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力学公理和受力分析

静力学公理和受力分析

公理一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作用在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合力的 作用点也在该点,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这两个力为边所构成的平行 四边形的对角线所确定,如图1.2(a)所示。这种力的合成,用矢量加 法表示为:
1.2 静力学公理
合力F与两力F1、F2的共同作用等效。如果求合力F的大小和 方向,可以不必作出整个平行四边形,而是将两力F1、F2的首尾 相联构成开口的力三角形,而合力F就是力三角形的封闭边,如 图1.2(b)所示。这种求合力的方法又称为力的三角形法则。
1.2 静力学公理
证明 设力F作用于刚体上的A点,如图1.5(a)所示。在力的作用线上任
取一点B,加上一对等值、反向、并沿同一直线相互平衡的力F1和F2,
并使
。根据公理三,加减平衡力系,并不影响原力F对刚体
的作用,由公理二可知,力F和F1平衡,除去后只剩下一个力F2。所以
力F2与原来的力F等效。但是,这个力的作用点由A点沿作用线移到了
图1.1 力的矢量表示
1.1刚体和力的概念
在国际单位制(SI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或者千牛[顿],符 号为牛(N)或千牛(kN)。在工程单位制中,力的常用单位是千克力 或吨力,符号为千克力(kgf)或吨力(tf)。 两者的换算关系为:
1.2 静力学公理
静力学公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积累并总结出 来的为人们所公认的客观真理。它经过了实践的检验,符合客观实 际,是研究力系简化和平衡条件的理论基础。
二、力的概念
人类对力的认识是在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产生的。经过长期 实践,从感性到理性,人们逐步建立起了力的概念。力是物 体之间的相互机械作用,其效应是使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发 生变化,或者使物体发生变形。对于不变形的刚体而言,力 只改变其机械运动状态。
1.1刚体和力的概念
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效
B点,如图1.5(b)所示。
图1.5 力的可传性示意图
1.2 静力学公理
所以,作用在刚体上的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和作用线 。力的作用点就不再是决定力的作用的主要因素。力矢量可以从 它的作用线上的任一点画出,因而作用在刚体上的力是滑动矢量 。以人们在车后推车和车前拉车为例可知,这两个力的作用是一 样的。
推论二 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作用于刚体上的三个互相平衡的力,若其中两个力的作用线 汇交于一点,则此三力必汇交于一点,且三力共面。
1.2 静力学公理
证明 如图1.6(a)所示,刚体上作用有三个互相平衡的力F1、F2、 F3。将力F1、F2沿作用线移至两力的交点D,合成为力F,则刚 体只受两个力作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力F3、F共线,所以F3 必与F1、F2共面,且通过力F1和F2的交点,如图1.6(b)所示。
应称为力的外效应,而力使物体发生变 形的效应称为力的内效应。理论力学只 研究力的外效应。
力对物体的作用效应取决于力的三
个因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通常称 为力的三要素。力是有方向的量,可以 用矢量表示,如图1.1所示。力可以表示 为一个有方向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 度表示力的大小,线段所在的方位和箭 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 示力的作用点。
必须指出的是,不能将刚体的概念绝对化,这与所研究的问题 的性质有关。在所研究的物体产生变形且变形是主要因素的情形下 ,就不能把该物体视为刚体,而应当成变形体来分析。
1.1刚体和力的概念
例如,在计算工程结构的位移时,就常常要考虑各种因素所 引起的变形。这类问题将在今后的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 性力学、塑性力学以及流体力学等学科中进行研究。 在理论力学中,由于静力学所研究的对象仅限于刚体,因而 又称为刚体静力学。它是分析变形体力学的理论基础。
静力学公理和受力分析
本章内容
•刚体和力的概念 •静力学公理 •约束和约束反力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思 考 题 •习 题
返回总目录
1.1 刚体和力的概念
•刚体的概念 •力的概念
1.1刚体和力的概念
一、刚体的概念
刚体是静力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所谓刚体,就是在力的作用 下,其内部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物体,即刚体是不 发生变形的物体。显然,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或多或 少的变形。但是,有许多物体,如机器和工程结构的构件,在受力 后所产生的变形很小,在研究力对物体作用下的平衡问题时,其影 响极小,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就可以把物体视为不变形的刚体,使 问题的研究得以简化。所以说刚体是一个经过简化和抽象后的理想 模型。
图1.2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1.2 静力学公理
公理二 二力平衡公理
作用在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处于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 :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沿同一直线,如图1.3所示, 即:
图1.3 二力平衡条件
1.2 静力学公理
这是最简单的力系平衡条件。但是,应当指出,对于刚体来 说,这个条件是充分和必要的,而对于变形体来说,此二力的平 衡条件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如图1.4(a)、(b)所示,软绳 受两个等值、反向、共线的拉力时可以平衡,但如受到两个等值 、反向、共线的压力时就不能平衡了。
图1.学公理
公理三 加减平衡力系原理
在作用于刚体的任意力系上,加上或减去任意的平衡力系, 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推论,即:
显而易见,这个公理是研究力系的等效替换的重要依据。
推论一 力的可传性
作用于刚体上某点的力,可以沿某作用线移至刚体上的任 意一点,而不改变它对刚体的作用。
图1.6 三力平衡交汇
1.2 静力学公理
公理四 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两物体间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 反且沿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这个公理概括了自然界中物体相互作用的关系,表明一切力都 是成对出现的,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它们共同出现,共同消失 。
但必须注意的是,虽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且沿同一直线,但决不能认为这两个力相互平衡。因为这两个力并 不作用在同一刚体上,而是作用于两个相互作用的不同物体上。所 以这两个力并不组成平衡力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