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集体意识
• 社会团结的基础。 社会团结的基础。 团结的基础 • 是社会成员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道德规范。 社会成员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道德规范。 价值观念和共同的道德规范 • 与一定的社会条件相联系,并随着社会条件的变 一定的社会条件相联系, 化而变化。 化而变化。
社会分工
• 社会分工是一定社会进步的结果,是高度发达社 社会分工是一定社会进步的结果, 是一定社会进步的结果 会的特征。 会的特征。 • 社会分工的最大作用不是提高生产率,而是有效 社会分工的最大作用不是提高生产率, 的最大作用不是提高生产率 实现社会团结,保障社会的基本秩序。 实现社会团结,保障社会的基本秩序。 • “社会的凝聚性是完全依靠,或至少主要依靠劳 社会的凝聚性是完全依靠, 工分工来维持的。 工分工来维持的。社会构成的本质特征也是由社 会分工决定的。 会分工决定的。” 问题:社会分工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社会分工的原因是什么?
股票破产者的自 杀
不安全、 不安全、明显差异的分析, 通过对不同宗教教派在自杀率上明显差异的分析, Durkheim提出他的理论假设:群体整合程度不足是导致利 提出他的理论假设: 提出他的理论假设 己型自杀率上升的条件。 己型自杀率上升的条件。 • Durkheim认为,个人生活必须依赖于社会群体。个人只有 认为,个人生活必须依赖于社会群体。 认为 生活必须依赖于社会群体 得到来自社会群体的有效和适度的支持, 得到来自社会群体的有效和适度的支持,才能获得生活的 意义和生命价值。 意义和生命价值。
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Social Fact) )
• Durkheim把在社会层次上发生的种种现象称为社会现象或 把在社会层次上发生的种种现象称为社会现象或 社会事实。 他看来, 社会事实。在他看来,正是这些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构成 了社会。因此,Durkheim把这些社会事实视为社会学的独 了社会。因此, 把这些社会事实视为社会学的独 特研究现象。社会事实是外于人而存在的,独立的,普遍 特研究现象。社会事实是外于人而存在的,独立的, 的,而且会对于我们产生强制的力量。 而且会对于我们产生强制的力量。 “ 社会事实具有不同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特征和特殊 社会事实具有不同于自然现象、 的决定因素。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 的决定因素。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 它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是先行的社会事实造成的。 久。它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是先行的社会事实造成的。 社会事实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 社会事实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造了人 们的意识。 们的意识。 ”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一、生平 二、思想理论 三、评价
一、涂尔干生平(1858-1917) 涂尔干生平( )
• • • • • • • • • • • 1858年,出生于法国东部小镇埃皮纳尔。 年 出生于法国东部小镇埃皮纳尔。 东部小镇埃皮纳尔 1879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年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大学毕业后, 大学毕业后,在巴黎附近的一所公立中学当 了几年哲学教师,其间赴德国进修一年。 了几年哲学教师,其间赴德国进修一年。 1887年,在波尔多大学任教师,教授社会学、 年 在波尔多大学任教师,教授社会学、 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 1893、1895、1897年,相继发表《社会分工 、 、 年 相继发表《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自杀论》 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 1898年,创办《社会学年鉴》。 年 创办《社会学年鉴》 1902年,进入巴黎大学索邦学院教育学系。 年 进入巴黎大学索邦学院教育学系。 1906年,被聘为教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 年 被聘为教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 1912年,发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年 发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1913年,被聘为教育学和社会学教授,他所 年 被聘为教育学和社会学教授, 教授 在的系亦改为教育学和社会学系。 在的系亦改为教育学和社会学系。 1917年,病逝于巴黎。 年 病逝于巴黎。
社会分工的原因
• 社会分工作为一种社会事实,应该在社会环境中去寻找变化的最初条 社会分工作为一种社会事实, 它只能用别的社会事实加以解释。具体可归因于社会容量、 可归因于社会容量 件,它只能用别的社会事实加以解释。具体可归因于社会容量、社会 物质密度和社会精神密度的结合。 密度和社会精神密度的结合 物质密度和社会精神密度的结合。 • 造成社会分工的主要原因是同一空间人口的增加。 造成社会分工的主要原因是同一空间人口的增加 社会分工的主要原因是同一空间人口的增加。 • 人口增加导致社会规模和社会容量的扩大。 人口增加导致社会规模和社会容量的扩大 增加导致社会规模和社会容量的扩大。 • 社会规模的扩大往往又表现为社会物质密度和精神密度的增强,并导 社会规模的扩大往往又表现为社会物质密度和精神密度的增强 规模的扩大往往又表现为社会物质密度和精神密度的增强, 致个人之间社会互动频率的提高。当这一过程达到一定程度, 致个人之间社会互动频率的提高。当这一过程达到一定程度,分工也 就不可避免。 就不可避免。 • 此外,科学的世俗化及其发展、传统和习俗的削弱、整个法律、道德、 此外,科学的世俗化及其发展、传统和习俗的削弱、整个法律、道德、 文化合理性加强、社会对个人压制的普遍减轻、个人独立性的增长等, 文化合理性加强、社会对个人压制的普遍减轻、个人独立性的增长等, 虽然不是分工的主要原因,但都是分工有可能发展的条件。 虽然不是分工的主要原因,但都是分工有可能发展的条件。
