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缓解新生幼儿入园焦虑的策略研究结题

缓解新生幼儿入园焦虑的策略研究结题

缓解新生幼儿入园焦虑的策略研究结题摘要: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当人面临或预见到某种现实威胁和危险时,会出现焦燥不安、紧张和恐惧。

分离性焦虑是婴幼儿离开自己的亲人,就会感到失去了感情的依托,感到不安全,面对着不熟悉的、不理解的事件,失去了使他舒适和满意的主要源泉,打乱了他的依恋,从而产生分离性焦虑。

因此,我们提出了“缓解新生幼儿入园焦虑的策略研究”课题,旨在尝试和实践缓解新生幼儿入园焦虑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环境创设、活动开展、辅导干预等途径,让幼儿在环境的影响下,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和家长的辅导中,让幼儿尽快的缓解入园焦虑,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关键词:幼儿入园焦虑策略研究一、问题的提出例一:明明是一名刚入园的小朋友,当第一天和父母一起到幼儿园里来表现出很好奇的样子,这里碰碰,那里摸摸,玩的不亦乐乎。

可是当见到父母要离开时,马上就扑上去抱住父母,死死拽住父母的衣服不让离开,大哭着不放手。

教师用一些玩具、糖果来哄他,可是也不见效果,甚至还把玩具、糖果仍到地上。

例二:一路上,小红是妈妈抱着她走来的。

在教室门口,更是艰难的走过来,因为她胖胖的身体一直在扭动着,反抗着。

当教师从她妈妈怀里抱过她时,更是费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抱稳,她还是一个劲得蹿着小脚挥着小手,就是用最大的嗓门哭喊着,无论你怎么安慰怎么哄骗,她就是不睁眼看一下,不停顿哭喊。

以上两个例子是我们在幼儿园里经常能看到的。

特别是一些新入园的幼儿,在刚开学几天或几周里表现出爱哭闹、不理睬别人。

有些幼儿在被父母抱进幼儿园时还很开心可是一下就变了脸,拉着父母往外走不愿呆在幼儿园;而有些家长刚踏进教室门时幼儿便紧搂家长的头颈又哭又闹,死活不肯进门。

当教师将幼儿带入教室而离开家长的视线,孩子用踢、打、咬的方式发泄心中的不满;还有一些孩子总是很忧郁,闷闷不乐,遇见不认识的人只会哭,甚至还有的孩子当你不注意他时就跑到外面等等。

而这些幼儿在园表现为睡眠不安、情绪不稳、少言寡语、饮食不佳,甚至有的幼儿在初入园时还表现出“躯体上的症状”,出现头痛、腹痛腹泻、尿频或失禁等生理现象,而回到家中上述症状随即消失。

如此现象,一般至少要持续几周,有些甚至长达数月之久……。

而作为新生的孩子年龄在2-3岁左右,在上幼儿园以前一直是和亲人在一起。

当孩子来到幼儿园这一个大集体中开始他的新生活,心理上难免会有起伏、跌宕,表现为焦虑、彷徨、胆怯等等。

的确,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来说,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环境。

他们离开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朋友,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又和朝夕相对的、整天围着他转的亲人分开时。

这时的孩子就觉得一下子没有了安全感、没有了依附感,对感到可能带来的危险与对新环境缺乏控制而感到不安。

认为亲人不要他了、不喜欢他了。

而作为家长当孩子大哭大闹时就觉得心软,往往在门口徘徊舍不得离去,再去抱抱他、亲亲他。

这时候就很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入园分离性焦虑”。

陈鹤琴说:“幼稚园的环境跟家庭环境是不相同的,因而,当一个小孩来到幼稚园的时候,在他心理上就发生问题了。

”确实,当孩子从原本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离开自己所依恋的亲人,当想要得到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

这时他就会产生一种陌生的惧怕的情感,表现出苦恼的情绪和不安定的行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分离焦虑”。

