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我推拿法

自我推拿法

自我推拿法一、概述自我推拿是最早的一种按摩术,由按摩腹部及患处减轻疼痛开始。

是针对健康人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而施行的一种推拿方法。

古代称养生、摄生,属于康复医学的范畴。

中国战国至秦汉时期己变成治疗常见病的方法。

中医学历来重视“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自我推拿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的观点。

推拿和导引在古代是密切相关的防病治病的方法,我国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自我推拿方法。

不仅有如《千金要方》中的“老子按摩法”、“婆罗门按摩法”等,而且有民间流传的“五禽戏”等。

自我推拿,常结合功法、导引锻炼,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如《千金要方·养性》说:“非但老人须知服食、休息、节度,极须知调节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行气之道,礼拜一日勿住,不得安于其处以致壅滞,故流水不腐,户枢不朽,义在斯也矣”。

长期以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自我推拿流派,丰富了推拿疗法的内容。

在许许多多的养生康复方法中,自我推拿是一个简便易行、效果显著的方法,它不受外界条件的限制,朝夕可做,男女老幼皆可应用。

在养生康复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正如《尊生类辑》所说:“延年却病以按摩导引为先”。

我们在继承祖国医学养生康复的基础上,参考古今养生康复之术,总结整理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自我推拿法,它通过运用自己的双手,运用简便易学的推拿手法作用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达到疏通经络、调和营卫、运行气血、平衡阴阳之功,从而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

具体手法操作:(一)头面部自我推拿头面部自我推拿具有醒脑开窍、镇静安神、止痛明目、养颜护肤、通利鼻窍、消除疲劳等作用。

1、抹开天目:天目也称天门,位于印堂至神庭一线。

将食、中二指伸直并拢,自印堂至神庭从下向上,两手交替推抹。

操作时宜闭目凝神,动作轻快流畅,用力宜轻柔,时间约一分钟。

2、分推前额:以两手四指并拢,从前额中线向两旁太阳穴推抹。

用力可稍重,速度稍慢。

时间约1分钟。

3、通利鼻窍:以两手的食、中两指置于鼻的两侧,上下快速推动,用力宜轻,速度稍快,以鼻部发热为度。

4、按揉诸穴:以食、中两指指端依次点揉攒竹、精明、迎香、太阳、四白、下关、颊车穴,每穴半分钟。

用力稍重,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5、浴面熨目:两手掌相互摩擦,搓热后两手掌轻轻地在面部抚摩,顺序为:口角鼻旁前额太阳面颊口角。

如此反复5-10次。

然后将两手掌心放置于两眼之上,使眼部有温热舒适感,时间约2分钟。

6、揉捏双耳:以两手的拇指和食指指腹自上而下揉捏耳廓,以局部发热为度,力度以局部有微痛感为宜。

7、鸣击天鼓:抬肩屈肘,将两手掌心按于耳部,两手手指置于后枕部,两掌轻轻用力按压耳部3-5次,然后用食指轻轻叩两侧枕部5-10次,耳中“咚咚”鸣响,如击鼓声。

8、梳头栉发:双手五指微屈,用指端或指腹自前发际向后发际做梳理头发的动作。

操作时,指端用力刺激头皮,如此反复操作2-3分钟。

(二)颈项部自我推拿颈项部自我推拿具有松弛颈部肌肉,消除疲劳,调节血压,防治头痛、高血压、颈椎病及落枕等病症。

1、归挤项肌:端坐放松,两手交叉扣紧置于项后,以掌根着力,自两侧向中央归挤,以使颈部肌肉放松,从上至下反复操作5-10次,用力要沉稳。

2、点揉风池:两手抱头,以两手拇指分别点揉两侧风池穴1分钟,点揉的方向应向内上方,以局部有酸痛感为宜。

3、推抹桥弓:桥弓穴位于翳风至缺血一线,用两手食、中、无名指指腹自上而下交替轻推桥弓穴,左手推右侧桥弓穴,右手推左侧桥弓穴。

本法有调节血压的作用。

操作时轻推即可,避免在局部用力按压,如此操作2-3分钟。

4、拿捏肩井:两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别拿捏肩井穴或斜方肌,拿捏时先轻轻拿捏,然后略向上提,如此反复5-10次,并可用中指拨揉肩井穴3-5次。

