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噪声及其控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角度来认识噪声
2、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
3、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和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归纳能力。
2、能用所学知识总结归纳减弱噪声的方法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乐音和噪声关系的分析,进行唯物辨证思想的熏陶。
2、通过对噪声的来源及危害的分析,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强化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教学难点:噪声的分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实验探究和多媒体辅助。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听声音谈感受:
1、播放轻音乐。
讨论回答感受:(声音优美、令人愉快)
1 / 5
2 / 5
2、播放嘈杂电锯声、电钻声……讨论回答感受:(声音难听、令人厌烦)
——引入新课:噪声及其控制
二、新课教学
学习目标一、了解什么是噪声
活动1:1、师:出示两幅波形图,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他们的不同之处
2、生:⑴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活动2:1、师:观察两幅图,想想他们有什么感受,为什么?
2、生:讨论后回答。
活动3:噪声的定义。
1、师:什么是噪声了?学生讨论后回答
2、教师小结:从三个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噪声。
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师:结合实际说说哪些声音可能成为噪声:在听课时,即使是美妙的音乐也是噪声;反之在欣赏音乐时,语言又成了噪声。
4、目标检测。
学习目标二、了解噪声的来源
活动4:噪声的来源及分类
1、师:在实际生活中,噪声对环境造成危害较大,那么它来源于哪里了?按照来源可以分为几类。
引导学生结合家庭、学校周边的环境,城市生活等来寻找周围的声音
2、噪声的来源(板书)
⑴学生先讨论噪声的来源
⑵要求学生:结合图示和实际生活的感受,谈谈噪声的主要来源。
(3)师生共同对噪声来源进行简单分类
学习目标三、了解噪声的危害
活动5:了解噪声的危害
1、学生自学课本17页,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噪声称为“隐形杀手”?
2、生:自学后回答。
(板书:噪声的危害)
3、不同来源不同声强级的噪声对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了?(学生自学课本17页)
4、声音的级别和人的感觉:
人们用分贝(符号: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人耳刚能听到的声音为0dB
5、体会声音的不同强度对人的影响。
6、情境体验:如何帮助小明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三、噪声的控制。
1、噪声的控制(板书)
师:人能听到各种声音的条件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师:声音传到人耳经历了哪些过程?
生:讨论回答:(声源、传声介质、人耳)
师:通过上面问题回答,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哪些途径寻找控制噪声的方法:
3 / 5
生:回答控制噪声的主要途径,并列举实际生活中的控制噪声事例:
⑴控制噪声声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阻断噪声的传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脑思考:
⑴课件中控制噪声分别属于哪一种途径?
生:各自说出自己的看法
师:点评回答结果
2、目标检测。
学习目标四、探究材料的隔声性能。
1、学生讨论实验的方案
2、学生叙述实验方案
3、学生观看实验视频
4、教师小结
5、课堂达标、目标检测。
三、本课小结:学生齐读本课学习内容。
四、板书设计:
噪声及其控制
1、乐音和噪声
①物理学角度;②环保角度;
2、噪声的来源;城市建设、交通工具、工业、社会生活、家用电器
4 / 5
3、噪声的危害
对人心理方面的:心烦意乱,坐卧不宁
对人生理方面的:引起听力损伤,影响人匀的睡眠,还能引起疾病等
4、噪声的控制
1、控制噪声声源——减少或改变声源的振动
2、在噪声的传播过程——隔声、吸声、消声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戴护耳器,如耳塞、耳罩、头盔、制造消声器等
第一节声音是什么
一、产生: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
二、传播:可以在介质中传播但是不能再真空中传播
声波: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为纵波
三、声速:与介质有关 15℃空气340m/s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涉及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是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重点进行思想的教育。
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均很好,对于探究活动有很强的参与意识,但探究方法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补充:人耳对响度较小声音的变化较敏感,声音响度大时人耳感觉不灵敏,测刚刚能听到的声音时的距离是确定声音等级较好的方式.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