幼儿入园产生的种种不适应现象,不仅给幼儿园教师带来许多麻烦,而且让家长感到担心和焦虑,严重的还影响到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当幼儿出现这种“分离焦虑”的现象时,如果没有正确对待就会对他的心理产生影响,表现出羞于和他人说话、遇到问题退缩、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等等。

这些消极的情绪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都是非常不利的。

《幼儿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消极的情绪会降低活动效率,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并对心理活动起破坏、瓦解作用。

所以,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消极情绪的产生对幼儿心理造成的危害,尽量克服他们这种“分离焦虑”的现象。

克服这种“分离焦虑”的现象,有助于他们愉快的参加幼儿园的各种活动、有助于和同伴、教师有好的相处、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处事能力和判断能力。

从而使他们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这种现象在每年秋季刚入园的新生幼儿身上最多见,到了中班后期、大班的幼儿,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对老师、同学都很熟悉了。

对事件越来越熟悉,这时他们的“分离焦虑”就越来越弱,所以说到了中班后期和大班这种分离焦虑现象就越少见。

而作为刚入园的新生,克服他们的分离焦虑对他们以后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故我们提出在新生幼儿中开展“缓解新生幼儿入园焦虑的策略研究”的课题,旨在帮助孩子克服分离焦虑,从小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当人面临或预见到某种现实威胁和危险时,会出现焦燥不安、紧张和恐惧。

分离性焦虑是婴幼儿离开自己的亲人,就会感到失去了感情的依托,感到不安全,面对着不熟悉的、不理解的事件,失去了使他舒适和满意的主要源泉,打乱了他的依恋,从而产生分离性焦虑。

三、教育策略与方法(一)入园前情感培养——消除幼儿的陌生感。

情感教育主要是育人之情的教育,人在接触现实的时候,对现实中的对象和现象总是持有各种各样的态度,产生不同的内心体验,产生着不同的情绪、情感、并逐步地演变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而幼儿情感的发展对其以后心理的发展影响是大的,特别是幼儿情感的个别化即幼儿情感的某种倾向性,对幼儿将来的个性形成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幼儿入园前情感培养是消除幼儿的陌生感最直接的一种方法。

在研究中,我们结合新生幼儿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家访,家访的内容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名称目标亲一亲、抱一抱通过亲一亲、抱一抱尽快拉进孩子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让孩子对教师产生“正印刻”效应,促使幼儿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聊一聊通过和家长的聊一聊中,缓解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分离焦虑。

同时请家长协助作好幼儿入园的心理准备和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

写一写及时记录孩子一些在家中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家长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中的一些事情,以便有针对性的实施。

查一查发放调查表,了解幼儿家庭中的生活情况,有针对的从他们的情感入手,让他们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看一看设计幼儿适应性观察评价表,及时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记录孩子在园的表现,方便教师有针对性的开展。

研究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开展:A、入户交流B、发放调查表C、适应性观察评价表。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入园前情感培养是消除幼儿陌生感最直接的一种方法,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拉进和教师之间的距离。

同时也使教师能更好的了解孩子,消除家长的忧虑和疑惑,从而使孩子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争取家长的理解、配合,为缓解孩子入园焦虑迈进了第一步。

(二)创设适宜环境——营造家的良好氛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环境包含两方面的因素,即“物”的环境和“人”的环境,两者结合形成新环境作用于孩子,影响着他们的情绪变化。

1、创设“家庭”般的班级环境。

家是孩子一直生活的地方,是一个充满温馨、幸福的地方。

当孩子从充满温馨、幸福的地方,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害怕,害怕一个人独处在陌生的环境中、害怕亲人离开自己、害怕……。

为此,我们在环境创设中让主题墙饰“说话”。

因为良好的环境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可以诱发孩子积极的行为养成的作用。

环境的作用常常是可以潜移默化的,并不断重复的,所以有时它的效果比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得更实在。

