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教育孩子
曾国藩教育孩子
注重家教勤俭持家
在曾国藩看来,要教育孩子立足社会,并让这个家庭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关键就是两个字:勤与俭。
他要求孩子们一生铭记十
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对于勤和俭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一个家能够保持兴盛发达,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要学会勤俭过日子,富的时候不骄傲,贫的
时候不气馁,由俭来打理自己的生活。
勤既可以健壮自己的身体,
同时又使劳作变成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件事情。
永葆勤和俭,一
个家族才会永续地发展下去。
曾国藩的小女儿晚年留下一个年谱,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曾国藩小女儿只有十几岁时,跟随母亲来到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总
督府。
小女儿入总督府总要穿得体面一些,光鲜一点,所以上面穿
了一件蓝色的小夹袄,下边穿了一条缀青边的黄绸裤,就这条黄绸
裤其实也不是她的,而是她的长嫂,也就是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过
世的妻子留给她的。
但就是这条裤子的一个青色花边让曾国藩觉得
太繁复、太华贵了,就指责小女儿不应该穿这样的裤子,让她赶快
换掉。
小女儿赶紧回到房间换了一条没花边的绿裤子。
由此可见,
曾国藩是见不得繁复,见不得孩子身上带有太富贵的东西的。
曾国藩在信中多次苦口婆心地陈述自己这种勤俭的缘由:“天下
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
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曾国藩认为,子女在骄奢淫逸的环
境之下是不可能立大志的,开始是骄逸继而就是流荡然后就是败家。
一个官宦之家能够延续一两代,真的是很少很少的。
所以曾国藩觉
得应该由勤俭入手教育孩子懂得如何生活,这才是最好的教子之道。
以身作则平民生活
曾国藩曾经告诉家人,他的衣服一共不过三百两银子,做了一件衣服之后,会十几年乃至三十年都在穿用。
曾国藩不仅在穿着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而且在日常饮食上也有严格的要求。
曾国藩吃饭的时候,碰到饭里面有带壳的谷物
的话,他要把这个壳磕开,把里面的谷物吃掉。
可以说曾国藩这个
农家子弟,对于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是理解得非常深刻的。
曾国藩的“住”也是很普通的。
曾国藩的家和他弟弟曾国荃的豪宅相比,简直是差远了。
我去过曾国藩的家乡,曾国荃的房子和曾
国藩后来的府第富厚堂我都去过,两者相比,富厚堂只能用寒酸来
形容。
就这样的一个富厚堂,曾国藩听说花了那么多的钱,他都不忍去住。
富厚堂没有雕梁没有画柱,就是一种非常拙朴的木结构建筑。
这个房子有一个书楼,体现出的就是湖南人的耕读之风,整个房子
只不过比一般的农户的院落大一些而已。
至于“行”,在那个时代,官宦人家一般坐轿子。
可是,曾国藩却在信里告诉孩子,你要步行去办该办的事,绝不许使唤轿子。
同
时他对孩子们还这样要求,不许使唤奴婢给你添茶倒水,你自己能
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去做。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我们还看到,他会让自己的子女去干些在常人眼中只有下人才做的拾柴、捡粪之类的事情。
在一封家信中,他对
自己的长子有这样的要求:每天早晨天未明就要起,起床之后的第一
件事情是去洒扫庭院,然后坐下来练字一千,而第一个字一定要写“俭”。
这就是让自己的孩子们千万不要沾染官场之气。
他曾经说
过这样一句话:“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
以成大器。
”
思想开明注重实际
曾国藩认为孩子读书未必是为了做官,读书在于明理,所以当长子曾纪泽连着三次考科举不成功,并向父亲提出不再走科举之路的
时候,曾国藩同意了,他写信告诉曾纪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曾纪泽后来的路,在当时人来看绝对是旁门左道。
那个时代,一般人根本想不到去接触西方文化,更不要说去学说洋文了,而曾纪
泽居然在32岁的时候学英文。
这个远见卓识,应该说既有他认识到的,也有他父亲告诉他的,这说明曾国藩在这一时期对文化的理解
更为深刻了。
作为中国人,秉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应该的,
但是当国门被人强迫打开之后,你不去了解外国的情况,你如何能
够在世界之林立足呢?
