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省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调查技术指南

贵州省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调查技术指南

贵州省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技术指南(试行)目录1 总则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3 排查技术方法 (3)3.1 基本排查方法 (3)3.2 资料收集 (3)3.3 地面调查 (3)3.4 InSAR地表形变探测 (5)3.5 遥感解译 (5)3.6 航空摄影 (6)3.7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 (8)3.8 地球物理探测 (10)3.9 山地工程 (10)3.10 钻探 (11)3.11 测试与试验 (11)4 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 (1)4.1 新增滑坡隐患调查 (1)4.2 新增崩塌隐患调查 (2)4.3 新增泥石流隐患调查 (3)4.4 新增不稳定斜坡隐患调查 (5)4.5 新增地面塌陷隐患调查 (5)4.6 新增地裂缝隐患调查 (7)5 现状地质灾害及隐患核查 (1)5.1 已有滑坡灾害点核查 (1)5.2 已有崩塌灾害点核查 (1)5.3 已有泥石流灾害点核查 (1)5.4 已有不稳定斜坡灾害点核查 (2)5.5 已有地面塌陷灾害点核查 (3)5.6 已有地裂缝灾害点核查 (3)6 资料整理和成果编制 (4)6.1 资料整理 (4)6.2 成果编制 (4)6.3 成果提交 (4)7 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 (5)7.1 质量检查 (5)7.2 野外验收 (5)7.3 成果审查验收 (6)附录 A (7)A.1 滑坡野外调查表 (7)A.2 崩塌野外调查表 (11)A.3 泥石流野外调查表 (14)A.4 不稳定斜坡野外调查表 (16)A.5 地面塌陷野外调查表 (18)A.6 地裂缝野外调查表 (21)A.7 高位地质灾害隐患遥感解译野外核实表 (24)A.8 野外记录本记录格式及内容 (25)附录 B (26)B.1 地质灾害灾情/危害程度分级 (26)B.2 危害对象等级划分 (26)B.3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 (26)附录 C (28)C.1 滑坡分类 (28)C.2 崩塌分类 (29)C.3 泥石流分类 (29)C.4 地面塌陷分类 (30)C.5 地裂缝分类 (30)附录 D (32)D.1 滑坡野外判别 (32)D.2 崩塌野外判别 (32)D.3 泥石流野外判别 (33)D.4 不稳定斜坡野外判别 (35)附录 E (36)E.1 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 (36)E.2 泥石流沟易发程度数量化综合评判 (36)附录 F (38)F.1 设计书编写提纲 (38)F.1.1 基本要求 (38)F.1.2 设计书封面、扉页及正文编排版式 (39)F.1.3 设计书编写提纲 (42)F.2 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44)F.2.1 基本要求 (44)F.2.2 成果报告封面、扉页及正文编排版式 (45)F.3.3 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48)附录G (50)G.1 附图编制 (50)G.2 附件编制 (51)1 总则1.1 为了规范和指导贵州省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工作的开展,制定本指南。

1.2 根据《贵州省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总体设计》,贵州省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工作主要包括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现状地质灾害及隐患核查以及全省地质灾害宣传培训等。

1.3 全面核查已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其威胁对象的变化情况,进行稳定性和危险性评估,实地调查新发现的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点,初步查明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现状、分布规律、及危害对象,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成因机理,对其稳定性及危险性进行评价,初步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完善和更新全省地质灾害隐患数据库,提出监测初步方案和风险减缓措施。

1.4 贵州省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工作中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核实与调查内容、工作方法、技术要求按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DZ/T0261-2014)、《地质灾害排查规范》(DZ/T0284-2015)、《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试行)》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指南。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DZ/T0261-2014)《地质灾害排查规范》(DZ/T0284-2015)《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32864-201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低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CH/Z 3005―2010)《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图规范第1部分:1∶500 1∶1 000 1∶2 000 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CH/T 3007.1―2011)《地质勘查坑探规程》(DZ 0141-94)《钻探技术规范》(DZ/007-91)《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 50266-2013)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试行)3 排查技术方法3.1 基本排查方法3.1.1 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在资料收集、InSAR地表形变探测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开展地面调查。

3.1.2 在地面调查过程中,对地形条件复杂、人员难以到达现场的地质灾害及隐患,可利用航空摄影或地面三维激光扫描辅助调查。

3.1.3 对于隐蔽性强,现场调查难以确定灾害体基本特征、难以判断危险性的地质灾害及隐患,可采用地球物理探测、山地工程、钻探、测试与试验等手段进行辅助勘查。

3.2 资料收集3.2.1 充分收集已有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研究成果,及其它地质灾害勘查和防治等资料。

3.2.2 收集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诱发因素资料,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与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