5、运摇颈项:端坐放松,或两手叉腰站立,然后头颈做屈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及环转摇动,摇动时速度直缓慢。

幅度不宜过大。

若在摇动过程中出现头晕不适,则说明摇动的速度过快或幅度过大,对颈项的康复有害无益,应特别注意。

(三)胸腹部自我推拿胸腹部自我推拿有调节脏腑功能、强心益肺、健脾和胃、舒肝利胆、温肾固本的作用。

1.开胸顺气:五指分开,沿肋间隙从中央向两侧,自上而下分推,往返2. 3 ~5遍。

本法有良好的开胸顺气,调理上焦元气的作用。

2.摩运擅中:擅中穴位于两乳之间,是气会穴。

以食、中、无名指指腹在擅中穴作环形抚摩,时间约2分钟,操作时用力宜轻,速度稍快。

3.搓摩胁肋:以两掌沿胁肋自上而下,往返搓摩2~3分钟,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宜。

4.摩腹助运:以掌摩法作用于腹部,摩腹的顺序为:以肚脐为中心,由内向外顺时针摩腹,时间约3 ~5分钟。

本法可调节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和肠道吸收与排泄,对中老年人、久病体虚患者尤为适宜。

5.温暖下元:以掌摩法作用于气海、关元两穴,每穴1分钟。

然后以掌擦法在小腹部作横向摩擦,以透热为度。

本法有温暖下元,培肾固本的作用。

(四)腰骶部自我推拿腰骶部自我推拿有温阳补肾、强腰壮骨的作用。

1.推擦尾闾:先将两手掌擦热,然后置于骶尾部,上下往返地推擦,以透热为度,推擦时速度宜快,手掌要紧贴皮肤,时间约2一3分钟2.轻叩腰眼:两手握拳,以拳眼或拳背轻叩两侧腰眼或肾俞穴,操作时两手交替进行,用力轻柔舒适,时间2一3分钟。

3.摩擦腰骶:两手掌置于腰骶部,先作上下往返直擦,约2分钟后再横擦腰骶部,用力应深沉,使之产生的热透达深层组织。

(五)上肢部自我推拿上肢部自我推拿不仅可以消除上肢的疲劳,而且还可以治疗上肢的某些病症,如颈椎病、肩周炎、上肢瘫痪、风湿麻痹等。

另外,还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如点揉内关穴可以调节心率,改善心肌供血,点揉合谷穴可以防治牙痛等。

1.拿揉上肢:以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别拿揉上肢的内侧、前侧和外侧,力量应柔和舒适,顺序应从上到下,反复做5一8遍。

2.点揉诸穴:以拇指或食、中二指端依次点揉肩三贞、曲池、手三里、内关、外关、合谷、劳宫、后溪等穴,每穴半分钟。

3.捻搓手法:以拇指与食指对称捻搓手指,左手捻搓右手,右手捻搓左手,捻搓手指时以捻搓两侧效果最好。

捻搓速度宜快,移动宜慢,由指根到指尖逐个手指捻搓。

本法有改善末梢血液循环、消除手指疲劳、麻木肿胀的作用。

4.运摇关节:先摆好左弓步式,左手叉腰,摇动右肩关节32次,然后换成右弓步式,右手叉腰,摇动左肩关节32次。

再作肘关节屈伸运动,各32次。

最后作腕关节的环转运动,作腕关节运动时,两手交叉,然后做环转运动32次。

(六)下肢部自我推拿下肢部自我推拿不仅可消除下肢疲劳,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促进静脉血液回流,还可以调节内脏功能,如按揉足三里可调节肠胃功能,有保健强身的作用。

推擦涌泉有滋阴补肾的作用等。

1.拿揉下肢:以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别拿揉下肢大腿的前侧,小腿的后侧,从上至下拿揉3一5分钟,刺激要柔和舒适。

本法有松弛下肢肌肉,消除下肢疲劳的作用。

2.点揉穴位:以拇指或食、中二指依次点揉血海、梁丘、内外膝眼、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昆仑等,每穴半分钟,以有酸胀感为佳。

3.叩击下肢:以两掌根或半握拳有节律地轻轻叩击下肢,顺序为大腿——膝部——小腿,左右各叩击3一5遍。

4.推擦涌泉:以手掌或拇指推擦两足底的涌泉穴,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宜,每侧约2一3分钟。

