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翻译方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翻译方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翻译方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对于翻译方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由兴到衰再到重新认识的过程。

文章通过回顾与翻译相关的外语教学法及分析中国英语教学的特点和现状,希望能重新认识翻译方法在外语教学各方面的积极作用。

只要适时适度地加以利用,翻译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教学手段融入到外语教学中,从而发挥母语环境下外语教学的优势。

[关键词]翻译;外语教学;EFL一、翻译与外语教学法1.语法——翻译法语法一翻译法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拉丁语作为欧洲社会生活统治语言的时代。

因其基本学习方法是靠记忆词汇、学习语法、进行翻译来完成的,故称为语法——翻译法。

其主要特点是学习一种语言先要细致分析其语法规则,然后运用语法知识完成对目的语文本进行翻译的任务。

课堂上比较典型的练习是把句子从目的语翻译成母语。

因此,翻译也便随之成为外语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模式。

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他的母语始终保持为一种参照系统。

由于这种方法对教师的教学技巧和外语口语表达能力要求不高,故而对教师而言这是一种比较容易操作的教学方法。

但是,对多数外语学习者来说,语法翻译法就意味着机械记忆语法规则、词汇和翻译晦涩的古典文学作品。

它完全忽视了语言的日常实际应用,很难全面培养学习者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便逐渐不再受人青睐。

这种方法的主要弊端在于它使用了晦涩难解的语法规则和脱离语境的句子翻译。

2.直接法直接法是在19世纪后半叶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20世纪开始在美国流行。

所谓直接法,就是直接用外语教外语,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注重形式语法。

学习外语以模仿为主,通过各种模仿手段重复所学的句子,养成习惯,达到自动化地步。

它的教学目标不是规范的书面语,而是外语口语。

这种教学法采用的是意义与目的语直接产生联系的原则,它提倡完全使用目的语解释词汇和语法而不依靠母语翻译的过程。

这样似乎可以使学生学会直接用外语思维。

但是,这种方法在课堂上的效果却常常事与愿违。

一方面,外语教师因为不能使用母语,便需要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来迂回解释复杂、抽象的语法内容和词忙条目,而这些如果用母语解释本来可以更有效率。

而且,这种方法对教师水平要求较高,教师对外语的掌握要基本达到母语的感觉,而这在多数像中国这样的非英语母语国家其实很难做到。

3.社团学习法和暗示法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两种翻译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教学方法比较流行:社团学习法和暗示法。

社团学习法意识到了外语学习中的感情因素,学习者使用母语,才能更清楚地领会教师的授课内容。

在课堂里,教师不断把学生想说的话翻译成目的语,学生可以从零起点开始,不断进行重复,慢慢熟悉外语,随着学生能使用的外语越来越多,就不用再借助翻译而可以直接使用外语说话了。

在这种方法中,翻译被用来帮助学习者在课堂上获得安全感,促进学习。

暗示法强调心情放松。

与社团学习法一样,它也强调翻译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此方法经常使用的教学模式是:创造和谐舒畅的气氛,由教师发给学生对话材料,上面有外语同时也有相应的母语翻译。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对话内容的课堂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借助母语翻译,使意思更加明了,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异同,开发学生的智力。

这两种方法的共同之处是意识到了翻译运用的优势,可以减轻学习者的心理紧张,使课堂学习更放松,更有效。

4.沉默法和自然学习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同时有另外两种流行的外语教学方法,但它们一概都不认可翻译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他们的支持者普遍认为,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尽量多用外语进行思考,避免母语使用,尤其是在教学的初期阶段。

在沉默法中,教师使用特殊教具来引发学生的反应。

很少使用语言示范,通常是靠学生的领悟力,而不用翻译来把意思搞明白;自然学习法强调先充分理解后再表达。

在帮助学生理解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使用目的语,重视自然的交际。

在这两种方法中,学习者的母语,也就是翻译,都被排除在外。

教师通常认为母语会对外语的学习造成影响,于是他们明确或暗示学生不使用翻译。

如此一来,学生自然也就会产生“翻译会对外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的认识。

5.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IAnguage Teaching)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根据语言学家韩礼德的理论形成的交际教学法(CLT)日渐流行,并逐渐成为全世界影响最大的外语教学流派。

它从根本上使语言教学从传授语言知识转向了培养语言交际技能。

它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真实、地道的外语材料,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和使用外语,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学生只使用目的语,而他们的母语基本不起作用。

但是这种看似完美的教学法却在很多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遇到问题。

一旦母语和翻译在语言学习中遭到完全忽略之后,我们的外语教师,不再拥有利用母语的优势,而同时又很难达到精通目的语的交际课堂要求;而学生们,大多身处大班教学的课堂环境中,对目的语的处理能力有限,完全的外语交际不免令他们感觉困惑、紧张,虽然耗时耗力,却成效甚微。

我们不禁产生疑问:这些忽略母语和翻译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我们的EFL教学实际情况呢?二、翻译与中国的EFL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搞清楚语言学习者是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环境中,还是在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的背景下学习。

