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古代汉语词汇学(下)

6古代汉语词汇学(下)

第6课古代汉语词汇学(下)(2学时)教学目标:学会探究一些常用词的本义,能够梳理常用词的引申义。

教学内容:一、词的本义;二、词的引申义及引申方式;三、假借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教学过程:一、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词的本义,就是词本来的意义。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最原始的意义。

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从本义引申、发展出来的意义。

例如,向:本义是朝北的窗户,(有人认为“向”的本义是窗户,并非专指朝北的窗户,也有人认为是半穴居住宅的出入口)引申为“朝着”或“对着”。

道:本义是路,引申为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又引申为正当的手段,又引申为道理、规律。

“道”还有引导的意思,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導(导)”,也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

“道”还引申为量词。

理:《说文》:“理,治玉也。

从玉,里声。

”本义是治玉,义同“琢”、“琱”。

“玩”、“弄”二字亦从玉。

《说文》:“玨(珏),二玉相合为一珏。

”《说文》:“班,分瑞玉。

从珏,从刀。

”长:甲骨文象人头上的长发,本义是长短的“长”,引申为长久。

探求词的本义,主要是凭借字形。

《说文》主要是通过分析字形来解释词的本义。

《说文》所凭借的字形为小篆,而非甲骨文和金文,因此有的释义不正确,但大部分释义还是可取的。

《说文》:“宀,交覆深屋也。

象形。

”“宀”为交相覆盖的深邃的屋子,是个象形字。

从“宀”之字多与房屋有关,如“家”、“宅”、“宇”、“宽”、“宏”。

《说文》:“宽,屋宽大也。

”“宏,屋深响也。

”《说文》:“辵,乍行乍止也。

”乍行乍止即忽行忽止。

从“辵”之字多与行走有关,如“迈”(远行也)、“逝”(往也)、“过”(度也,即经过)。

“造”从辵,本义为前往,到。

《孟子》:“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说文》:“,大陆,山无石者。

”从“”之字多与山陵有关,如“陵”、“阿”(大土山。

王勃《滕王阁序》:“访风景于崇阿。

”)、“陂”(bēi,阪也)、“阪”(bǎn,山坡、斜坡)、“隅”(陬也)、“陬”(阪隅也,即山坡的一角)。

《说文》:“邑,国也。

”从“邑”之字多与邦国有关,如“邦”、“郡”、“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邻”(五家为邻)、“酂”(百家为酂)、“鄙”(五酂为鄙)、“郊”(距国百里为郊)、“邸”(属国舍)、“郑”(京兆县)、“邵”(晋邑也)。

词义的引申与词义的更替不同,词义的引申不排斥原始意义,而词义的更替排斥旧的意义。

例如“脚”,本义是小腿。

(股:大腿)后来“脚”指“足”。

又如“走”,本义是跑,后来指行走、走路。

再如“偷”,在先秦,“窃”表示偷东西,“盗”表示偷东西的人,而“偷”是“苟且”的意思。

偷生,苟且求生。

二、词义引申的方式词义引申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连锁式:即一环套一环的引申,以本义为起点,向纵深发展。

例如“及”,会意字,从人从又,本义为追赶上,引申为达到,又引申为比得上。

《战国策·齐策一》:“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及:追赶上→达到→比得上又如“秋”,《说文》:“秋,禾谷孰也。

”本义为禾谷成熟。

秋:禾谷成熟→秋季→年→时期又如“责”,本义是债务,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债”。

见教材P96。

责:债务→索取→要求→指摘过失又如“朝”,本义为早晨。

早晨→朝见→朝廷→朝代2、辐射式:即从本义出发,向不同方向引申出几个意义。

例如“引”,本义为开弓。

见教材P96。

拉↑后退←开弓→延长↓引导又如“北”,会意字,从二人相背,本义为相背。

北方↑败逃←相背→人体背部3、混合式:即连锁式和辐射式两种引申方式交错杂糅在一起。

例如“长”,见教材P95。

→长久→远长短之长→生长→成长→年长→长辈→长官又如“节(節)”,《说文》:“节,竹约也。

”“节”的本义是竹节。

截分被截分的事物:季节、章节、节奏截分他物的东西:节气、节日限制受到限制的行为:节制、节省、节约限制他人的东西:符节、节杖、礼节又如“信”,会意字,从人从言,本义为言语真实。