本法有滋阴补肾、调节血压、改善末梢血液循环的作用。

四、临床应用(一)适应证自我推拿法多用于慢性疾病或病后恢复阶段,对功能性疾病大部分也可选用。

如:头痛、失眠、胃脱痛、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冠心病、瘾闭、瘫痪、风湿关节痛、痛经、腰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键鞘炎、网球肘、退行性骨关节炎、四肢软组织损伤、劳损等有较好的疗效。

(二)禁忌证(参考成人推拿法)(三)注意事项(参考成人推拿法)(四)应用举例1.头痛:揉印堂、按揉太阳,推抹前额,按揉风池、天柱,点按大椎,揉按百会,拿外关,拿按合谷,掐揉神门。

每日1~2次。

2.失眠:按揉风池、翳风穴,掐揉神门,按揉内关,按揉足三里、三阴交,擦涌泉,摩中脘、揉气海。

作深呼吸运动20一30次,擦涌泉,可配合放松功有助于入睡。

3.高血压:按揉印堂、太阳、风池,推桥弓穴,两侧交替进行,每侧30~ 50次。

拿曲池、合谷,按揉足三里、三阴交,摩中脘、关元,擦涌泉。

4.面神经麻痹:揉印堂、晴明、攒竹、太阳,按揉迎香,掐人中,揉按承浆、地仓,按揉风池,拿揉内关、外关,按揉合谷、下关、颊车等穴。

每日1次。

5.支气管炎:揉天突、摩膻中、中脘,擦上胸,拿内关、外关、揉合谷,按揉足三里。

每日1 ~2次。

6.慢性胃炎:摩中脘,揉擦章门,按揉手三里,拿内关、外关,合谷,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

每日1 ~2次。

7.便秘:摩腹(顺时针2一3分钟),推擦小腹,揉中脘、天枢、大横,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拿承山、丰隆,按揉足三里。

每日早晚各1次。

8.性功能障碍:摩下丹田(3一5分钟)。

揉气海、关元、中极,擦少腹,垂擦腰骸,揉肾俞、命门,志室,按揉三阴交、太溪,擦涌泉。

每日早晚各1次。

9.痛经:摩揉气海、关元,摩腹2一3分钟,按揉脾俞、胃俞、肾俞,拿揉足三里、三阴交。

10.耳鸣、耳聋:揉印堂、听宫、听会、黔风、风池,分推前额,揉擦大椎、肾俞,拿揉合谷,鸣天鼓。

11.落枕:按揉颈椎两则,两手对擦颈项,按揉风池、天柱、落枕穴或阿是穴,拿揉曲池、内关、外关,拿肩井、合谷,配合颈部屈伸、侧屈和旋转运动。

12.颈椎病:按揉颈项两侧肌肉,推抹颈项,两手对擦颈项,按揉风池、天柱、大抒,拿揉肩井,拨揉颈项筋肌,配合颈椎屈伸、侧屈及环转运动。

13.肩周炎:按揉肩臂,拿揉肩井、肩三贞,按揉曲池、手三里、内关、外关,拿合谷。

配合肩关节各方向运动功能锻炼则效更佳。

14.网球肘:按揉曲池、手三里及痛点,指拨痛点或其筋,推擦肘外侧。

配合肘关节屈伸及旋前旋后运动。

15.慢性腰痛:按揉肾俞、大肠俞,指拨痛点及其筋,揉擦腰背膀胱经,握拳叩击腰背痛点,拿委中、承山、阳陵泉,配合腰背各方向运动锻炼。

16.坐骨神经痛:点按肾俞、大肠俞、志室,擦腰骶,按揉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委中、承山,拿委中、承山,指拨痛点或其筋,拳击臀及下肢外侧,配合腰及下肢功能锻炼。

17.膝部软组织损伤:按揉血海、梁丘、内膝眼、外膝眼,拿揉足三里、委中、阴陵泉、阳陵泉,搓揉膝周,握拳叩膝关节内外侧。

配合膝关节屈伸运动。

18.踝部软组织损伤:拿揉三阴交、悬钟,按揉昆仑、太溪、解溪,掌揉局部痛点,推擦局部。

配合躁关节各方向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