在美国、加拿大这些国家对移民或留学生的ESL教学中,英语始终具有直接的社会交际功能,学习环境也是真实的英语文化、语言环境,教师大多是英语母语使用者,英语既满足日常交际的需要,同时也是未来生存的必要手段,因此,英语具有极高的日常应用频率;而在中国、日本这些国家对各层次的学习者进行的EFL教学中,学习目的多是为了完成学业和考试要求,英语并不具有直接的社会交际功能,师生普遍缺乏在课堂外使用英语的机会,因此缺乏真实的外语环境。

而且英语教师绝大多数为非英语母语使用者,文化背景和语言程度决定了他们很难有能力成功驾驭一个完全以外语交际为核心的课堂。

特别是中国高校的英语教学面临诸多实际情况,如人数达到40-60人的太班外语教学;以语法内容为主的各级考试要求;师资水平的欠缺;教学设备、材料的经费不足等,都造成类似于交际法的全外语教学无法充分实施。

因此,我们的语言研究者应该着力发展更适合于自己母语环境的交际教学方法。

这时,母语翻译的作用就应该重新加以审视。

只要教师善加利用的话,翻译完全可以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教学方式。

Zohrevandi曾指出,在教师和学生使用同一母语的EFL 国家,“翻译可以成为适应学习者、课程目的、课堂氛围和需要的有效方式。

”事实上,对很多外语教师来说,在课堂上使用的翻译已经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有所不同,它不是作为一种脱离文本的机械方法,而是作为一种有益的教学手段融入到范围更为宽泛的交际教学中,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行为,翻译的过程也是提高学习者交际技能的过程。

随着认知语言理论和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发展,研究者发现语言学习不仅仅是通过模仿进行的,它更应该是一个人用已有的知识来发现正在学习的语言的规律的过程。

近年来,各国学者对在外语教学中运用翻译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调查,其结果大多是积极肯定的。

三、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1.翻译有助于词汇意义的理解和记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了解外语词汇在母语中的含义会使学习者获得一种参照,从而理解并自信地使用该词”。

外语学习者面对一个个的新词,他们迫切需要了解其准确含义,而翻译的过程就是寻求准确意义的过程,不管原语词的语义有多复杂、文化内涵有多深厚,译者都要在母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表达法,从而理解该词的确切含义,进而能自信地使用这些词汇。

这种母语使用带来的安全感,也是提高英语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之一。

这里所说的翻译不是指脱离文本的孤立、刻板的字字对译,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翻译的方法来确定词汇的准确意义,掌握该词汇的语法知识,并了解该词的使用语域。

经过这个过程之后,学习者自然能更好地记忆和使用词汇。

2.翻译有助于提高外语写作质量不少调查研究表明,外语写作过程中运用翻译进行母语思维对提高作文质量起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Lay在对四名中国学生的写作过程研究中发现他们会借助于把关键词翻译成母语来把文章的构思更有条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借助中文越多的学生,在文章的组织、内容和细节方面质量会更高。

后来,Lav叉总结指出了翻译在外语写作过程中所具体起到的重要作用:(1)开拓思路;(2)提出问题;(3)离情复杂想法;(4)回忆过去经历;(5)评价文章结构;(6)加强表达;(7)增加词汇多样性;(8)展示文化敏感性,等等。

当然,我们知道外语写作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写作纯正外语文本的能力,当然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用英文表达,过多使用翻译会阻碍英语写作的流畅性。

但这并不妨碍学习者在一定水平阶段用母语思考题目并作出写作提纲,然后译成英语。

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他们清楚地表达思路和想法。

3.翻译有助于外语阅读水平的提高Kerm通过研究英语学生阅读法语的过程,发现在心里面默默把文字翻译成母语对阅读产生了众多积极的效果,包括:帮助对篇幅长、句法复杂的内容确定意义;记忆上下文的信息;在母语环境下丰富读者的联想思路;检查理解正确与否;减轻情感方面的紧张程度,等等。

当然,他也同时指出了翻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错误理解,忽略原文的篇章结构及形式。

所以说,翻译在外语学习中具有双重作用,审慎适度的使用是发挥其理想效用的关键。

因此,Husain通过研究提出了有效运用翻译进行外语教学应遵循以下几个主要原则:(1)学生应尽量多地接触目的语。

(2)母语在课堂中应明智审慎地加以使用。

(3)教师应该为翻译活动提供一个适当的上下文,而不仅仅翻译单句。

(4)翻译中应使用当代的真实材料。

(5)翻译被用来明示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

Husain同时还提出翻译法总体来说可以促进语言学习,但只是对中、低级学习者效果更明显,对高级学习者效果不甚显著。

而Perkins 则指出通过翻译,“高水平学习者总能深入了解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不同,以及在句法、语义和文体层面的冲突,这些会最终帮助他们提高目的语水平。

”Titford也提出翻译是一种提高高水平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因为这些学习者更希望了解在一门外语背后所包含的原则。

因此,在高级阶段使用翻译更能帮助学习者搞清楚外语和母语之间的异同,使他们通过母语这个媒介来加深对外语的认识。

总之,大量对EFL环境下外语学习过程的研究都表明,审慎明智地运用翻译,并在语言学习的不同阶段进行有效的双语比较是一个有效的外语学习手段。

正如Catford曾如此评价翻译,“翻译并不是一种危险的技能,重要的是在于我们要理解翻译的本质,并适当掌握其在课堂中的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