曾纪泽在曾国藩的鼓励和支持下潜心研究西学。
1881年2月24日,曾纪泽以外交官的身份代表清政府在彼得堡同沙俄谈判并且签
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城。
正是由于曾纪泽对西学的
了解,正是因为他有了一个非常好的英语基础,在与俄国人谈判的
时候,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外交手段运用又足。
当时沙俄曾威胁说,你想要收回伊犁,我马上就派兵打仗。
曾纪泽不软不硬地回了一句话,说,你要打仗,我们也无奈,但是我们绝不怕你来打仗。
因为
他太了解当时沙俄虚张声势的心态。
如果没有对西学的了解,没有
西学的根基,有可能这个时候就被吓倒了。
所以有人说这一次谈判
是清末外交史上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次胜利。
还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曾纪泽曾经用英文撰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中国先睡后醒论》,发表在伦敦的《亚洲季刊》上。
用英语撰写
文章介绍中国,这是当时很多中国人所做不到的。
长子曾纪泽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次子曾纪鸿则是一位数学人才,他喜爱自然科学,精通天文、地理,最精代数,曾著有《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等书,还计算出一百位的圆周率。
两个儿
子的成材和曾国藩提倡子女学习科学知识,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
文化大有关系。
曾国藩难得的是,不光他的儿子成才了,他的后代子孙曾宝荪、曾约农都成为了大教育家和大学者。
曹操教育孩子
曹丕在《典论-自叙》中说:在我五岁时,父王看到世局扰乱,
教我学射箭,六岁能开弓;又教我骑马,八岁就能骑射了。
后来,曹
操命他从少年时代起,就随军东征西讨,练得一身精湛的武艺,而
且还长于弹琴,精于诗赋,这说明曹操教育孩子是从童年的启蒙教
育就抓得很紧的。
至于曹植,十岁出头就诵读《诗经》、《论语》
以及辞赋几十万字,而且下笔成文,倚马可待。
曹操不大相信他如
此捷才,曹植要求面试,当邺城铜台刚建成时,曹操带领儿子们登台,命各人作赋,曹植第一个交卷,曹操不由得连声称赞子建的才
气了。
这也同样说明曹操的孩子幼年时代奠定的基础是何等坚实。
所以,曹操非常注意给孩子们选良师,并要求他们尊敬老师。
他给他的儿子们选拔属吏时下令要选“德行堂堂”的人物。
他还选被
称为“国之重宝”、“士之精藻”的邴原为曹丕的长史。
曹操有次
出征时,让曹丕留守,派张范、邴原辅佐,严令曹丕有事必须尊重张,邴二人意见,并对张,邴二人“行子孙礼”。
曹操对儿子们的学习抓得很紧,在品德上要求尤其严格。
218年,他派曹彰带兵讨伐代郡乌桓的叛乱。
临出发前对曹彰说:“居家为
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
尔其戒之!”这是告诉他王法无私,犯了过错是不能指望依靠父子之情得到宽赦的。
曹彰果然兢兢
业业,奋力战斗,所向披靡,完全平定了北方。
后来回禀曹操时,
却并不居功,而把功劳归于部下将领。
曹操听了十分高兴,亲切地
握着曹彰下颔的黄胡须说:“黄须儿竟大奇也!
而对于曹植,本来虽然极其宠爱,很想立为世子。
213年,曹操
率军南征孙权,命令曹植留守邺城,临行之前曹操说:“我二十三
岁时做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也没有什么错误;你今年也二十三岁了,难道还不应该努力吗?”言辞间寄托了多么深切的期望。
可是,
曹植由于恃宠而骄,放纵不羁,有一次乘车在“驰道”上走,又私
自打开“司马门”出去。
而在这两条路上行走是只有皇帝才能享受
的特权,曹植这样做,就触犯了国家法律。
曹操知道后,十分生气,下令轨了守门官吏,并宣布说:“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
事。
”“自临淄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
”后来就决定不立曹植而改立曹丕为世子,这种改变当然还有其它一
些原因,但曹操对儿子的严格亦由此可见。
反映在曹冲故事里的“大船称象”早已脍炙人口。
当曹操向部下征询称象的办法时,曹冲这五六岁的孩子,竟能直抒己见,毫不拘
谨和畏惧,提出大船称象的好办法,曹操还高兴地照办了。
这不也
从侧面反映出他虽为魏王,在家庭生活中和子女舐犊情深,关系亲
密融洽的吗?所以在教育中常收潜移默化之效,儿子们个个部学有所长,也就不奇怪了。
由曹操教子的成功不由让人想起刘备。
刘备虽是一个堪与曹操齐名的卓越的政治家,可惜不会做父亲,其子阿斗竟成为千古笑柄,“扶不起的阿斗”成为一切“孱头”的别名,这原因是不难探究的。
刘备飘荡半生,四十多岁才得此一子,极其钟爱,当阳一战,为了
救阿斗,几乎断送赵云的性命。
后来孙夫人带阿斗回吴,又是赵云、张飞半路截下的。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正因为保全这孩子极
其不易,刘备对他便会特别怜惜、娇惯和溺爱了。
英雄气短,儿女
情长,“怜子如何不丈夫”,刘备何能例外?事物发展到极端便走向
反面,这就为阿斗之庸碌种下因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