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学方法论内涵的理解答:经济学方法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经济学从哲学中分离后形成的,它是哲学与经济学交叉的学科。
从广义上说,经济学方法论是经济哲学的最主要内容;从狭义上说,经济学方法论就是经济哲学。
1经济学方法论是经济哲学的范畴哲学是由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三大内容组成。
学术界通常认为,经济哲学是哲学在经济学领域的特殊表现,它也是由经济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构成,因此,经济学方法论是经济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济学方法论是特殊的方法论一方面,经济方法论属于经济哲学范畴,并受到近代哲学科学哲学的直接影响构成其独特的哲学基础;另一方面,经济学独树一帜的学科特点,决定其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所以,作为研究经济学方法的理论,经济学方法论成为一种特色鲜明的特殊的方法论。
3经济学方法论的定义所谓经济学方法是指与解决某种经济问题所采取的特定方式。
经济学方法论是对经济学方法的理论探讨乃至反思所形成的一门学问。
2 经济学理论的本体答:理性是经济学的本体,也是经济学方法论的本质。
从经济学视界来说,所谓理性指的是一个决策者在做决策时,总会于可做的选择方法中作出其认为是最好的抉择。
理性选择分析是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根本内容。
理性经济人所追求最大化的目标各式各样:可以选择个人收益最大化,可以选择个体内心的满足,也可以选择社会责任等;但每个决策者所面对的约束条件、选择范围和机会成本各不相同。
同样是理性人的选择,现代的交换方式与古代就不相同。
古代原始社会交易中,若出现偷窃或不轨行为,就导致追杀,这是当时的制度安排和理性选择。
而现代交易,如果东西被偷,失主可以报警,这也是一种制度安排和理性选择。
3 如何看待经济理论中的“相似”与“不相似”?答:相似性就是本体。
理解相似性与不相似之间的关系,就是理解体与用的关系。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利用“体与用’的关系去认识过去的理论与现在的理论、各种不同的理论,以及和如何指导实践。
体与用,任何问题的解决都依靠相似性,相似性就是本体。
林毅夫说:问题的产生在于现在和过去不一样,而问题的解决在于现在和过去的相似性。
不管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都是决策者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所作的理性的选择的结果,"理性"是经济学理论框架的"本体",在过去和现在都是相似的。
"不相似"指的是条件的不同,所以,理性的选择在不同的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现有的理论不能直接运用,必须根据这些新的条件来构建新的理论,问题的最终解决则在于改变限制条件让决策者在新的限制条件下自己做出理性的选择,这又是一样的。
所以理论的产生是来自于"不相似性",不相似性是讲约束条件的不相似,但问题的解决是相似的,只有按理性的原则来解决问题才能使社会向前进。
林毅夫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提出“自身能力“一说,我国的国有企业同别的国家企业相比自身能力不足,经济利润小于0,不具竞争力,这种情况下,不宜直接自由化改革,而要进行渐进式的改革:优质资源慢慢的从国有企业中转移出来,国有企业承担经济包袱,从而民营企业可以获得快速发展,曾强竞争力。
4 经济学方法论的具体研究方法答:基本研究方法:①方法论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②功利主义③自由主义④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⑤归纳、演绎和溯因⑥长期分析和短期分析⑦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具体研究方法:①成本收益法②均衡分析法③比较分析法④层次分析法⑤因素分析法⑥案例分析法⑦数学的运用(数学模型)5 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答:一、数学对经济学的意义(1)可以使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数量化;(2)将经济学中关于复杂系统的理论数学化后,可帮助经济学家对其进行更有效更细致的分析与研究;(3)数量化使经济学研究对象间的关系更具体更清晰;(4)数学可以使很多概念的描述准确和精确;(5)研究经济学时我们关心的不仅是它们的表现、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且关心它们如何发展,而数学对此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二、数学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从理论角度看:1借助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描述是表达清晰、精炼2.逻辑推理严密精确,可以防止漏洞和谬误3.可以更深入的得到仅凭直觉无法或不易得出的结论,发现现象之间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从实证角度看:1. 以经济理论的数学模型为基础发展出可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计量经济模型;2. 证据的数量化使得实证研究具有一般性和系统性;3. 使用精致复杂的统计方法让研究者从已有的数据中最大程度地汲取有用的信息。
地位:数学方法进人经济学已有100多年历史,它在 经济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发挥着巨大 的作用。
经济学家与数学家不断地取得良好合作, 互相促进,使经济学和数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 是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数学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科 学与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应 用,与数学中的信息理论方法紧密结合起来,完善了 对经济问题的预测和处理,从而也对经济学的研究 与发展带来了更好的契机。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呼唤“科学数学化”,高科 技的出现又要求数学方法的推广。