→有信用言语真实→相信→的确→凭证→信使→音讯→书信三、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很复杂,主要有:1、具体与抽象。

如“原”的本义为水源,引申为开始,起源。

2、转化。

如“竟”的本义为乐曲终了。

《说文》:“乐曲尽为竟。

”引申为边境。

3、相关。

如“兵”的本义为兵器,引申为拿兵器的人。

4、相似。

如“质”的本义为以财物抵押,引申为以人作保证。

5、喻代。

如“崩”的本义为山陷塌,比喻帝王死。

“金”的本义为金属,借代金属制品。

四、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举例1、表:“表”字在篆文中从毛,本义指裘的有毛的这一面。

古人穿皮衣服,有毛的一面在外。

引申为外衣,又引申为外表。

2、策:《说文》:“策,马箠也。

从竹,朿声。

”本义是马鞭。

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也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有“鞭策”一词。

3、纲:本义是提网的总绳。

成语“纲举目张”(“目”为网眼),用的正是本义。

“纲”引申为事物的主要部分。

如“纲领”、“纲目”、“纲要”、“大纲”、“提纲”。

4、构(構):本义是架屋,引申为交结会合之意。

如“构怨”。

《说文》:“冓,交积材也,象对交之形。

”朱骏声解释为“以木相架也”。

从“冓”之字有相遇会合之意,如“遘”(相遇),“觏”(遇见),“媾”(结为婚姻,交好,交配)。

5、獲:《说文》:“獲,猎所獲也。

”本义是猎获。

“穫”指收割。

《说文》:“穫,刈穀也。

”后来“獲”、“穫”都简化为“获”。

6、集:本作“雧”。

《说文》:“雧,群鸟在木上也。

”本义为鸟群停在树上,引申为一般事物的聚合,又引申为诗文的汇集。

7、监(監):从字形上看,“监”就是一个人弯着腰,睁大眼,从器皿的水里照看自己的面影。

古人最初以水为镜,随着青铜器的产生,有了铜镜,于是“監”又写作“鑒”。

“监”引申为监视,监督。

8、干:本义为盾牌。

“干戈”本指盾和矛,泛指兵器,借指战争。

9、题:本义是额头。

《楚辞·招魂》:“雕题黑齿。

”“题”引申为事物的前端,又引申为题目。

10、天:本义指头顶。

《山海经》中有“刑天”。

陶渊明《读山海经》:“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11、行:甲骨文象十字路口,本义为道路。

《诗经·豳风·七月》:“遵彼微行。

”“微行”指小路。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高尚的德行。

12、旨:甲骨文和金文中“匕”像匙形,下面是口,以匙入口,表示味美。

《礼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13、字:《说文》:“字,乳也。

从子在宀下,子亦声。

”本义是生孩子。

《山海经》:“其实如兰,服之不字。

”“字”引申为抚养。

秦以前,文字只称“文”或“书”,不叫“字”。

秦刻石才开始把“文字”连用。

14、裁:从衣,本义是裁衣。

词义扩大,指裁剪、删减。

15、承:甲骨文作“”,本义是双手捧着,引申为接受,承受。

16、达:本义是道路畅通。

《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

”引申为一般的畅通,又引申为到达。

“达”和“穷”是反义词。

17、和:《说文》:“和,相譍也。

”本义是声音相应和。

在“一唱一和”中还保留着这个本义。

“和”引申为音乐声音和谐,又引申为调味,又引申为抽象的调和,和谐。

《说文》:“龢,调也。

”“盉,调味也。

”18、间:本写作“閒”,会意字,表示月光从门缝中照进来,引申为其它东西的缝隙,又引申为中间。

“间”的意义由空间引申为时间,又引申为闲暇,此义后写作“闲”。

19、绝:本义是把丝弄断,引申为抽象的断绝。

20、狂:从犬,本指狗发疯,引申为人的精神失常。

又引申为猛烈的,超出常度的,如“狂飙”。

21、慢:本义是懒惰。

《周礼》:“诛其慢怠者。

”“怠慢”为同义词连用。

“慢”引申为轻慢,简慢,缓慢。

古代一般说“缓”不说“慢”。

五、假借义假借义是因文字的借用而产生的意义。

假借义不是词义,而属于字义。

假借义与本义不相干。

例如,《孟子》:“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