3.2.3 收集有关社会、经济资科,包括国民经济建设规划、生态环城建设规划,城镇、水利水电、交通、矿山等工农业建设工程分布状况和近期规划即将开展的工程活动相关资料。

3.2.4 收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和规划、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及数据库等相关减灾防灾资料。

3.2.5 收集年度群众救灾数据、遥感数据、InSAR地表形变探测监测数据等其他资料。

3.2.6 收集矿山开采利用方案、年度矿山储量年报、井上下对照图(采空区)等矿山资料。

3.3 地面调查3.3.1 野外调查工作手图采用1:50000地形地质图,辅以遥感影像图;重点调查区内具备形成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的地形地质条件区域采用1:10000或更高精度的地形图作为野外调查工作手图。

3.3.2 地面调查包括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和现状地质灾害及隐患核查。

3.3.3 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过程中应对遥感解译结果及疑问点、InSAR地表形变探测地表形变异常区与地质灾害及隐患疑问点100%进行野外实地验证,并填写高位地质灾害隐患遥感解译野外核实表。

3.3.4 地面调查过程中结合遥感影像识别地质灾害体的类型、边界、规模和形态特征等,确定其危害范围。

3.3.5 现状地质灾害及隐患核查应根据已有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并结合地方政府提供的(新增)灾害信息,逐点进行核查,核查现状地质灾害及隐患的危害对象与危害程度,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成因机理,对其稳定性及危险性进行评价。

3.3.6 地面调查应采用穿越法与追索法相结合的方法。

面上调查路线宜垂直岩层与构造线走向以及地貌变化显著的方向进行穿越调查;点上对危及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的地质灾害点应采用追索法调查。

3.3.7 对于同类群发地质灾害,都应一点一表,不得将相邻的灾害体合定为一个观测点。

对于同一地点存在的不同类型地质灾害,以主要灾害类型为主可以只定一点,但应做好其他类型灾害的记录。

3.3.8 野外调查记录应按照调查表规定的内容逐一填写,不得遗漏主要调查要素,并用野外调查记录本做沿途观察记录,附必要的示意性平面图、剖面图或素描图以及影像资料等。

3.3.9 图上观测点定位应符合下列规定:a) 凡能在图上表示出面积和形状的灾害地质体,均应在实地勾绘在手图上,不能表示实际面积、形状的,用规定的符号表示。

b) 滑坡点定在滑坡后缘中部,泥石流点定在堆积区顶部,崩塌点定在崩塌发生的前沿。

c) 所有的调查点均采用GPS和微地貌相结合的方法定位,定位误差不得大于10 m。

3.3.10 工作手图上的各类观测点和地质界线,应在野外采用铅笔绘制,转绘到清图上后应及时上墨。

3.3.11 地面调查应符合《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DZ/T0261-2014)、《地质灾害排查规范》(DZ/T0284-2015)以及相关规范规程的规定。

3.4 InSAR地表形变探测3.4.1 利用差分干涉雷达(D-InSAR)对重点区域进行大范围地表形变探测,获取测区总体形变趋势性信息,筛查出地表形变异常区,结合遥感解译,圈定出重点排查区。

对重点排查区开展时序InSAR测量,获取测区精细地表形变量和形变速率等监测数据。

3.4.2 对重点区域进行的InSAR地表形变探测,前期已完成,排查承担单位应根据监测数据,核查地表形变异常区,解译出地质灾害及隐患疑问点。

3.5 遥感解译3.5.1 采用2015 年以来的贵州省国土资源“一张图”平台数据源进行遥感解译,开展地质灾害体、地质环境背景条件调查,地面调查过程可采用GooleEarth 数据源辅助地质灾害调查。

3.5.2 遥感解译主要内容包括:a) 地质灾害体调查,包括识别地质灾害体、确定灾害体的空间分布特征、解译地质灾害体的类型、边界、规模、形态特征,分析其位移特征、活动状态、发展趋势、并评价其危害范围和程度。

b) 地质环境背景条件调查,主要调查与地质灾害发育有关的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水文地质现象和地表覆盖等内容。

3.5.3 应建立典型地质灾害类型、构成要素、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水文地质现象和地表覆盖类型等的遥感解译标志。

3.5.4 解译过程中利用人机智能结合的方法在遥感影像上勾绘出高位隐蔽性区段线。

3.5.5 在勾绘出的高位隐蔽性区段线以及遥感解译基础上,按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DZ/T0261-2014)调查区分级原则,进行重点调查区及一般调查区划分。

3.5.6 遥感解译应符合《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DZ/T0261-2014)以及相关测绘地理信息规范规程的规定。

3.6 航空摄影3.6.1 航空摄影辅助地质灾害体调查,包括识别地质灾害体、确定灾害体的空间分布特征、解译灾害体的类型、边界、规模、形态特征,分析其位移特征、活动状态、发展趋势、并评价其危害范围和程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