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的工业化历程知识结构1、近代中国的工业化(1840——1949)A、起步:洋务运动B、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E、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日益萎缩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工业化(1949年至今)A、1953—1956年: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B、1953—1957年: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一五计划‛D、1978至今:社会主义工业化新时期: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②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③成立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工业化的含义中国工业化也叫经济近代化(现代化)。
主要表现在:生产力方面,由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生产方式方面,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变化。
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1、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2、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二、中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起步阶段(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2、洋务运动的分期A、前期:‚求强‛,兴办军事工业,主要有:‚二局一所‛B、后期:‚求富‛,兴办民用工业,主要有:‚三局一厂‛3、洋务企业分布的特点。
为什么?特点: 1、沿海地区2、长江和运河沿岸原因:A、经济基础较好;B、交通便利;C、外国势力最早入侵自然经济解体比较早4、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原因(略)5、洋务运动对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启示:①中国要发展,既要学外国的先进技术,更要靠自力更生,走自主发展之路②在改革中要变革、废除旧的生产关系、旧制度,以最大限度解放生产力6、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工业化的特点①经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过程②投资形式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③由经济领域向科技教育文化领域渗透④是在民族生存危机下的一种反应,不是自发自愿7、洋务运动的评价(略)四、中国的工业化的受挫——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萧条、萎缩和破产1、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开始萧条2、20世纪30、40年代(抗战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官僚资本的剥削,民族工业逐渐萎缩3、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刮;美国资本的大量涌入以及战争造成的社会动荡,民族工业遭到空前的打击,纷纷破产总结:1、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A、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双重阻碍,发展曲折、缓慢B、开始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资产阶级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领导权C、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D、发展畸形;地区分布不均匀总结2: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影响1、推动了中国政治的现代化。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2、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倡导向西方学习:A、学器物——学制度——学思想 B、学日本——学美国——学苏联C、简单照搬——有中国特色3、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总结3: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因素⑴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有利的因素A、列强的侵略B、从清末至民国初,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C、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高涨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⑵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利的因素A、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B、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缺乏市场、资金、技术等 C、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不安总结4: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与作用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2、它导致了资产阶级产生和无产阶级壮大,为资本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为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转变提供了条件3、随着资’的发展,资产阶级掀起了一系列反封思想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民思想。
同时为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4、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资’、封’和官’,难以独立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工业化一、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1953年—1957年)1、背景:A、1952底,我国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B、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可供借鉴2、方针: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3、实施:制定并实施‚一五‛计划A、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B、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政策:形式:策略:特点:①经济制度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②逐步过渡,和平转变③从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5、“一五计划”特点: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合理调整工业布局主要经验:1、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合理规定国民经济的速度和比例2、正确选择主攻方向,集中力量保证重点3、注意改善人民生活主要成就:(略)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受挫1、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提出集中精力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但是八大的方针没有得到贯彻执行2、1958年,颁布社会主义总路线,开展大跃进,使工业建设受挫(原因、特点、影响、教训)3、文革对工业建设的破坏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新时期1、大力发展乡镇企业A、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B、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村现代化建设2、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3、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快产业更新换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总结1: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①第一次:1949—1956: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②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经济③第三次:90年代以来。
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经营——集约式经营转变总结2:中国工业化的三个重要关键点:洋务运动、民国初年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洋务运动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同:A、增强国防,巩固政权 B、优先发展重工业C、主要由政府主导D、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异:1、背景:洋’:内有外患;社’:新中国成立,国民经济得到恢复2、性质:洋’:地主阶级领导自强运动。
社: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工业化3、目的:洋: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社:尽快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4、结果:洋:没有实现国家的富强,最终失败。
社: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5、成败的原因:洋:维护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没有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
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共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热情的高涨。
6、影响:洋: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推动了近代化进程。
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专题二: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历程知识结构:1、政治民主化的开始:戊戌变法2、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抗战胜利后中共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3、政治民主化的实现: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初步建立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基础民主选举、村民自治、新时期的法制建设一、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开始——戊戌变法(1898)1、戊戌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略)2、变法的过程:(序幕、准备、开始、内容、失败)3、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A、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维新运动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维新运动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中国文化、教育等的近代化D、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4、维新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康、梁、严、谭的思想)二、民主政治发展的里程碑——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辛亥革命兴起的背景(略)2、辛亥革命的过程(革命团体与革命政党的成立;革命思想的宣传;各地的武装起义)3、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里程碑——《临时约法》A、内容:①规定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分权制衡‛、‚民主共和‛等原则②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的命令须总理副署才能生效B、目的:限制总统权力,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共和制C、《临时约法》为什么没有起到限制袁世凯独裁专制的作用?①民主环境很不完善②袁世凯拥兵自重,权欲熏心D、意义①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度的进步意义②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也是20世纪初亚洲民主宪政史上最民主、最具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E、辛亥革命的结果、失败原因、教训(略)总结1:民族资产阶级对近代国家政治民主化探索的两种模式1、两种模式:民主共和、君主立宪2、两种模式的异同:异:革命派以革命而共和的信念,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斗争,从正面冲击清朝专制统治;立宪派从实业、教育、启蒙等多方面为民主建设努力,利用‚合法‛的手段从事反专制斗争同:①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体现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要求②都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爱国主义是两者共同的起点③都取法西方,向西方学习④都对帝国主义认识不清,抱有幻想,存在一定的软弱性3、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两种政治民主化模式先后失败的启示①近现代民主宪政之路曲折而艰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不可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宪政②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民主宪政的基础,只有在新中国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三、清末新政、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对政治民化的贡献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内的延续,提倡科学、民主,主张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2、五四运动:发动了广大人民群众,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兴领导力量3、国民大革命:在国共合作基础上形成的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下,高举‚打倒列强,除军阀‛旗臶,通过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四、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抗战胜利后中共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1、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A、目的(原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战的胜利B、措施:①建立‚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②制定相关制度,保证党外人士的职、权③推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改革政策C、作用: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积极性,同时又团结了地主一致抗日。
2、抗战胜利初期,中共为和平民主建国而做的努力背景: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团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中共的努力:A、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B、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与各民主党派合作,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四、中共在解放区实行的民主政策1、实行广泛的普选制度,动员群众参加基层民主选举,建立人民民主政权2、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改革3、1947年,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正式提出打倒国民党独裁政府,建立民主联合政权,指明了民主斗争的目标4、1948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邀请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贤达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准备成立民主联合政府5、在中共的领导下,国统区掀起了以学生运动为中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人民民主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