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文明史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西方文明史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
17到18世纪,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阴霾笼罩在欧洲上空,政治体制的大变革同时激发了思想的大爆发,席卷整个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犹如燎原之火,照亮了那个时代的人的心灵,为他们带去了理性之光。

卢梭、伏尔泰等大思想家皆产生于那个时代。

其中,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其他哲学家难以企及的巨大的震撼。

卢梭生于社会的底层,正如他所说“不是在达官贵人绣金衣服下面,而是在庄稼人的粗布衣服下才隐藏着力量和一颗善良的心。

”(《论科学与艺术》商务印书馆1 9 6 3年版9页 ),他以特有的平民式的敏感深刻体味着社会中的种种不平等,对启蒙思想家所颂扬的文明与进步持怀疑乃至批判的态度,并看出被启蒙思想家奉为人类生存的确定不移的基础的私有制是人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提出了与开明君主制相对立的人民主权原则。


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在其著作《社会契约论》得到了充分体现,被誉为“人类解放的第一个呼声,世界大革命的第一个煽动者”。

《社会契约论》中首先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社会秩序为一切权力提供了基础,其并非来源于自然,而是来源于共同的原始朴素的约定。

人们在无法承受生活的障碍时会自发地改变生活方式,并通过一系列的约定使每个人的自由都置于“主权者”的指导下,而这些约定成为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人们都将自觉地遵循其中的种种要求,牺牲自己自然状态下随心所欲的自由,获得契约自由。

其次,《社会契约论》中阐述了主权及其权利。

主权由共同利益决定和约束,通过法律来展现和实施,是公意的运用。

立法者是必要的,但其本身并没有权利,只是引导者,负责起草法律的,真正的立法者是人民自身。

再次,《社会契约论》阐述了政府及其运作形式。

主权体具有立法权,却不具有执法的能力,需要政府在公意的指示下保障法律的强制执行,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而非主权者本身。

实际上,大多政府都是民主制、贵族制、国君制三种政府形式混合成的。

没有一种政府适用于一切国家,但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必须与其人民的特点相适应,必须由法律保障人民定期集会,让权力回到人民手中。

只有被人民批准的法律才是有效的。

契约的合法性只能来自人民,政府官员不可以建立契约,而是遵守现有的契约。

最后,卢梭讨论了几种社会组织。

公意是不可摧毁的,通过投票来表达。

然而,卢梭反对多数人代表少数人投票,因为多数票表决的权力本身是一种契约,所以这种契约至少应该通过一次全体公民的投票决定。

法律是由全体公民的意志决定的。

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选举模式,例如:人民大会、保民官、独裁、监察官等。

宗教可以使公民热爱自己的责任,只要宗教的教条不违法公民义务,我们就应对宗教抱以宽容的态度。

上述四点是《社会契约论》主要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共意志在卢梭的政治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贯穿《社会契约论》的中心线索。

社会公约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表现为公意,法律等契约均建立在公意的基础上。

所谓公意,即为每个结合者都愿意“将其自身以及他的一切权利,统统都转让给了整个集体”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一致性的思想和意愿。

公意才是决定主权者的唯一途径。

公意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契约公正签订的基础;由它产生法的律保证人民的政治权利;将公意的统治转为法律的统治,保证契约不可侵犯。

只有结合者的一致思想和意愿所产生的契约,才可以使人人都愿意去遵守和维护,确保了契约的稳定。

其开篇的“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引人深思,振聋发聩。

人生而自由,这是上天赋予每个人的平等的权利,只是这些所谓的权利总是要与所承担的义务相对等。

人可以享受到的权利是人所天赋的自由,而与之相伴的则是义务的枷锁。

自然状态下人人自由,不受束缚,是真正的自由,而历史的发展使得社会出现,社会生活中,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使得社会本身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枷锁。

人会牺牲某种程度上的自由来换取利益②,为了更加稳定和平和的生活反对集权和暴政,放弃自然社会中无所不为权力和自由,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从而获得更有保障的自由——契约自由,即公民的政治自由和权利。

《社会契约论》中探讨了自由与枷锁的辩证关系以及其矛盾的解决方案——在权利与利益的均衡中探寻合法而确定的政权规则③。

我们所能做的不是去实现自然状态下的人人自由,去除枷锁,而是使约束自由的枷锁——社会——更加完善,合法化。

《社会契约论》第一次提出了“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

《社会契约论》所提倡的民主理论却很快风靡全世界。

对于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梭是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导师,正如罗素所说,“《社会契约论》成了法国大革命中大多数领袖的圣经”( 《西方哲学史》下罗素第243 页) ,其思想直接地引领着法国大革命的进程,深刻地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其指导思想“自由、平等、博爱”便来自《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还对美国的《独立宣言》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罗伯斯庇尔到列宁都曾用《社会契约论》为自己的政权做解释④。

即使在今天,社会契约的思想仍熠熠生辉。

在当代中国,社会契约论鼓舞了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反映了政府权力有限的民主政治思想,蕴涵了人类长期的价值构建和对理想的热情追求。

然而,《社会契约论》中也存在着不足,正如严复对于它的批判“自由不能仅仅停留于思辨领域,它必须寻求现实的支撑”,作为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代表,卢梭对私有制下的不平等现象进行的抗辨显示了猜测和空想性质。

注释:
①吴琦,《试论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
②来自:百度百科
③、④作者:唐海龙来源:知乎
参考文献:
[1]吴琦.试论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5):46-49.
[2]王俊.从“公意”角度解读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J].法制博览,2015年:281-283.
[3]肖崇慧.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在中国的当代思考[J].船山学刊,2008年,(4).
[4]颜德如.严复对卢梭社会契约思想之批判的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4).
[5]杜文丽.论卢梭社会契约中的“公意”[J].学术交流,2007年,(6).
[6][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