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源远流长

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源远流长

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周,“廉”就成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

到了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将“不慈孝父母,不长弟于千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纳入巡查之列,要求官员清正廉洁。

我国历朝历代都涌现了许多清廉守正、严于执法、政绩卓著的清官廉吏。

纵观中国历史长河,从不缺乏正直廉洁的人物。

“一钱”太守后汉刘宠,任会稽太守,操守廉政,深得民心。

离任时当地老人赠一百钱,刘宠据不肯收,后因盛情难却,只收一钱作为纪念,故得“一钱”太守的美名。

“二不”公范景文,明代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等职,亲朋好友登门相求,他均一一谢绝,并在府门上写下“不受嘱、不受馈”,从此“二不”公美名远扬。

“三汤”道台汤斌,清代曾任岭北道台,为政三年,两袖清风,每日以豆腐汤为食,被人敬为“三汤”道台,颂扬他如豆腐汤般清清白白,清正廉洁。

“四知”先生杨震,后汉任东莱太守,其门生王密以十金相赠,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义正言辞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此时传开,百姓送其美名“四知”先生。

“无代”清郎袁韦修,其经历五个朝代,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和隋。

他为官50余载,始终以清贫为本,连一滴酒的薄礼也未曾收受,实为大家叹服,百姓皆呼为“五代”清郎。

海瑞,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之一。

他那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和清廉正派,搏击豪强,维护穷民的行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几百年来,海瑞成了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清廉正直的官吏代表。

史书记载“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不吐刚茹柔,真是铮铮一汉子”,海瑞的一生反对贪污,反对奢侈,主张节约,生活简朴。

从做教官时起就禁止学生送礼,任官后也是淳安县有名的穷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海瑞死后,殓都御史王用汲来其住所,只见葛帏敝帐,有寒士所不堪者,为叹息泣下。

海瑞正是用刚直不阿的精神,廉洁奉公的高尚品格,受到后人的怀念、崇敬、爱戴和拥护,几百年来,海瑞的事迹构成了一个典型的清官形象被广泛传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