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探索问题新时代,新课程标准,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教师不能再居高临下,独揽“问”的大权,而应尊重学生,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做“问”的主人。
一、让学生在情境中质疑。
学习中质疑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一种心理需要,同时学生特别关注自己或同伴提出的问题,讨论时格外投入。
学生处于轻松的心境,思维活跃,才能点燃求知的欲望。
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发问,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亲和力。
因此创设情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形成较强的参与意识。
学生强烈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勇于发问,勤于发问,善于发问。
教学《美丽的彩虹》一课时,老师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
”同学们环视了教室,没有发现什么,看着他们疑惑的目光,出示大屏幕“彩虹”的图片,你以前认识他吗?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彩虹姐姐?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彩虹姐姐,你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彩虹姐姐,你什么时候才会出现呢?我多想看看你啊!”“彩虹姐姐,在天空中能看到什么?有外星人吗?”二、让学生在探究中解疑。
《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中提出:“要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应当在各年级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
”“教师应当制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接受者。
学生自己质疑后,再引导学生自己解疑,学生会倍感亲切,乐于合作,勇于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因此,在学生质疑后,教师不应简单给个答案,而应把探究获得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学过程要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切磋学问。
因此在质疑后,一目了然的问题,可以抽生互答,重点问题可以分组用讨论法、实验法、画图法、朗读勾画法等,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如《老树的故事》,学生质疑后,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讨论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有的组用朗读法,有的组用画画法,有的组用表演法,有的组用采访法。
自学过程当中,老师深入各组适机点拔和同学们共同讨论学习。
这样,师生共同参与,学生在探究中合作学习,学得愉快,觉得轻松。
三、让学生在拓展中再质疑。
学生在解疑后,往往有种胜利的满足感,学生在学习中只有永不知足,不安于现状,才能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进步。
要使学生在学习上永不知足,达到知识和能力的飞跃,老师要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延伸、拓展中再质疑。
如《池塘边的叫声》,在学生明白道理之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接着质疑:“难道只有这种办法让小鱼知道岸上的事情吗?”同学们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通过小组讨论,有的说:“我要当一位充满智慧的老牛,每天晚上来给小鱼讲岸上的事情。
”还有的说:“我要当一只热心的小鸟,每天来给小鱼讲岸上的事情。
”有的小朋友甚至突发奇想:“我要送一双既能看清楚水中的东西,也能看清楚岸上的东西的眼睛给小鱼。
”总之,在学习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正如陈献章所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因此,教师要把学生教出“问题”来,让学生做“问”的主人,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疑,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培养新一代有胆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
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
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
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
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而仅仅教师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
儿童刚入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学生是自己的事。
应该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样思考、发言和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明白:自己还要做什么,还有什么也是自己的事。
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增强自己的独立性。
二、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
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
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浓了,也可多让学生思考、提问,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精心设计学习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
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
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按儿童学习数学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
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当放。
1、与旧知紧密相连的新知,教师基本不讲。
要在强化旧知的前提下,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的正迁移,完成认知冲突,顺利掌握新知。
教师只需在旧知与新知间架起一座能让学生自己通过的桥梁。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先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及其推导过程,然后提问:a、在学习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可不可以也运用平移转化、等积变形的方法呢?b、你打算把三角形转化成什么图形。
你认为可以吗?c、动手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d、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便可得出结论,并明白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2的道理。
接下来再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就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
这样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由扶到放,该放则放的原则。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这就要求当代的小学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的智者。
教学模式也要从单一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程式走向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客观的板块式程式。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来应对此次教学改革呢?一、教师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学习“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课不能备得太满,要给生成留有空间,要对各种情况做出预测。
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
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善于课堂提问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求索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勇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问时间,在每堂课前、课后,都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提问,并实行学生无错原则,解放学生,大胆提问,课外也也尽可能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
孔子在《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术:先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意思是说提问要由易到难,同样问题要先提容易解答的,通过对容易问题的解决,取得经验,树立信心,难题也回得到解决。
三、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适宜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以趣开头,精心设计导入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理解,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此外,教师应巧妙、适时地提问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踊跃发言,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表扬学生,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课堂情景表演课堂情景表演兼顾了教学目标中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三个方面,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它是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
在阅读教学中,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个人表演、小组合作、综合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断),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在体悟中不断创新。
五、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教师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从而使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教材的重点和知识的深处,使语文教学在学生兴致盎然,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进行。
例如:教师在句子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发展思维的天地,引导他们学会多向思维,使他们的思维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
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尤其是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尤为必要。
在识字教学中训练口语交际,最常用的方法是扩词、造句,还可以让学生们讲述一下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个字或某段话的,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说话,利于学生记忆生字,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主题活动,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互相间进行交流,使他们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围绕主题,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此外,教师们还应该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学生便会感到亲切,乐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