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冷链物流中的共同配送策略
【摘 要】: 针对我国冷链物流配送体系中的不足,提出采用共同配送模式下的共同集配组织方式,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冷链物流共同集配模式框架,并分析了其实施的关键和效益等问题,从而使整个冷链物流配送体系的运作既能保证产品的品质安全,又能有效控制配送成本,实现高质低价的目标。
关键词:冷链物流;共同集配;信息平台
冷链物流是指易腐产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直到转入消费者手中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减少食品损耗的特殊供应链系统。配送作为冷链食品从生产向市场流通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都是国冷链物流发展的核心问的现实意义。因此,要推动我国冷链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首先要加强对链物流配送模式的研究和建设。题。配送不仅关系到食品的安全问题,同时配送模式的选择对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效益也具有重要
1 我国冷链物流配送现状
冷链物流在发达国家已发展得比较成熟,而当前我国的冷链物流系统运作还停留在传统的粗放式、分散化阶段,物流配送基础设施的滞后及信息系统的不健全,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配送服水平。具体来说,我国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尚有以下不足。
1.1 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冷链物流配送的设施装备较为落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据统计,当前我国用于冷链配送的设备严重不足,其中冷藏保温车辆仅3万辆左右,占货运汽车总量的0.3%相当于美国的1/7,日本的1/4;我国汽车冷藏运输仅占总汽车运输的20%,而欧洲各国汽车冷藏运外,我国铁路冷藏车辆仅有1 900余辆,数量和比重远小于发达国家。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是影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一大因素,但是大规模的投入需要资金, 因而这个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 只能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大规模物流企业的进一步崛起来逐步缓解困境, 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2 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尚不完善
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加上缺乏有效的整合和规划,造成当前生鲜农产品横向合作和纵向协调均不够,冷链配送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发达国家为保证冷冻生鲜产品的运输质量,采取了铁路、公路、水路多式联运的组织方式,建立了包括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在内的冷藏物流链,运输过程中全部采用冷藏车或冷藏箱,并配以电子数据换(EDI)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冷冻生鲜产品的冷藏运输率、冷藏运输质量完好率都得到极大地提高。而我国现阶段绝大多数的生鲜产品还没有真正实现冷链运输,冷链的各个环节之间,以及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造成了整个冷链配送体系发展不完善, 以及配送质量的下降。
1.3 缺乏专业化的冷链物流企业
我国物流行业中小企业居多,不具备专业的冷链物流运作体系,也没有冷链物流配送中心,以及足够的冷链运输和储存设备。因而当前我国的易腐食品除了外贸出口的部分外,其他部分的物流配送业务多由生产商和经销商自身完成。由于专业配送车辆较少、设施简单,这不仅影响了冷冻生鲜产品的在途运输质量,难以保证冷链食品在整个配送过程中的食品
安全,造成整个物流配送成本和商品损耗的居高不下,同时,配送服务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也受到影响。
冷链发展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当前,少部分高效率的冷链产品配送仅仅局限于部分企业自营的配送中心,很多企业不得不依靠牺牲产品的品质来追求成本的降低;同时,配送范围的限制也直接导致冷藏食品的区域性过剩,从而挫伤了生产商的积极性和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我国应尽快建设和发展冷链物流产业,降低物流成本,以确保食品安全。
2 冷链物流中的共同配送策略
当前我国发展冷链物流的基础较为薄弱,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还很难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如何充分整合现有冷链资源,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冷链物流配送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核心问题,而发展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 已经被认为是我国冷链物流配送模式的优化选择。
2.1 共同配送
共同配送, 又名协同配送、联合配送, 就是把过去按不同货主、不同商品分别进行的配送, 改为不区分货主和商品集中运货的“货物及配送的集约化”。共同配送的内涵, 在于资源共享的理念下建立的企业联盟。企业间通过沟通、交流, 逐步形成共识, 在互信互利的基础上, 通过平、垂直、同业、异业的整合, 以策略联盟、协同组合、物流共同化等合作方式共享有限的资源, 从而达到物流配送的整合, 降低营运成本、提高获利能力, 进而提升商品流通效率, 促进物流现代化及整体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共同配送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探索而优化得出的一种追求合理化的配送模式,也是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采用较为广泛、影响面较大的一种先进的物流模式,它对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2.2 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选择
共同配送实际上是同一地区或不同地区之间诸多企业在物流活动中相互配合、联合运作,共同进行理货、送货等活动的特殊组织形式。在运作中按照承担主体的不同,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 多方投资建立共同配送中心。参与共同配送的多个企业共同投资、设计、建造配送中心,参与各方在共同体内基本保持平等关系。企业货物通过配送中心进行合并, 配送中心成为共同化业务得以实现的纽带,或者说成为共同体内新的组织协调部门,由它对物流活动的整体进行管理和控制。
(2) 由一方负责组织共同配送。某一企业负责组织,成员均以自愿参加为原则,成立一个专门机构管理合作事务而进行共同配送。该形式的一大特点是无需额外投资建设配送中心,先期投入小,参与者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是非实质性的合作,分别在主导企业的协调指挥下进行共同配送,组织结构相对灵活、松散,赋予了参与成员更大的自由
度,但在物流活动的整体把握力度上较弱。
