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术中麻醉效果【摘要】目的比较研究腰
术中的优越性。
方法将200例剖宫产的临产妇随机双盲分为两组,每组100例,a组腰b组为硬膜外麻醉组。
观察两组用药后血压变化、诱导时间、麻醉效果、新生儿评分及麻醉并发症情况。
结果两组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血压下降发生时间a组明显早于b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
新生儿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术后恶心、呕吐、头痛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a组诱导时间与b组相比有高度显著性p<0.01。
结论腰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均能满足剖宫产手术的要求,但腰
宫产。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麻醉;剖宫产
目前腰
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推崇,特别是急诊剖宫产更是首选的麻醉方法。
因为其麻醉阻滞完善,起效快,对循环干扰不明显,不良反应少,脑脊液回流明显标志。
麻醉穿刺成功率高。
硬膜外麻醉则常因为麻醉平面局限,出现阻滞不全现象,术中牵拉反应明显而被术者排斥。
为探讨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我们将两种不同的麻醉方法用于剖宫产术中,比较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例asa ⅰ级的行剖宫产的足月临产妇,年龄20~40岁,身高155~170cm,体重50~80kg,术前无妊娠合并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a组采用腰b组采用硬膜外麻醉。
两组病人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
1.2麻醉方法
两组孕妇进入手术室开放静脉通道,常规吸氧,同时监测心电、血压、氧饱和度,麻醉前快速输注乳酸林格液500ml。
a组:侧卧位局麻下行腰l2-l3椎间隙穿刺,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25号腰穿针(针内针法),见脑脊液溢出后根据身高体重注入0.5%布比卡因2~2.5ml,取出腰穿针,向头端置入硬膜外管3~
4cm。
b组:侧卧位选l2-l3椎间隙用18号硬膜外穿刺针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入导管3~4cm,硬膜外注入实验量2%利多卡因3ml,观察5min无脊麻表现,硬膜外再注2%利多卡因6~10ml。
两组均使子宫左偏,预防仰卧位低血压发生。
1.3监测与观察项目
常规监测血压、呼吸、心电、氧饱和度、婴儿娩出后进行吸痰,apgar评分。
1.4计量资料
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2结果
2.1麻醉诱导时间
a组明显小于b组p<0.01,a组2例麻醉平面低,辅助应用镇静药、镇痛药完成手术,b组有25例因阻滞不全辅助应用镇静、镇痛药。
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
两组恶心、呕吐、术后头痛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两组术中血压比较
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通过快速输晶体液、胶体液、麻黄碱予以纠正。
但血压降到最低值的出现时间a 组明显早于b组p<0.01。
2.3新生儿apgar评分
a组新生儿娩出时发生轻度窒息的例数2例,b组4例。
但两组新生儿出生1min和5minapgar评分比较统计学无明显差异。
表1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略)
3讨论
硬膜外麻醉及腰
发症少,麻醉比较平稳,但硬膜外阻滞平面出现较慢,阻滞不全发生率较高,甚至达25%以上[1],骶神经阻滞不完善,常需要静脉应用镇静镇痛药辅助麻醉,增加了手术困难和产妇痛苦,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
腰
即消毒铺巾短时间达到完善的阻滞效果。
为快速娩出新生儿赢得了
时间,减少新生儿窒息发生率[2],以往单纯腰麻存在术后头痛的并发症。
由于腰穿针的改进,使用针内针法从而使腰穿针更细,减弱了硬膜的损伤程度,同时避免了和皮肤直接接触减少感染机会。
笔尖式的腰穿针针孔侧置,使腰穿针不象传统腰麻那样切开硬脊膜,对硬脊膜损伤小,且较易愈合,明显减少脑脊液外漏[3],使头痛发生率明显下降。
本组观察仅1例头痛症状较轻。
两组比较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两组血压下降最低值出现时间a组明显早于b组p<0.01,麻醉诱导时间a组明显少于b组p<0.01。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a组在蛛网膜下腔给药后局麻药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而b组在硬膜外腔给药后局麻药通过扩散、渗透作用才能阻滞神经根,需要较长的时间。
腰
如手术时间长,腰麻失效后可以通过硬膜外管给药延续麻醉。
通过
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比较,我们认为腰
降低产妇和新生儿的麻醉危险。
在麻醉实施时注重把握用药速度、预防性扩容、体位调节、阻滞平面调节等有效措施预防低血压及仰
循环呼吸的影响轻微,缩短胎儿娩出时间,减少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是剖宫产手术首选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谢荣,刘亚平.我国临床应用硬膜外阻滞的调查报告[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1,(11):240.
[2]何朝霞,姚素贞.腰硬联合与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术对新生儿评分影响的比较[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6,12(5):14. [3]常业恬,于布为.麻醉科临床进修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