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带状公园】波士顿罗斯肯尼迪绿道公园景观设计

【带状公园】波士顿罗斯肯尼迪绿道公园景观设计

【带状公园】波士顿罗斯肯尼迪绿道公园景观设计1 背景设计和建造波士顿中国城公园的契机缘自被称为美国世纪工程的波士顿的Big Dig (大隧道,或大开挖)工程。

该工程造价近159亿美元,将1959年修建的跨越城市上空的高速干道埋到地下,成为一条长达7.8英里(约合12.6公里)长的地下快速隧道。

这一工程不但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波士顿的地面交通问题,将地面空间还给城市生活,开发为居住、商业和绿化相结合的综合城市廊道,重新建立城市与海,城市与人的空间联系。

同时形成了面积250英亩(约合101.2公顷)的城市绿地和开放空间,包括城区一条贯穿南北的绿色廊道,即罗斯·肯尼迪绿道(Rose Kennedy Greenway),和利用大量的土方,在波士顿港湾的一个荒岛上建成一个生态公园。

工程之大,投资之巨,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共事业建设工程。

城区的开放绿道共有30英亩(约合12.1公顷),其中包括三个新建的公园,包括:北端公园(North End Park),中部的码头区公园(Wharf District Parks),和南端的中国城公园。

三个公园总占地共8英亩(约合3.2公顷),总造价2 600万美元。

公园的设计分别通过在全世界招标选取设计队伍。

其中北端公园由当地的WallaceFloyd DesignGroup和来自西雅图的Gustafson Pa r t n e r s 合作设计;中部的码头区公园由EDAW和当地的Copley Wolff Design Group合作设计完成;而中国城公园最终由来自中国的北京土人和当地的CRJA合作团队提交的方案赢得评委们的一致认同,获得设计权。

绿道公园充分利用拆除高架后空出的一条狭长的地表土地,因地制宜将它改造成了波士顿海港边上的一条绿带。

公园设计风格简约,并无过多新建的景观建筑物或构筑物,更多的只是通过丰富的植物配植、蜿蜒的石铺步道、简洁的喷泉、有趣的艺术小品和形式多样的集会空间等组成一个个极富特色的矩形公园。

A 北端公园(North End Park)B 中部的码头区公园(Wharf District Parks)羅斯·肯尼迪綠道成功地修複了因波士頓濱海公路改造而留下的城市疤痕,讓民性诟呙芏劝l展的城市中重新享受生態的居住環境,同時促進商業和旅遊業的發展。

肯尼迪綠道以城市再生與發展的思路和特點、通過綠道規劃爲導向,爲修複城市肌理及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供了有效的措施,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其設計方法與理念爲我國城市的再生與可持續發展提供思路。

C南端的中国城公园 1 背景中国城公园是三个公园中最早建成的。

公园从2003年1月竞赛,到2007年9月建成,历时近五年时间。

场地原为93号高速路的高架路入口,在中国城旧城门以东,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脏、乱、差”的地方,成为波士顿市政府和中国城居民的一块心病。

波士顿当局和中国城社区居民,试图以隧道工程为契机,通过公园建设,改善中国城门外的面貌,创造一个富有中国和亚洲个性,同时富于时代特色的公园,增强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

同时,使新公园成为波士顿的一处新景观。

多年没有建设新公园的波士顿居民和整个社会对中国城公园的期望很高。

设计者因此负担艰巨的任务。

深入了解波士顿历史,特别是中国城和华人的移民史成为设计前期研究的必备工作。

波士顿位于美国东海岸,是欧洲移民最早定居的城市之一,也是目前华人集聚地之一,有近十万华人定居在大波士顿地区,波士顿中国城是北美第四大唐人街。

1630年,一群英国清教徒,不满英国保守的政治和宗教迫害,带着创建美好家园的梦想,在尔斯河与大西洋的交汇口的一个半岛上盖起简易的木屋,定居下来,并沿用他们家乡故镇的名字,称该地为波士顿。

此后,波士顿逐渐成为贸易港口,迅速发展与欧洲和非洲的进出口往来,并一度成为北美最大的城市。

1820年开始,波士顿移民开始大增,1845-1850年间因爱尔兰发生饥荒,大批爱尔兰移民到达波士顿,1855年波士顿爱尔兰移民高达五万,是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