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 机械团结是这样一种社会联结纽带,它通过强烈 机械团结是这样一种社会联结纽带, 是这样一种社会联结纽带 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个体结合在一起。 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个体结合在一起。 • 典型形式出现在原始社会和传统农业社会。 典型形式出现在原始社会和传统农业社会。 形式出现在原始社会和传统农业社会 • 有机团结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相互依赖基础上 有机团结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相互依赖基础上 的社会联结纽带。 的社会联结纽带。 • 典型形式是现代工业社会和大都市。 典型形式是现代工业社会和大都市。
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原则
• 第一,以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 第一,以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 某个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应该到先行的社会事实中去寻 “某个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应该到先行的社会事实中去寻 而不是到诸多个人的意识形态中去寻找 意识形态中去寻找。 找,而不是到诸多个人的意识形态中去寻找。” • 第二,不能把社会事实的起因与它所发挥的功能混为一谈 第二,不能把社会事实的起因与它所发挥的功能混为一谈 当我们着手对一个社会现象进行解释时, “当我们着手对一个社会现象进行解释时,我们必须分别 探求产生这种现象的充分原因和它所完成的功能。” 探求产生这种现象的充分原因和它所完成的功能。
二、思想和理论
秩序
社会团结 社会分工
机械团结:有机团结 机械团结:有机团结 团结 正常社会分工:反常社会分工 正常社会分工:反常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 反常社会分工
集体意识
失范性分工、强制性分工、 失范性分工、强制性分工、不协调分工
宗教
自杀现象
社会团结,即社会整合、 社会团结,即社会整合、社会凝 聚力, 聚力,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 会纽带。是建立在共同情感、 会纽带。是建立在共同情感、道 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之上的个 体之间以及群体之间以结合或吸 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 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
宗教
宗教是一种与神圣事 宗教是一种与神圣事 神圣 即性质特殊的、 物(即性质特殊的、 禁止接触的事物) 禁止接触的事物)有 关的信仰与仪式 信仰与仪式组成 关的信仰与仪式组成 的统一体系, 的统一体系,这些信 仰与仪式将所有对之 仰与仪式将所有对之 赞同的人团结在一个 赞同的人团结在一个 被称为教会 教会的道德社 被称为教会的道德社 群中。 群中。
宗教的社会功能
• 个人最初是通过宗教仪式加入集体生活的。正是通过宗教的禁 个人最初是通过宗教仪式加入集体生活的。 忌制度,个人习得了对自我行为的约束进而适应社会生活的。 忌制度,个人习得了对自我行为的约束进而适应社会生活的。 • 通过定期举行的聚会,群体成员的共同信仰被重新唤起并得到 通过定期举行的聚会, 巩固,有助于社会整合与团结,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巩固,有助于社会整合与团结,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 宗教仪式能够使群体的传统形式代代相传。 宗教仪式能够使群体的传统形式代代相传。 • 宗教仪式具有催人振奋的作用。在个人遭遇不幸和危机的时候, 宗教仪式具有催人振奋的作用。在个人遭遇不幸和危机的时候, 能够给人以精神和道德的支持,帮助减轻痛苦。 能够给人以精神和道德的支持,帮助减轻痛苦。 • 宗教产生了社会上所有最本质的东西,几乎所有重大的社会制 宗教产生了社会上所有最本质的东西, 度都起源于宗教。 度都起源于宗教。 • 宗教意识的形成对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宗教意识的形成对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失范、社会解组、 失范、社会解组、社会问题
• 失范:由于分工的增长而引起社会结构剧烈改组, 失范:由于分工的增长而引起社会结构剧烈改组, 同时道德规范的发展又没能及时跟上, 同时道德规范的发展又没能及时跟上,导致社会 调节发生故障,无法维系人们之间的联系, 调节发生故障,无法维系人们之间的联系,不能 有效地控制人们的欲望和行为的状态,称为“ 有效地控制人们的欲望和行为的状态,称为“失 范状态” 范状态”。 • 社会解组:是指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社会整体 社会解组:是指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 蜕变为一种个体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积的状态。 蜕变为一种个体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积的状态。
宗教
• “本书总的结论是:宗教乃明显是社会性的产物。 本书总的结论是:宗教乃明显是社会性的产物。 宗教表象是表达集体实在的集体表象; 宗教表象是表达集体实在的集体表象;仪式是产 生于集合群体中的行为方式,并注定要激发、 生于集合群体中的行为方式,并注定要激发、维 持或者重新创造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 持或者重新创造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第9-10页)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