经济学是科学, 它离不开数学工具与数学方法,如何更好地运用数 学方法来推动经济学的发展与完善,是经济学对数 学提出的挑战。
6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区别和联系答:实证分析研究的是“是什么”,是对事实的客观反映,不加入价值判断。
实证分析重在用统计数据、模型等分析。
规范分析研究的是“应该怎样”,加入了价值的判断。
规范分析重在逻辑推理、论述道理。
7 证伪主义答:科学哲学是波普尔哲学的主要部分。
波普尔称之为“批判理性主义”,又称之为“证伪主义”。
波普是在批判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证伪主义的。
实证主义者认为一切科学陈述都是可证实的,不可证实的陈述是没有意义的胡言乱语。
波普反对这个原则,他认为表述科学定律的陈述都是关于无限个体的全称断定的,任何有限的关于个体的陈述都不足以证实一个科学定律,因此可证实性作为划界标准势必会使得真正的科学定律被排除到科学之外,所以他提出了与此相对的证伪主义。
他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科学家的自由猜测和假设,是针对问题的试探性理论,是可错的,科学的标志就在于理论的可证伪性,理论在经验的检验中终将被证伪。
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设,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即使它能够暂时逃脱实验的检验,但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从而遭到实验的反驳或“证伪”。
科学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科学也包含错误,要经受经验的检验,这不是科学的缺点,而恰恰是它的优点,它的力量所在,或者说,“可证伪性”正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志。
宗教神学和一切形而上学都不具备这一优点。
这就是波普所提出的著名的“证伪主义”原则。
例:发现10000 只天鹅是白的,就能证明天鹅是白的这样一个理论。
这就是实证主义;发现10000 只天鹅是白的,但发现第10001 只天鹅是黑的,就能对上一个理论进行证伪,这就是证伪主义。
“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个主张禁止了“黑色天鹅”的存在。
由于理论上可能存在“观测到黑色天鹅”这个反例,“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个主张是可证伪的。
8 F歪曲(见9)9 争论的背景、焦点、内容、各自观点、联系、区别以及争论对经济学的影响答:背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1953 年发表的论文《实证经济学方法论》。
在此文中,弗里德曼提出了经济原理的科学标准是能否预测未来、经济学假设不需现实检验等观点;萨缪尔森并没有发表专门论述经济学方法论的论文,他的观点散落在他的主要著作中,他认为科学只提供描述,最多是在描述的基础上进行解释,而不能提供任何预精确的预测等反对观点。
焦点:弗里德曼和萨缪尔森争论的焦点实则是关于经济学的科学特征这个问题。
弗里德曼认为是其预测功能,因为它主要关注预测未知事件发生的概率,因而理论假设的正确与否不需要现实检验,只要理论可以很好的对未来进行预测即可。
而萨缪尔森则强调是其描述功能,认为科学只提供描述,科学最多是在描述的基础上进行解释,而不能提供任何预测。
(那么从逻辑上分析,解释和预测二者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解释产生于事件发生之后,预测产生于事件发生之前;解释是从一个需要解释的事件开始,找到一条一般规律以及逻辑上隐含着对该事件说明的一系列初始条件假说开始,再援引一个具体原因对一个事件进行说明,解释的过程也就是把该事物统摄在这一普遍规律之下的过程;预测的过程则是从一条一般规律及一组初始条件假说开始去演绎对一个关于未知事件的说明,是用来检验一般规律假说是否得到确认的办法。
解释的前提假说必须强调其现实性,预测则不必。
因此,从逻辑上说明了二者在理论假设现实检验这个问题上产生分歧的原因。
)内容以及各自观点:(区别)(一)经济学的科学特征是预测未来还是解释现象弗里德曼强调经济学的预测功能。
他认为经济学是实证科学。
具体说来:实证经济分析方法的任务和终极目标是,提供和发展一种能够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做出合理的、有意义的预测。
他认为只要理论与未来的预测相符就不必在意其假定前提是否现实,方法论上是典型的工具主义观点。
在工具主义者看来,理论最好被视为只是一种工具,工具主义者仅仅关注得自理论结论的有效性。
依据这一看法,理论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工具非真非假),而只是产生证明为真的(或成功的)预测或结论方便而有用的工具。
工具只涉及它对特定任务是否适合的问题,理论的正确与有效性应由其预测力来加以评判。
实证分析方法的检验方法是将某一假说的预测与实际情况作对比。
惟有实际证据才能表明该理论是被作为合理因素暂时被“接受”,还是遭到“拒绝”。
“如果该假说的预测与实践相抵触,那么该假说则遭到了否定;如果该假说的预测没有与事件相抵触,那么它则为人们所认可;如果该假说业已多次成功地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抵触现象,那么它则具有极大的可信赖程度”。
萨缪尔森认为,科学只提供描述,最多是在描述的基础上进行解释,而不能提供任何预测:“我认为‘理论’作为(战略性地简化了的)对可观察和可反驳的经验规律的描述,用来描述很大范围的可观察的现实的描述(方程式或其他形式)毕竟是我们在此能够得到的(或需要要求的)全部‘解释’,一个解释,就像在科学中正当的运用的,是描述的更好形式,而不是某些最终超越的东西。
”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只是对经济现实进行的解释,严格检验那些依照这个理论的逻辑推演产生的推论是否与所要解释的经验事实相一致也就十分重要。
如果一致,就是不被证伪,这个理论暂时就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不一致,这个理论就必须受到修正和摈弃。
(二)对理论假设前提的现实检验是否必要弗里德曼在《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中提出著名的“假设条件不相关”命题(The irrelevance of assumption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