1849年,加州发现金山的消息传到香港,消息很快在广东、福建等地扩散。

此时正值清政府内忧外患之时,民不聊生。

于是,大批农村青壮年漂洋过海,到美国寻“金山”之梦。

华人开始大批到美国西部淘金,到1851时,已有25 000中国移民定居加州。

到1860年, 在美华人已达到35 000人,这个数字到1870年翻了一番,1880年时,美国的华人已达到10万之众。

当发现“金山”只是虚幻的美梦时,在美华人忍气吞声,在远离祖国和亲人的环境下,不得不出卖苦力维持生计。

中国农村的艰苦磨炼,使他们能承担白人劳工所无法忍受的艰苦劳作,主要从事开矿和造铁路的苦力。

当铁路大功告成后,华人便失去生计。

除了少数人有幸攒得路资得以回归故土以外,最终仍有十多万华工留在美国。

他们或因贫困如初,无颜回见家乡父老,也因为清廷衰败,家国无望,于是开始向美国东部城市扩散谋求生计,或进入工厂,或从事农业和捕渔业。

到1910年时,来波士顿定居的华人有900多人。

华人的吃苦耐劳、节俭勤奋为他们赢得工作的机会,却招来白人劳工的嫉妒与仇视,排华反华和迫害华人的事件频频发生,美国全社会掀起了排华浪潮。

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排华法案,和1924年的移民法,都公然歧视和排斥华人。

直到1943年,排华法案得以终止。

几代华人在近百年的移民史中,经受了今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磨难,饱尝何等的耻辱,一直没能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在这样充满恶意的社会中生存,华人群体唯有团结和互助,方能争取生存机会。

于是,华人聚集在城市中心,形成西方社会中独具特色的唐人街或中国城。

在这里,早期华工无需英语即可交流,无需公民身份即可获得温饱,互助互爱,是流落异国他乡的避难所和“家”。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诞生了波士顿中国城公园的设计。

2 设计构思:记忆与展望波士顿中国城的早期中国移民大都来自广东福建等地的农村。

漂泊海外饱受艰辛和耻辱的农民工们,无时无刻不想念家乡的土地和亲人;家乡的田园、溪流、风水林、石牌坊和通往村庄的道路是他们珍贵的记忆,也是他们有朝一日衣锦还乡梦中的场景。

这些来之中国的乡土景观体验,最终都通过当代景观设计的手法,再现在这个异国他乡的“中国城公园”中。

记忆与展望便在这里展开,并成为设计的主题。

她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故土与新世界的纽带。

记忆和故事是旧的,十年抑或百年;讲述故事的语言是新的,当代的景观设计语言。

这新的语言中又有难以过滤出去的传统与固有文化成分。

场地是一条南北向的窄条,与原有中国城主轴线垂直相交,成“L”型。

设计师的意图是将村头入口和村头广场的功能和结构引入设计。

在公园的北端,红色的钢板构成的门,简约而鲜艳,呼应着中国城原有的、中山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蓝色琉璃牌楼,也是远在中国的故乡村口的寨门的记忆;门口是一片野味十足的茅草,令人回想起家乡村口的荻花,并与红色的钢板互成图底关系,构成了城市里的当代村庄的指代;这门是一个地界、也是链接内外的符号,标识了一个有东方特质的人群,在西方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的岛屿上安身立命,保持个性而又不封闭。

一条石径穿过门洞,从波士顿的繁华街道和露丝·肯尼迪绿道,一直蜿蜒伸向中国城的腹地;与曲径相交的是八条竹屏,构成三进廊道空间,由中国红的红钢架框限带有中国味的竹丛。

入门后,是一挂跌瀑和一条小溪流,滚动在河卵石上,溅起银色的浪花。

道路两侧都是中国原产的植物,烘托出微妙的“中国的”气氛。

小溪的尽头是一片空场,鱼麟的图案铺装,是作为一个舞台和节日活动场地设计的。

满足春节、中秋等中国节日的团聚和庆祝活动,可以在这看到龙灯和舞狮。

平时,广场上是象棋、太极拳以及各种体育健身的场所。

新的中国城公园的建成,彻底改变了中国城门外的面貌,一个富有中国和亚洲个性,同时富于时代特色的公园,彰显着中国城的个性,增强了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

同时,新公园成为波士顿的一处新景观,已被当地旅游部门推荐为波士顿的亮点工程。

项目名称:波士顿中国城公园项目地点:美国波士顿设计委托:美国麻省公路局(Massachusetts Turnpike Au t hor i t y )、波士顿市政府、波士顿再发展局(Bosto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波士顿公园与游憩局(Boston Par ks and Recreation Dept)、波士顿地标委员会(Boston Landmarks Commission)项目规模:1公顷设计时间:2003年1月建成时间:2007年9月主要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设计研究院,美国CRJA事务所合作设计单位:美国C ommu n i c a t i o n A r t s , I nc . ;Environmental Graphics Designer;美国Design Communications Ltd;Chia-Ming Sze Architect, Inc.;Stull& Lee Inc.主要设计师:俞孔坚,Bill Tylor设计参与人员:黄国平,张蕾,张斌,Tom Doolittle,Jill Ochs Zick, Nancy Stack, Hongbing Tang, HenryG. Bee, Leonard Thomas, John Ward, Carl Okazaki, McKenzie Cordes, Mark Andreasson, Doris Chu, David Le, Chia-Ming Sze 公园多种不同的场地使用分析图一公园多种不同的场地使用分析图二公园多种不同的场地使用分析图三规划设计鸟瞰图场地原状俯瞰波士顿中国城公园公园北端入口公园生长茂盛的茅草,以红色钢板大门为背景茅草与入口红门竹屏细节公园入口处景观俯瞰竹屏细部竹屏公园内夜景公园内夜景设计师俞孔坚在公众听证会上阐述项目露丝·肯尼迪绿道模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