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歌风格及影响
指导师:金国忠
组长: 江伟洋
组员:王鹏飞、阮梦亨、夏昌勉、张雷、谢华楣、余兴德、夏振凯
一、课题的提出:
古人云:“若夫玉水方流,璇源圆折,俊杰应时,咸臻昭代。唐室开天隆治,史家号为
升平。多士挺生,乘风云之际会;才人辈出,表河岳之英灵。奋迅智能,张扬晔采,许身各
用擅长,命世共趋冠绝。斯可谓群星闪耀,殆焕烂乎盛矣哉!
河东摩诘,事母孝闻,妙年解褐,早著科名。弟兄友睦,衔花萼而相辉;标格逾伦,拟
圭璋而特达。练娴音律,精熟琵琶,雅善丹青,尤工草隶。谈吐谐戏,贵主垂青钦瞩;器神
韫藉,诸王虚左召廷。又尝知选襄阳,犒师凉邑,敷陈德化,润益鸿猷。诗思清越,寻陶、
谢之先轨;文脉敞朗,变崔、苏之余绪。故毋论图形塞漠,规摹宫池,靡不氛围闳逸,神韵
幽潜。置别墅在辋川,卜新居依孟坳,泉溜堂前,松荫石上。宴坐深林,观朝槿以习静;经
行古渡,临夕照以听钟。虽归白社,未厌青门,或去或来,亦官亦隐。兴吟山泽游胜,造微
入画;摄纳色声光景,缘境寄诠。举凡芳涧啼鸟,空翠湿衣,悉皆印契真如,了明本寂。甜
彻中边,语无背触,兴象玲珑,宫商调畅。最传秀句,争诵寰区;每出新词,旋被乐府。遑
称抗首岑、高,直足比肩李、杜,诗匠文宗,固非虚美。 ”
非常偶然的机会,我们与王维结下了不解之缘。
进入王维的天地,我们被强烈地震慑住了。线装的王维,如水如月如烟如雾的王维,与
山石林泉冥化的王维,充满了我们旷寥而忙碌的空间。万象纷涌如繁星的运动,让我们目不
暇接而惊诧唏嘘。我们这才发现,心灵竟然与王维有着深刻而微妙的契合。王维给了我们创
造的冲动和灵感。
闻一多先生说过这样意思的话: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的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
寄托。从这一角度说,王维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的传统,后代的中国人对诗的观念
大半以此为标准,即调理性情,静赏自然,其长处短处都在这里。①奠定中国诗的传统的是
王维而不是李白或杜甫,此论独到而深刻,也比较客观地概括了中国人的精神特点,论者的
深刻处,即在于看到了王维诗风与中国农业文化背景和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高度融洽的表里
关系,是民族趣尚最为典型而传神的艺术反映。王维的影响,特别是其山水诗的虚静空灵精
神,强化了中国文化的“尚静”精神,深入到民族的肌理和骨髓,内化为中国美学稳定的艺
术趣味和心理结构。
王维在山水诗的发展上有着极为特殊的贡献和非常特殊的意义,他的美学理想、艺术成
就及深远影响也集中表现在他的山水诗上(包括田园诗)。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十分欣赏
王维充满禅意的诗歌,他说:“如此天衣无缝而有哲理深意,如此幽静之极却又生趣盎然,
写自然如此之美,在古今中外所有诗作中,恐怕也数一数二了。它优美、明朗、健康,同样
是典型的盛唐之音。”②王维在其生活的最后十年及其去世后的二十年间,他被认为是当代
最伟大的诗人,有“天下文宗”的地位。清人吴乔《围炉诗话》中指出:“唐人谓‘王维诗
天子,杜甫诗宰相’,今看右丞诗甚佳,而有边幅,子美浩然如海。”即便是中唐以后,李白、
杜甫的光辉掩盖了王维,然而在大多情况下,王维还是被视为李白、杜甫而下的第一人。在
崇尚“唐音”的时代风气里,王维的诗往往成为最典型的表徵,“唐之诗家称正宗者,必推
王右丞。”(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序》)可是,建国以后,因为庸俗社会学的狭隘观念影
响,使王维不仅不能与李白、杜甫比肩,而且还屈居白居易、高适、岑参之下,甚至还远不
如李商隐、孟郊、贾岛的研究那么热门。政治上的狭隘性导致了学术上的偏见,导致了古典
