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官之道共51页文档
相期无负平生。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
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
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
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
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
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
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
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
《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
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
并取得了最后胜利。Fra bibliotek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
曾国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 湖南湘乡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 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 勇侯。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 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 天坪村)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
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 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 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 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 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 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 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 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 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 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 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 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
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
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
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
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
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
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
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
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思想学术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乾嘉盛 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 “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 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 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 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 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 “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 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 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 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
著作
《治学论道之经》 《持家教子之术》 《疆场竞斗之计》 《处世交友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评价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 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 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 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 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 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 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 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 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 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 中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 宗棠以豪迈胜。”
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 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 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 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
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
军事功劳
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 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咸丰三年 (1853年)曾国藩建立地方团练,称为 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 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 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军事功劳
咸丰四年(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 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 征。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 战,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 「屡败屡战」自嘲。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 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湖南。咸丰八年(1858 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很盛;咸丰十年 (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 打死仗」闻名。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 破天京(南京)。
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
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
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
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
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
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
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
文学成就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 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 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 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 弊,为后世所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 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 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 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所著有《求 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 《奏议》、《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 《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 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