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小麦品质育种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良策略.

中国小麦品质育种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良策略.

中国小麦品质育种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良策略2002-5-30 13:37:44 姚金保小麦品质育种现状我国小麦品质育种工作是70年代在庄巧生先生等倡导下,逐渐通过现有品种筛选并逐步发展利用优质亲本进行杂交改良。

80年代首先由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在春麦育种中筛选出中7606于生产上栽培,之后在优质春小麦与硬粒小麦杂交后代中选出了中作8131-1,这是我国面包小麦有代表性的突破。

从“七五”开始,小麦品质育种正式列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许多省市都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

河北农业大学从1983年起对其收集的2000余份国内外小麦种质进行了连续5年的蛋白质含量测定和连续两年的出粉率、干、湿面筋和沉淀值等项目的测定,筛选出一批优质资源,并对若干品质性状的遗传、生理、品质与环境互作等问题开展了理论研究。

陕西省农科院1993年对全国25个省、市提供的2万多份小麦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了蛋白质、赖氨酸、沉淀值、硬度等项目的分析鉴定,基本上摸清了我国小麦种质资源的品质特性,发现了一批珍贵优质资源,明确了小麦品质的地理差异,为我国小麦品质育种和基因工程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也为建立我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提供科学依据。

自1986年以来,我国曾3次对主要麦区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品质分析。

1986年在农业部农业司的主持下,对全国16省、市的79个优选小麦品种进行了首次品质检测,平均籽粒蛋白质含量13.8%,湿面筋含量29.8%,沉降值27.6mL ,面包体积594cm3,综合评分63。

1990年对全国17省、市的98个优选小麦品种进行了第2次品质检测,平均籽粒蛋白质含量14.0%,湿面筋含量29.7%,沉降值30.4mL ,面包体积664cm3,综合评分72。

1994年对全国14省、市的45个优选小麦品种进行了第3次品质检测,平均籽粒蛋白质含量16.3%,湿面筋含量36.4%,沉降值44.7mL ,面包体积745cm3,综合评分82,见表1。

1994年送检样品的品质比1986年和1990年送检样品的品质有了很大提高,1994年送检样品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比1990年送检样品提高了2.3个百分点;比1986年送检样品提高了2.5个百分点。

湿面筋比1986年和1990年送检样品分别提高了6.6和6.7个百分点;沉降值比1990年样品提高了14.4mL ,面包体积比1990年样品提高了81cm3,评分提高了10分。

适于做优质面包麦的小麦品种(系)占送检样品的49%,比1990年的8%和1986年的2.5%有了极显著的提高。

这充分证明了通过近10年来育种工作者的努力,我国小麦品种的品质改良工作已取得巨大进步,培育出一批加工品质达到或超过国外优质面包麦的品种,改变了我国小麦蛋白质含量高,但面筋强度低,面团流变学特性差,面包烘烤品质差的局面。

90年代各地又针对饼干、蛋糕用软质小麦筛选,有的地方也针对优质面条、馒头用小麦筛选,使我国小麦品质育种初步开始全面展开。

1995年3月农业部组织了首届饼干、蛋糕用软质小麦的评选,评选出丰优4号等17个品种(系),同时还进行了第二次面包用小麦品种评选,又评选出一批面包用小麦品种(系),这将对我国优质小麦的育种和生产起更大促进作用,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小麦育种工作进入了以改良品质为重要内容的新阶段。

小麦品质育种存在问题我国是世界小麦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在世界谷物市场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和农业种植业的其他方面一样,我国小麦生产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人均消费水平稳步提高,小麦的国际国内市场价格稳中有降。

但是,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小麦品质育种的总体水平与国外相比存在着明显差距。

2.1 优质品种过不硬首先,从面包小麦品种看,其内在品质就蛋白质而言,在量和质方面还多数是以量取胜。

例如在首届评选出的12个品种(系)中,籽粒蛋白质含量基本都在15%以上,而面包体积只达750cm3左右,位居前茅的辽春10号,中作8131-1、Ph82-2-2等每一个百分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面包体积约40-46cm3,而国外优质小麦相应的面包体积一般都大于50cm3,从胚乳蛋白高分子谷蛋白亚基电泳结果看,这批品种(系)含控制优质谱带2*、5+10组合的比例甚少,且主要集中在引进外来亲本的改良种中,此外,我国育成的面包小麦品种,多数是通过引进国外品种直接杂交育成,在导入优质基因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不良性状,致使面包小麦在丰产性、适应性方面存在不足,结果是我国大多数面包小麦品种(系)产量水平不高,抗逆性差,一般要比大面积推广品种减产5%-10%,甚至更多,优质小麦品种难于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应用。

再从饼干、蛋糕用小麦品种看,被评上的多数品种(系)的粉质仪参数均符合优质软麦要求,但蛋白质和面筋含量都偏高,一般比国外软质小麦高3-4个百分点,且质地也不够软。

2.2 品质测试手段落后品质育种工作与其它性状的育种工作有一个显著的不同点在于需要较多的仪器设备、人力、物力、财力、不能只靠“手摸、眼瞪、牙咬、尺量、称秤”。

为了提高品质测试效率,近年来许多国家致力于测试仪器和方法的改进,使之向更加微量、快速、准确、自动化、电脑化方向发展。

如已研制出利用近红外线不破坏种子而测定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含量的方法和仅10克面粉样品的微量粉质仪、拉伸仪,并用电脑自动处理数据和绘图等,对比之下我国无论是农业科研或商品粮科研部门,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存在较大差距,在某些方面甚至仍是空白。