孩子在刚入园的时候肯定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不安,因此,以“亲亲热热在一起”张贴孩子与爸爸、妈妈亲亲热热在一起的生活照片,当孩子有入园焦虑的现象出现时,教师指着墙面的照片说“我们的宝宝真漂亮,笑得可真甜啊、多开心呀!”,从而缓解幼儿入园焦虑。

同时还设计了“幼儿园真好”的主题墙饰:为了让孩子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墙面上布置了一幅幼儿园的背景图,张贴每个幼儿的照片,题为“我爱你,幼儿园”已此来帮助幼儿尽快的消除对幼儿园的陌生感,建立初步的归属感。

在区角摆放一些小的沙发、椅子,一些玩具的碗、调羹、锅子,给孩子以家的感觉;同时摆放一些幼儿喜欢的,孩子自己从家中带来的心爱玩具,这个可以在入园前的家访中预先和家长说好,请家长帮忙准备好,当孩子来园时,就可以让孩子抱着来幼儿园,这样就可以减轻孩子入园时的分离焦虑。

2、用爱打动幼儿,使其感受家的温暖。

爱能使幼儿获得安全感、满足感。

当孩子离开温暖的家庭,离开充满爱的家庭,来到幼儿园中,第一个接触的就是老师。

这时的老师是他们迈向人生最关键的一步,这时的老师就必须要有像妈妈一样的关怀,像妈妈一样对孩子充满爱,老师的爱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要让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让孩子来到幼儿园如同在家里一样。

当孩子每天来幼儿园前,教师先在桌上放置一些幼儿喜欢的玩具,在孩子来园时教师笑脸相迎,拉拉孩子的小手,亲亲孩子,说说孩子的乳名,请孩子玩一玩桌子上的玩具,和孩子一起玩玩桌上的玩具;当孩子离开父母的怀抱时,表现出情绪不好时,教师可以抱抱孩子,和他说说话,可以陪他到走廊上去看看外面的环境,以此来分散他对父母的依恋;当孩子睡觉时要哭闹时,教师可以把他抱在怀里,等他睡着以后慢慢地把他放到小床上,让他有妈妈陪在他的身边、让他有家的感觉;当孩子吃饭时把饭粒吃的到处都是、当孩子因羞于说而把大小便拉在身上时,这时的老师不是大声的指责,而是应该耐心的、细心的教导他“没关系的,不要怕,你下次要和老师说你要干什么,老师来帮助你好吗?”等等,让他不会对此充满恐惧;当孩子不要吃饭时,可以用一些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来引导幼儿如,我们的火车要开进你的嘴巴里喽!看看你的嘴巴张得大不大啊!这样幼儿会对这种生动、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出喜欢、愿听,就会乖乖的吃饭等,提醒帮助幼儿入厕、喝水,及时为幼儿更换脏污、汗湿的衣服;利用休息的小块时间,可以抱抱孩子,与孩子说说、聊聊,满足孩子的依恋感,减轻孩子对父母的依恋。

当你和孩子在抱抱的时候,也会有其他的幼儿要求你抱抱,这时你应该尽量满足他们的请求,如果你没有及时的抱抱他们,他们会觉得你是不喜欢他,还会回家对父母说:“老师不喜欢我,她不抱我”因此,教师要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尽可能关爱每个幼儿,用亲切的微笑、和蔼的语言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老师最喜欢我;在孩子离园前,老师给孩子讲讲他们最喜欢听的《小兔乖乖》、《松鼠的眼泪》等小动物的故事、和他们一起做做小游戏如“请你照我这样做、猫捉老鼠”等,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一天的生活,期盼着第二天的到来。

通过种种爱的表现,让幼儿感受到学校里的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对自己关心,喜欢自己,这样就会慢慢的放下戒心、放下对老师惧怕的心理,从而消除对老师的陌生感,愿意亲近老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