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一、解热镇痛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一)共同特点【共同作用机制】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所必需的环氧酶(COX),干扰前列腺素合成。
补充:COX有两种同工酶,即COX-1和COX-2。
补充:解热镇痛消炎药的分类1.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对COX-1和COX-2均有抑制作用。
2.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选择性抑制COX-2,而对COX-1的抑制作用弱。
意义:胃肠道不良反应减轻。
代表药:尼美舒利、塞来昔布、美洛昔康、罗非昔布等。
【共同药理作用】一、解热作用机制:抑制中枢COX,使PG合成减少;特点:NSAIDs只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但不能降至正常体温以下,而且不影响正常人的体温。
二、镇痛作用机制:抑制外周病变部位的COX特点:对慢性钝痛有效,对急性锐痛、严重创伤的剧痛、平滑肌绞痛无效。
无成瘾性。
三、抗炎作用机制:抑制炎症局部的COX;特点:对抗炎症早期的红肿热痛,不能防止炎症发展和后遗症(二)常用药物1.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药动学】◇吸收:口服后易从胃和小肠上部吸收。
吸收过程中和吸收后,可被胃肠黏膜、血浆、红细胞和肝脏的酯酶迅速水解,产生水杨酸,故阿司匹林的t1/2仅有15min左右。
水杨酸以盐的形式存在,具有药理活性。
◇分布:水杨酸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0%~90%;“阿依水、抢蛋白”格列类、华法林、被抢劫、被游离;易过量、易中毒、低血糖、低凝血。
游离型可分布于全身组织,也能进入关节腔、脑脊液、乳汁和胎盘。
◇代谢:主要经肝药酶代谢。
◇排泄:①约25%以原形由肾脏排泄,其余与甘氨酸和葡萄糖醛酸结合后随尿液排出。
②改变尿液的PH值,使碱化尿液,可加速排泄。
【药理作用】一、解热镇痛作用较强。
适用于:感冒发热、肌肉痛、关节痛、痛经、神经痛和癌症患者的轻、中度疼痛等。
二、抗炎抗风湿作用三、抑制血栓形成二、抗炎抗风湿作用◇作用较强,但用量要比解热镇痛剂量大1~2倍,最好用至最大耐受量(口服每日3~4g)。
◇急性风湿热患者服用后24~48h内退热,缓解关节红肿及剧痛,血沉减慢——因控制急性风湿热疗效确切,故用于该病的鉴别诊断。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只是对症,可使关节炎症消退,疼痛减轻。
三、抑制血栓形成:注意:小剂量(100mg/日)机制:抑制血小板中的COX-1,减少TXA2(血栓素A2)的生成。
应用:心血管恶性事件的一级预防,可降低心梗、脑梗发生率。
【不良反应】乙酰水杨酸,抑制COX(PGE)解热又镇痛,抗炎抗风湿;抑制血小板,防治血栓塞;不良反应多,为您扬名易。
“为”——胃肠反应“您”——凝血障碍“扬”——水杨酸反应“名”——过敏反应“易”——瑞夷综合征1.胃肠道反应:原因:直接刺激胃黏膜;抑制COX-1,抑制胃黏膜PGs合成。
表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及畏食常见。
可损伤胃黏膜,呈无痛性出血,甚至诱发或加重溃疡和出血。
2.凝血障碍:原因:一般剂量抑制血小板长期或大剂量还可抑制凝血酶原合成表现:易引起出血,如牙龈出血等。
处理:维生素K可以预防。
肝功能不全、凝血酶原合成功能低下者慎用。
手术前1周停用。
3.过敏反应: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
4.阿司匹林哮喘:哮喘患者服用本品可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性哮喘”。
5.水杨酸反应:①剂量过大(5g/d)导致②中毒反应: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等③处理:停药;碱化尿液,加速排出6.瑞夷综合征:表现:病毒感染伴发热的儿童或青年应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合并脑病,严重者可致死。
注意:10岁左右儿童,患流感或水痘者忌用本品(WHO推荐首选:对乙酰氨基酚)【禁忌证】胃溃疡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血友病、哮喘、鼻息肉、慢性荨麻疹。
2.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作用特点:解热作用和镇痛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几乎不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对血小板和凝血时间无影响。
应用:①临床用于感冒发热、关节痛、头痛、神经痛和肌肉痛等。
②阿司匹林过敏、消化性溃疡病、阿司匹林诱发哮喘的患者,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代替阿司匹林。
③WHO推荐儿童因病毒感染引起发热、头痛需使用NSAIDS时,应首选对乙酰氨基酚;④本药不能单独用于抗炎或抗风湿治疗。
不良反应:治疗量、疗程短时,很少产生不良反应。
长期大剂量服用可能造成肾毒性,如慢性肾炎和肾乳头坏死。
过量中毒可造成肝坏死;对于中毒的患者及时使用蛋氨酸(甲硫氨酸)或乙酰半胱氨酸可防止肝损伤。
3.吲哚美辛(消炎痛)作用特点:是最强的PG合成酶抑制剂之一;其抗炎、镇痛作用强于阿司匹林,对急性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与保泰松相似。