文学研究上的失误和失衡。新时期的王维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有了几本评传,有了几种选本,也有了一批研究文章,很值得一提的是陈铁民先生四卷本的《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
1997年版)的出版。然而,对王维研究的重视程度和所取得的成果与王维的实际成就及其
影响比也还是很不相称的。所好者,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王维也愈发的具有现代意义,具
有国际性了。研究王维实在是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需要。
王维的课题越是向纵深发展,而我们的自信力则越是不足。在博大恍恍的王维面前,我
们竟是那样的贫乏和苍白!在我们与王维“厮磨”的过程中,得到不少老师很大的奖掖和助
持,给了我们很大的心智启悟和勇气。所以我们亦能够不断地与博大恍恍的王维“厮磨”。
二、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王维的贡献在于诗歌而不局限与诗歌,他对前贤文化遗产兼收并蓄、取精用宏的博大和
技巧,他融儒、庄、禅而兼综化用的机智和圆通,他引画艺和乐艺等于诗中的自觉和创意,
他变宗教精神为审美精神的艺术敏感,他师法自然而也师法内心的创作自由,他消解仕隐两
难而仕隐两全的生存智慧,他在亲和山水中表现出来的林下风流,以及他人性自我审判的灵
魂向善的忏悔精神,都给了我们十分有意义有价值的启发。
研究的目的就是研究的本身,我们在成为美的消费者的同时,也就成为了美的发扬者和
创造者。审美读解,就是超越文本的诗意理解,其实也就是为对象的重新命名。我们在遭遇
王维时,为他那历古弥新而生生不息的生命激情所激动,因此,也在自我的人格里寻找到了
生命的自由,在我们个体的灵魂里倒映出对象美妙无比的幻象。
三、研究方法:
主要为文献法。
(1).首先咨询导师,了解研究该课题的入手点以及注意事项。并查阅资料对王维生平有所了
解,对课题的进行必有帮助。
(2).本研究小组中各组员根据王维所作之诗歌,分别研究揣摩其风格特色,并按时把自己的
研究成果交于组长。
(3).组长组织进行小组讨论,由组长记录并整理每次讨论的结果。
(4).查阅相关资料,和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并作参考。如与之有出入,再查阅王维的
资料进行研究讨论。
(5).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以下研究子目来逐步研究讨论:田园诗、边塞诗 、留别诗 、王诗
之影响。
四、研究过程:
1).任务责任人任务责任人
查阅资料余兴德、夏昌勉制作PPT王鹏飞
整理资料江伟洋、王鹏飞联系导师谢华楣、张雷
讨论风格 各组员参与 相关附件夏振凯、阮梦亨任
务
分
工整理讨论结果江伟洋完成论文江伟洋
访问导师: 金国忠
活动所需条件:计算机、打印机、纸张、资料费用等
预期成果展示:论文、PPT、相关附件
2).阶段任务:
第一阶段(06.11.15—11月末) 咨询导师,并访谈。
第一阶段(至06年12月末) 查阅资料、文献。
第二阶段(至1月末完成) 整理资料、文献,选取重要信息。第三阶段(至3月末完成) 小组讨论,组长整理。
第四阶段(至4.05完成) 参考前人对王维评价 。
第五阶段(至4.20.完成) 咨询导师,听取论文撰写的建议。
第六阶段(至5月末完成) 结题,完成论文,制作PPT,相关附件。
3). 研究内容分工:(每个分工组都可研究2个月,至3月末完成)
组1:田园山水诗:余星德、夏昌勉 (按时完成)
组2:边塞诗:谢华楣、张雷 (按时完成)
组3:留别诗:江伟洋、王鹏飞 、夏振凯(按时完成)
组4:王诗影响:夏昌勉、阮梦亨、江伟洋(按时完成)
4). 访谈信息记录 :参加访谈的人员:金国宗、江伟洋及各组员
访谈方式: 面谈
访谈的问题:1).王诗风格之形成与时代背景有何联系?
2).生平的盛衰与风格又有何联系?
3).研究王诗风格应注意什么?