(3) 区域内的综合型共同配送送。某一区域内或商业、工业区内的企业结成协同联合团体,将所辖范围内小批货物的杂乱、迂回、相向运输加以整顿与综合,将无规则地发生在各种方向、数量、时间上的货运需求汇总,并在运输频繁的地区设置仓库,在仓库之间把不同厂家的产品和不同种类的商品进行高效地混装运输。
从以上可以看出,无论是从配送模式还是合作形式上,合作建立共同配送中心都是一种较为高层次的共同配送模式。共同配送中心是资源优化的理念在物流渠道中的反映,它将各个货主的货物集中配送,使物流过程得以优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共同投资建设配送中心综合了各个企业的资金和资源,降低了企业的投资风险;另外,共同配送中心的建设便于将高新技术运用于分散的货物,以加强企业的调控能力和信息反馈能力,实现企业低库存,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生产或商品流通的需要。因此,全社会的整个冷链物流业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建立配送中心,以实现冷链物流业的共同配送。
配送中心作为共同配送运作的基础设施,是多种物流基本活动、功能的集中发生场所,对实施共同配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配送中心的建设既可由供货方——生产企业、总经销商、批发商共同投资兴建,又可由收货方——小型批发商、代理商、零售企业共同主持承办,此外,还可以是供货方、收货方、第三方交叉共建纵向型的配送中心。而对于冷链产品来说,由于冷链产品销售终端对产品配送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频繁配送,而且为了保障及时、高质量的供应,需要一个稳固的物流渠道。因此,建立以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 logistics,3PL)企业为主导的合作型共同配送——共同集配显然更适合冷链物流。共同集配不同于其他配送方式的主要特征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发挥着组织、管理和调度的领导作用,甚至可以参与到配送中心的运营中,而非隶属于配送中心。它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灵活应对各企业的经营业绩与业务量的波动,对道路运输情况和物流实际状况有丰富的专业经验。另外,共同集配的合作参与企业或商家可以通过将商品转包给指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统一配送,以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业的现代化设备,发挥规模化效益,这有利于企业或商家集中资源优势专注于自己的生产制造或销售,充分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因此,共同集配是一种理想的冷链物流同配送方式。
2.3 冷链物流实现共同集配的关键
冷链物流共同集配的战略联盟由供应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配送中心、销售商和冷链物流共同集配信息平台共同组成(如下图所示)。 联盟中的每个成员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为整个联盟创造最佳的效益。在冷链物流共同集配的运作中,共同集配的参与企业必须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起长期的战略联盟关系,使第三方物流企业充分了解自己的物流需求,实现物流信息的共享。因此,构建服务于生鲜冷链产品高效配送的信息系统平台不仅势在必行,同时也是共同集配得以实现的关键。冷链物流共同集配信息平台(如图2所示)是整个冷链物流网络信息搜集、传递、处理和发送的集中地,具有管理、指挥和调度的功能,对优化整个物流网络起着重要的作用。冷链物流的共同集配信息平台不仅具有传统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处理等简
单功能,同时还是整个物流系统的决策制定中心、安全信息监控中心,以及全程追踪、追溯系统,构成了冷链物流共同集配活动的神经枢纽。
信息平台的实时信息处理中心不仅具有一般的订单处理和库存管理等功能,而且可以通过对共同集配参与企业实时数据及相关信息的收集,及时提供准确的市场动态和信息沟通,使物流流程变得更加合理。同时,在掌握准确信息的基础上,信息平台可以通过对下一消费周期的相关需求做出预测,制定出最优的配送频次和数量,有效缩短物流配送的响应时间,减少滞后现象。安全信息监控中心和全程追踪、追溯系统,是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区别于一般信息平台的重要标志。在整个物流过程中,信息平台将各个参与企业联系在一起,建立起统一的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依托先进的射频识别(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对运输过程中的温度等信息进行全程记录,实现从生产到最终消费环节的集成化的、无缝的农产品安全质量信息流传递,以及物流过程的安全预警和控制,最大限度地保证物流过程中的产品新鲜度和质量安全,将农产品供应链中以事后检测为主的传统质量监管方式变为以事前控制为主;另外,信息平台的全程追踪、追溯系统通过网络实现实时准确的信息数据跟踪, 保证冷链物流过程的安全监控透明可视,从而为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隐患进行快速高效评估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提供依据。 同时,该系统将消费者纳入服务范围之内,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所购食品的完整信息,从而提升冷链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产品品牌的树立。冷链物流共同集配的配送过程涉及商流、物流和信息流,良好的信息平台不仅有利于冷链产品供需信息和安全信息的高效传递和共享,同时也是冷链物流实现共同集配的有效保障。
3 结束语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已经逐渐淡化,绿色壁垒正逐渐兴起。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遭遇绿色壁垒的事例屡有发生。因此,加快发展冷链物流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冲破国外农产品出口绿色壁垒,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当前,在冷链物流已转向多品种、小批量配送的趋势下,发展城市冷链物流的共同集配模式,不仅可以集中有限的冷链物流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设施、资金等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配送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同时还可以避免交错运输,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因此,冷链物流共同集配模式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志勇,王 侃.共同配送策略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科技,2007,(10):1-3.
[2] 叶海燕.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分析及其优化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
[3] 文晓巍,达庆利.共同配送:我国冷链物流配送模式的优化选择[J].现代管理科学,2008,(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