2.3 管理体制不健全品种审定机构尚未把品质作为审定标准之一,国家还没有真正实行以质论价的政策,从商品小麦的品质测报的角度看,还没有建立一种完善的对小麦品质状况的检测报告管理体制,这些均给品质改良造成障碍。

一些发达国家在小麦育种目标中,把品质放在重要位置,规定了品种品质的最低标准。

一个品种即使在产量、抗病性等诸性状上都很好,只要品质性状中有一个不合要求,就不能被审定推广。

为了及时掌握小麦品质情况,对每年生产的小麦都进行广泛的抽样测试,发表小麦品质状况报告,公布推荐品种名单。

粮食收购部门对所收购的小麦进行品质测定,如在欧洲许多国家测定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沉淀值等项目,以质论价,优质优价,拉开档次。

为了满足各种食品的要求,广泛发展专用粉,实行面粉专利,标牌销售。

有的国家专用粉品种达几十种之多,各种专用粉都规定了详细的品质标准,保持稳定不变。

2.4 网络体系不完善小麦品质改良决不仅是育种工作者的事,必须依赖各有关部门和学科的广泛有效的协作。

我国小麦品种育种机构与粮食、谷化、食品等部门互不联系,对有关各方面的要求和研究工作缺少信息交流和协调工作。

在发达国家一般都成立由育种家、谷物化学家、食品科学家、企业家、加工者、农民和政府官员组成的小麦协会等组织,以互通信息,协调各种关系,促进品质改良过程中的多学科协作。

小麦品质育种策略和展望在发达国家中,小麦品质育种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对小麦加工品质的改良注意较早,研究较多。

近20年来在营养品质改良上也取得很大进展。

过去我国粮食紧缺,谈不上品质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增加,小麦的商品率越来越高,城乡人民对小麦品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我国小麦品质改良工作目前虽未普遍开展,但势在必行。

为了进一步加速我国小麦品质育种的进展,我们认为目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开展工作:3.1各育种单位应根据条件及时把小麦品质育种纳入育种计划,把品质育种作为小麦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

根据我国不同生态小麦品质表现规律,北方麦区应发展优质面包小麦;南方麦区宜发展面条、馒头、饼干、糕点用小麦品种。

面包小麦育种的主攻方向是提高蛋白质和面筋质量;饼干、糕点用小麦则应从降低蛋白质和面筋含量着手。

同时,还应兼顾农艺性状和产量同步提高,这样才能达到优质、高产、高效。

3.2有目的、有计划地重点加强对国外优质资源的引种工作。

并分工协作对已征集优异种质资源的品种及其它农艺性状的遗传与生理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准确探明其利用价值,以减少盲目性,为育种工作提供技术途径和理论依据。

3.3品种审定机构应把品质作为评价小麦新品种的一项标准,并规定具体的最低品质标准。

粮食收购部门不应再沿用容重、籽粒饱满度和粒色作为小麦收购标准,这些简单的质量指标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尤其是把粒色作为评审小麦等级的重要标准,是缺少充分科学依据的。

这是需要提及的是,我国人民一般喜欢白粒小麦,甚至认为白粒就是优质,以红白粒论价。

其实籽粒的红白与面粉的黑白并无直接关系。

面粉黑白主要与磨粉工艺水平和出粉率有关。

磨粉工艺水平低,又要求出粉率高,致使红粒小麦的面粉较黑。

实际上红、白粒麦均有品质优劣之分,不应按红白粒论价。

要按品质好坏分级定价。

参照国外经验,适当拉开不同等级的差价,真正以质论价,不能品质好坏一个样,以促进小麦品质育种的开展。

3.4国家有关机构应组织技术力量研究快速、准确、简便、用材料少或不破坏种子的粮食作物品质分析技术和仪器设备的引进、仿制、研制和创新问题。

在当前普遍缺乏先进测试设备的条件下,各单位可以实际出发,因陋就简,早期可选择鉴定一些与品质有关的间接性状,还可以进行不需要多少仪器设备的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和沉淀值测定。

在后期世代除进行上述项目的测定外,有条件的单位应进行面团流变学测定,综合鉴定面粉的物理品质和化学品质。

品种进入产量试验后,都应进行综合品质测定。

3.5建立和完善小麦品质检测系统和机构。

为了及时了解我国小麦品质状况及变化动态,供育种及加工部门参考,在我国建立小麦品质检测机构是非常必要的。

许多国家均设有专门机构,以保证小麦应有的品质,为外贸出口、农业、食品工业等部门提供可靠信息和咨询,还肩负制定小麦品质标准的任务。

与此相联系的各主要麦区,也应设立相应机构,协调完成小麦品质监测、预报等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