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简述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简述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简述
埃米尔·迪尔凯姆(1858-1917年)是法国第一位学院式社会学家,也是欧美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

如果说孔德首先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那么可以说是迪尔凯姆首先使社会学成为高校中的一门独立学科。

其本人也荣任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并在法国以其所创办的《社会学年鉴》的编辑部为核心形成了迪尔凯姆学派,影响甚大。

其本人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和社会学主义的巨擎。

提起迪尔凯姆的社会学,不能不谈论他推崇备至而又为之奋斗一生的社会学主义。

我们知道自创始人孔德以来将社会学建立成象自然科学那样的实证科学的努力就没有停止过,但是这样的努力却使得诸多社会学家转而求助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及后来的心理学这种趋势反倒扼杀了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现实可能性。

自斯宾塞以来,不同形式的生物还原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大行其道,新兴的社会学的独立性和存在必要性受到严峻的挑战。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就是这种时势下的产儿,时代需要他来捍卫社会学的独立性与合法性。

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必须要用另一种社会事实来解释,因此社会学的存在不必以其他学科的存在为前提,相反社会学倒是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有益的帮助。

就这样在迪尔凯姆高举的社会学主义的大旗下,终于为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社会学在高校的学科体系中有了属于自己的营地。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准则》一书在其社会学思想的发展历程里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尤其就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言,该书是最有贡献的作品。

在这本书里迪尔凯姆用6章的篇幅谈论了三个主要问题:其一,什么是社会事实;其二,社会事实的特性如何;其三,如何研究社会事实。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把在社会层次上发生的种种现象称为社会事实,而这些社会事实又构成了社会,它是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

社会事实是基于团体而非个人的。

迪尔凯姆认为一种思想和一种行为,如果仅仅发生在单独的个人身上,不能算作社会事实,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或过程成为多数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时才获得社会事实的性质。

迪尔凯姆将社会事实分为两大类别:一类属于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包括:社会群体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数量及密度、人们之间的交往情况等,属于物资性社会事实;另一类属于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包括:宗教、道德、法律、习惯、风俗、时尚等集体意识,属于非物质性社会事实。

所有的社会事实都不因个体的变化而改变,他们是一个集体属性,只有发生了社会整体层次上的变化社会事实才有可能发生变化。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是对社会事实进行实证研究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社会事实的三个突出特征。

1、社会事实的外在性。

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他具有客观性。

尽管许多社会事实可以可以通过社会化过程被个人内化,但个人最初面对的是作为外部现实的社会事实。

2、社会事实的强制性。

迪尔凯姆指出,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而且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带强制性的力量,它们凭着这种力量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

”个人可以通过社会化将社会事实内化为自己的意愿,如果社会化是成功的人们将不会感受到他的强制性,反之人们将会感受到他的强大压力。

3、社会事实的普遍性:社会事实普遍而广泛的存在于一个社会之中,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特征,而不是个别人的特征。

三、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准则。

1、必须把社会事实看成是“物”。

社会事实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物,因此社会学能够而且必须以自然科学那种客观态度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

此准则又包括下述三个原则:
①必须始终如一的摆脱一切预断,排除自己的情感因素、道德判断、先入为主的观念和世俗成见的干扰,保持价值中立原则。

②对研究对象进行操作定义。

从具有稳定性的社会现象入手,根据现象共有的外在特征给该现象下明确的操作性定义,从而使描述现象的语言具有科学性。

③必须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尽量采用具有足够客观性的感性材料,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

他认为某个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应该到先行的社会事实中去寻找必须禁绝任何形式的还原论
3、对社会事实的完整解释必须包括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

同时要注意分析的次序和逻辑。

具体方法如下:
①对某一社会事实的与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该从其他社会社会事实中去寻找。

②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③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

共变法就是对社会事实作交叉分类,以确定他们的共变程度。

此外,迪尔凯姆还确立了假设-推测-检验的研究步骤,这一步骤在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使社会学摆脱了思辨性,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实证科学。

二、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论》是迪尔凯姆的第一部著作,同时也是其博士论文。

迪尔凯姆的一生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亦即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迪尔凯姆的基本社会学理论是以社会团结为主体而展开的。

一、社会团结的定义及类型
社会团结指的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

社会团结的基础是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道德规范,即一种“集体良知”。

迪尔凯姆把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机械团结是原始社会、古代社会以及现代的那些不发达的社会的一种社会联结方式,他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

在这种社会中成员的同质性非常高,有很强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则是由发达的社会分工以及社会成员间的异质性所决定的另一种社会联结方式。

它是一种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

二、社会分工
迪尔凯姆把社会分工理解为一种职业专门化。

正是这种社会分工的不断增长对于改变社会团结的类型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造成社会分工的原因主要是在同一空间内人口的增长,使得人口密度增加,人们精神和活动方面的互动频率加大,这就必然导致生存竞争的激化。

而社会分工是减弱人们之间生存竞争、冲突,同时又能防止社会解体的的一种合理选择。

不仅不
会破坏人们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在从事个专门职业的人们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

社会分工至少产生两方面的社会后果:首先,为个人意识和个性发展造成了空隙,削弱了集体意识;其次造成了社会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依赖。

这两个后果为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化提供了条件。

同时迪尔凯姆又讨论了反常分工这一形式。

社会分工在破坏传统的机械团结的同时没有能创造出新的社会联结形式就会引起社会动荡,这种不具有牢固的社会基础无法保证维系社会稳定的分工形式就叫“反常分工”。

他有三种表现形式:
①社会分工增长速度过快,在削弱传统的宗教、社区和亲属的社会联系的时候,没能及时建立新的社会联系,从而出现了过渡阶段所特有的社会联系过于松弛的状态。

②强制性分工也是一种反常性社会分工,他是建立在社会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在不平等的关系基础上不能建立起真正的有机团结。

③纯经济的或纯技术的分工由于缺乏坚实的道德基础而无法有效地将个人整合到群体之中。

这种分工也是一种反常分工。

三、社会团结所面临的危险
①社会解组的危险。

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社会整体蜕变为一种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积状态。

②反常分工对社会团结的破坏作用。

③有机团结所面临的威胁。

社会整体层次上的道德规范的减弱,削弱了有机团结的基础。

另一种重要威胁来自与极端的个人主义。

三、自杀论
《自杀论》是迪尔凯姆最著名的著作,是其运用社会学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的典范。

一、自杀与自杀率
迪尔凯姆认为凡是当事人自己采取直接的或间接的、积极的或消极的行动,达到了预期死亡结果的情形读算作自杀。

迪尔凯姆将自杀率与个人自杀事件进行了区分。

自杀者在某一群体或某一社会中所占的比例,即自杀率。

它是以群体为基本单位的社会事实,只有自杀率才具有社会学意义。

二、自杀的类型
①利己型自杀。

群体整合程度不足所导致的自杀。

②利他型自杀。

社会过度整合所导致的自杀。

③失范型自杀。

社会危机时社会规范缺失所造成的自杀。

④宿命型自杀。

社会规范过严所引起的自杀。

利己型和利他型自杀率可以由社会整合不足或过度来解释,失范型和宿命型自杀率可以由规范过宽或过严来解释。

无论社会整合还是社会规范,其遏制自杀倾向的功能都只有在适度的范围内才能实现,超出了适度范围无论是不足还是过度都会引起自杀率的上升。

除了以上介绍的社会学思想以外,他还在宗教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影响深远的开拓性研究。

这些研究至今仍发人深思、给人启迪为各门分支社会学的发展继续提供着驱动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