的对外开放。

从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开始,中国的方针、路线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左”倾错误开始延伸到经济领域。

紧接着,中国出现了以“大炼钢铁”为标志的“大跃进”和“一大二公”为特征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从此,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中国的经济路线完全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国情,完全违背了正常的经济发展规律。

“文革”的十年浩劫,经济更濒临崩溃的边缘。

同时,“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一次接一次、一浪高过一浪。

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被打倒;一大批专家、教授、中小知识分子被批判、被改造;所有的所谓“地富反坏右”、所有的台属、港属、海外关系受监视。

当时,参军也好、上学也好、就工也好、必须“苗红根正”。

宣传的观念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狠斗私字一闪念”、“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一切以阶级斗争为中心,人们的身心都受束缚,不敢动、不敢说、也不敢想,不敢有疑问,更不敢有创新,不敢想自己、不敢想生活、不敢想金钱、不敢想买卖,更不敢想国外、海外(当时的国外、海外被宣传为万恶的资本主义、万恶的旧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