访谈记录:
当时的社会背景直接导致王诗风格形成和变动;生平的盛衰没有使王诗风格发生很大
变动。王诗风格之形成还与陶、孟、谢等人有直接联系,同时,王诗风格也借鉴了李
白、岑参等人。记录人:江伟洋、谢华楣
被访谈者的结论:
王维风格之形成,原因种种,尚可究其家学渊源。——金国宗
访谈结果与打算:
初步了解研究课题的注意事项,知道了研究该课题的入手点,但诗风没具体论述,需
要小组继续深一步地研究讨论。
访谈时间: 06.11.15. 19时至20时
5). 课题研究时间统计 总时间项 目活动次数(____小时____分)
小组讨论915 30
资料查阅920 30
外出调查——
实 验——
项目设计310 0
制 作38 0
开题报告614 30
结题报告920 50
合 计3989 20
课题开始时间:06年11月15日 课题结束时间:07年5月28日
统计日期: 07年5月28日五、研究成果(论文形式):
(1)简介
中国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 县),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
开元九年(721)进士,因通音律授大乐丞。不久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被张
九龄擢为右拾遗。二十五年,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安
史乱前,官至给事中。40多岁时,先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亦官亦隐。思想日趋消极,佛
教信仰日益发展。安史乱中被俘,被迫做伪官。乱平,降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
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
(2)田园诗
其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谢灵运及同代山水田园诗人一样:具有质朴、自然、清新的风
格,但他的山水田园诗,在熔铸陶诗的意趣和谢诗细腻逼肖的诗风的同时,继往开来,将山
水田园诗的艺术大大推进了一步,他的诗个性与自然契合、情与景相融、意境开阔、形象鲜
明、情调丰富多彩、富有诗情画意。
他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写他隐居终南、辋川的闲适生活和山水风光。
其有如下特点:
讲究结构画图。如《渭川田家》,王维罗列了农村中的种种景物:斜阳、牛羊、野老、
麦苗、蚕桑、田夫等,看上去零落散乱,但第九句“闲逸”二字一点,就把零乱的景物一气
贯穿,组成一幅和谐生动的完美画面。
善以“光”“态”描摹人景合一的画图,突现人物情绪。
如《青溪》“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这里青溪很美,
是淡素之美,蒹葭流光、松泉韵律、正投合诗人的心态和情趣,那份美感在别人或许不浓,
在他却很强烈,因为与他内心向往共鸣。
结句含蓄。王维的田园诗,在描摹景物后,结尾一句意蕴遥远或画龙点睛,从而使诗的
境界全出。如《柳浪》:“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不学御沟上,春风伤别离。”最后一
句才揭示出所含蕴的主题。
王维与田园诗鼻祖陶渊明对比:
如果说陶潜是依赖于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的调和,那么,王维则是凭借着对客观世界的
超越乃至否定。虽然王维生活于儒学并不叫好而道学、佛学鼎盛的大唐王朝,但其思想深处
并非一无现世功名的影响。很擅长审时度势的王维,毕竟距儒、道遥远了一些。同样是“桃
源”题材的诗,尽管出自十九岁的王维之手,却远异于陶潜笔下的逃避乱世的偏僻山乡,而
完全是超越现实的“灵境”、“仙源”:“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
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山口潜行始隈奥,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
花竹。……”诗意飘忽,境界迷蒙,幻映出唐人的青春浪漫气质和盛唐四海晏然的社会景象,
仿佛也有一点“社会理想”的意味。而王维的绝大多数的山水田园诗中,实在是难以寻见出
儒家用世精神的影迹来了,所表现出来的唯有洽契禅宗色空寂灭思想和隐者闲适渊泊心态的
“适意”。
(3)边塞诗
王维的边塞诗大都创作于开元二十五到开元二十七年这段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判官的时
间里。王维现存的诗歌有三百七十多首,其中涉及边塞的有四十多首,约占其总量的十分之
一,可见王维的边塞诗从数量上来说还是不少的。王维边塞诗从创作时间上看也可能比高适、
岑参要早些。
内容和题材:
⒈塑造了一些镇守边关的将领的形象,揭露了军队中升迁制度的黑暗。
如: 《赠裴旻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