除抑制COX外,可能也抑制磷脂酶A和磷脂酶C,以及抑制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
应用:主要用于——其他药物不能耐受或治疗不显著的急性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对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滑囊炎、腱鞘炎、关节囊炎——有效;癌性发热及其他不易控制的发热——有效。
不良反应:多而重,发生率35%-50%,20%患者需停药。
4.布洛芬作用特点: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强。
主要用于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也可用于一般解热镇痛,疗效与阿司匹林相似。
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其他多数NSAIDs。
少数患者出现过敏、血小板减少和视力模糊——一旦出现视力障碍应立即停药。
5.双氯芬酸(双氯灭痛、扶他林)甲芬那酸(甲灭酸)氯芬那酸(氯灭酸)作用特点:效弱毒强外用:治疗各种软组织风湿性疼痛,如肩痛、腱鞘炎、滑囊炎、肌痛及运动后损伤性疼痛等;6.美洛昔康、塞来昔布作用特点:对COX-2有选择性——胃损伤轻。
用于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
7、萘普生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作用较强;还可抑制血小板聚集。
主要用于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和各种类型的风湿性肌腱炎。
对各种疾病引起的疼痛和发热也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其显著特点是毒性低,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阿司匹林和吲哚美辛。
【例题】1.解热镇痛抗炎药共同的作用机制是A.抑制白三烯的生成B.抑制阿片受体C.抑制PG的生物合成D.抑制体温调节中枢E.抑制中枢镇痛系统『正确答案』C2.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的机制是A.抑制环氧酶,减少TXA2的形成B.直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C.抑制凝血酶的形成D.激活血浆中抗凝血酶ⅢE.抑制PG的合成『正确答案』A3.有关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描述错误的是A.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B.通过抑制PG的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C.只降低发热者的体温D.对直接注射PG引起的发热无效E.对正常体温无影响『正确答案』A4.阿司匹林的下述哪一个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A.胃肠道反应B.凝血障碍C.诱发哮喘D.水杨酸反应E.视力障碍『正确答案』A5.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不包括A.水杨酸反应B.过敏反应C.水钠潴留D.凝血障碍E.胃肠道反应『正确答案』C6.抗炎作用极弱的药物是A.保泰松B.布洛芬C.阿司匹林D.扑热息痛E.萘普生『正确答案』D二、抗痛风药痛风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
——尿酸盐在关节、结缔组织和肾脏沉积。
——痛风急性发作主要表现为关节炎。
痛风急性发作期——止疼、抗炎、不降酸!(1)首选:秋水仙碱(2)止疼: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布洛芬等NSAIDs(3)糖皮质激素:用于上述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使用时,可短程使用糖皮质激素。
发作间歇期、慢性痛风、痛风性肾病——降尿酸!(1)促进尿酸排泄:①苯溴马隆;②丙磺舒(2)抑制尿酸生成:①别嘌醇;②非布索坦1.秋水仙碱作用特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选择性消炎作用,用药后数小时关节红、肿、热、痛即行消退。
对血中尿酸浓度及尿酸的排泄没有影响,对慢性痛风、一般性疼痛及其他类型关节炎无效。
不良反应多而重——消化道反应常见;——中毒时出现水样腹泻及血便、脱水、休克;——对肾及骨髓也有一定损害作用。
2.别嘌醇作用特点:唯一能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使尿酸生成减少,避免尿酸盐结晶的沉积,用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痛风。
不能用于痛风急性发作期。
3.丙磺舒竞争性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排泄;用于治疗慢性痛风,不能用于痛风急性发作期。
痛风治疗初期,由于尿酸盐自关节转运入血,可使痛风加重,应增加饮水并碱化尿液促进尿酸排泄。
也可竞争性抑制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在肾小管的分泌,提高这些抗生素的血药浓度,产生协同抗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