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

谈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

谈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
谈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一节的航标。

一篇可教的内容很多:生字生词、朗读指导、结构板块、遣词造句、本思想……老师往往将自己解读本时的一些体会面面俱到的设计到教案中,这样的语虽然环环相扣,步步有亮点,但往往教学目标分散,时不够,学生厌烦,我们语教师教得也很累,正如人们常说的“贪多嚼不烂”。

一、拿主义:
大多数老师拿到一篇讲授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教、怎么教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深思熟虑、精心设计,而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则是打开教参原搬照抄、“拿主义”。

翻阅教参的教学目标,框架基本如此:1、认识、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理解内容,领悟的表达方法。

4、体会情感等。

这几条,可以用在任何一篇阅读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中,针对性不强;“理解、领悟、体会”等这些词语虚泛华,到底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不能具体说明,操作性不强;“生字、朗读、写作方法、人情感”等,要在一节中完成,目标分散,重点不突出,集中性不强。

因而,目前教师备主要目标不清晰,
篇篇,讲授模式雷同,“教过”而对学生没有“教会”,造成高耗低效。

二、游离目标:
很多老师在备时,仅把教学目标作为一个教学设计的环节,而自己的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可以说是两张皮,王荣生教授的话更直白:“语老师教案里的‘教学目标’多数是骗人的。

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我最近曾多次建议语老师把一个学期教案里的目标合起抄一遍,然后自己查查,哪一条在堂里教了,哪一条在学生身上实现了。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语教师一个学期的教案里一定什么都有了,高尚情操有了、个性发展有了、创造想思维有了、学鉴赏有了,能想到的都有了,如果语老师教案里写的‘教学目标’真的在堂里教过,在堂里实现了,哪怕其中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四分之一,那么中国的语程,一定一个学期足矣。

事实却不是这样。

”【1】。

老师的教学设计不是按教学目标的方向而走,而是按自己阅读本的个人体会和重视的教学方法而设计的。

目前的语堂多数还处于“阅读教材”如何让学生理解本,在内容上分析、追问、感悟的层面上,崔峦老师提出的从“内容分析”到“策略指导”的美丽转身,这个美丽的说法提出了很久了,但转身的做法却迟迟难以落实。

三、细读本:
要从“内容分析”到“策略指导”的美丽转身,制定正确地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制定正确地教学目标就要从解读本、细读本开始做起,细读、深思这一本的教学目标究竟应该锁定在哪个关键点上。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一,设计这一教学目标,最初设计为“1、认识后十个生字,会写“创造”两个生字。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3、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想象,能根据本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这样的教学目标面面俱到,但具体让学生学到什么很模糊,再次细细品味本,这篇是一个神话故事,本的语言颇具特色,第二自然段的对偶句,第四自然段的排比句有着鲜明的语言特色,读起朗朗上口,对孩子有很强的感染力,而且三年级第一学期是学生由句逐渐过渡到段的学习,初次进行习作训练的阶段,语言训练尤为重要,因而将原目标的第三点改为“品味语言,根据内容展开想象并仿说句子”,指向明确,关注语言的形式,通过语言训练,让学生品味内化和模仿外化习得语言表达方式。

但在堂实践过程中,“仿说句子”这一连习设计,由于预设不到位,学生大多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语言习惯自行编说起,因而,又从具体、清晰、操作性上再次细化这一目标为——“初步感知对偶和排比句的句式特点,能用‘他的变成了的。

’展开想象,进行仿说、仿写。

”,这样先让学生感知句式特点,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尝试模仿,先会仿说,再到仿写,学生学习有了层次性、递进性,尤其面对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的目标从教学实际看的确达成性、操作性很强。

从这一“标”
三“折”中,我感悟到,教学目标制定决不可泛泛而谈,一定要结合本特点,学生认知水平,细化制定出科学、合理、有效地教学目标。

再如《穷人》这篇经典,语训练点很多,细致的环境描写、入微的心理描写、传神的对话描写等等,要在一节中都有呈现,很难有效,反复细读本,心理描写是本突出的表达方式,因而将“学习作者通过场景、心理活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修改为“认识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完成心理描写的小练笔”,集中将学生从“理解”的外化阶段转化为“运用”的内化能力,力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换位思考:
教师在阅读本时,首先是站在自己知识、阅历的基础上去认知、感受本的,通常更深刻化,而我们面对的是不同年级的孩子们,我们要在走进本的同时,走出本,站在你所面对的学生角度去思考,看看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内容,还不知道哪些内容,教学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哪些是教学重点【2】,确定我们应该“教什么”,制定出切和实际的教学目标。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检阅》一,作为读者,对本中描写身残志坚的博莱克和能够理解、鼓励他的队友们从内心感动,因而在教学目标
制定中制定了“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诵读等方法,使学生感受检阅盛大、隆重的场面;体会博莱克坚持不懈训练的艰辛和参加检阅激动地心情;体验儿童队员为难的情绪和对队友的尊重和爱护”,目标制定的方方面面,但整体围绕内容学习的多,“体会、体验”等多是围绕人性设计的。

经过反复阅读,站在学生立场上对进行解读。

这篇本语言简洁清晰,语言上没有拗口的地方,检阅这样盛大、隆重的场面学生从字中,从身边的信息积累中,应该比较熟悉,博莱克能够参加检阅激动地心情,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再结合后习题“观众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以及“我想对博莱克说几句话,还要把这些写下”,我理出了这篇应该抓住的重要目标——通过理解“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训练说话能力,体验人物心情。

精简目标,教学中,我设计了”这个小伙子真棒,我看到了他,我想对他说。

”“这些小伙子真棒,他们,他们,他们,我想对他们说。

”句式练习,通过这个具体的练习设计,训练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将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言语运用,并将人情感也自然而然的渗透进去,也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堂学习有效性,比原设计了很多检阅的隆重场面景象、残疾人的图片、故事等这些一眼而过的“教过”教学行为,更增加了“教会”的实效性。

纵观目前的语教学现状,语教师常常是“肥了他人田,荒了自己的地”,堂上充斥了夺取孩子感官的影响、动画、音乐,甚至有些老师觉得听者、学生如果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则是上到了精彩之处。


们的语变成了自然、物理,更多的是品德,我们对教材的语因素(如词汇、句式、段落和篇的结构方式)研究的不够,本有特色的、值得学生学习的语言因素没有发掘【3】,教学目标泛化、贪多、笼统,“语味”不强,语忙碌而无实效。

教学目标是导向,目标清晰了、准确了,就不会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所以制定教学目标,要依据程目标,体现特点,根据学生基础,抓住训练主干,表述简洁、准确、具体、可操作,不贪多求全,做到“一一得”“每天进步一点点”,我想,这样上语,效率一定会得到提高,学生一定能将语知识点嚼烂、嚼透,熟记于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