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网络模式的比较
[ 3]
二、 中国台湾地区新竹创新网络模式
始建于 1980 年的新竹科学工业园 , 是我国台湾 地区第一个科学园区。经过 30 年的发展历程, 新竹 科学工业园已经形成以半导体产业和光电产业为主 体的发展格局。新竹工业园区充分学习、 借鉴了硅 谷模式, 无论是在园区的硬件建设方面还是在软件 建设方面都引入了硅谷发展的成功因素。 1. 依托 OEM 企业之间正式交流频繁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企业的发展, 不是从产业链 的上游开始, 而是通过密切跟进硅谷的产业发展趋 势, 依托 OEM 为硅谷企业提供代工、 制造服务开始 的。从产业链的低端 渐发展到产业链的高端 最简单的原始设备制造逐 产品的研发与设计。产
Abstract: Selecting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 ks of different de velopment mo dels, such as American Silicon Valley, Hsinchu in T aiwan Province of China, Indian Bang alore and Zhong Guan Cun in China, t he paper conside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 terpr ises and other networ k nodes in t he r eg ion, and compared t he factors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innovation networks, in order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innov ation net w orks development of hig h tech zones in China. Key words: r eg 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model; linkag e
第 10 卷
第1期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 ol. 10, N o. 1 Feb. 2011
2011 年 2 月
文章编号 : 1671 7041( 2011) 01 0044 04
[ 2]
周期。新竹科学工业园企业之间的交流往往是正式 的, 缺乏硅谷中随处可见的非正式交流。 2. 政府对企业全面的扶持 尽管新竹科学工业园效仿硅谷模式, 但与硅谷 最大的不同在于硅谷主要是市场经济作用的产物, 而新竹科学工业园则是政府主导的结晶, 政府 这 个结点在新竹创新网络中至关重要。企业与政府之 间的联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资金的注入。与硅谷更多地依靠风险投资 注入不同 , 新竹科学工业园则更多地依赖于官方资 本, 形成 了以政府投资为 主导的多 元化投资 体系。 台湾当局一方面采取直接注资或给予长期优惠贷款 的方式大力扶持某些重要产业 , 另一方面 , 通过设置 多项科技自主资金激励园区企业技术与产品创新。 ( 2) 法规的保障。依法治园是新竹科学工业园 区得以迅速发展的制度保证。早在 1977 年, 科学工 业园尚未确定园址时 , 就确立了以优惠、 便利来增加 岛内外人士来园区投资吸引力的立法原则, 重视 程度可见一斑。1979 年颁布的 科学工业园区设置 管理条例 和 1991 年颁布的 促进产业升级条例 使 得园区内的企业从创建到产房租赁、 设备引进、 产品 销售等各个方面都享受到不同程度的优惠。 ( 3) 人才的重视。在人才的引进方面 , 台湾当局 规定, 科技人员可以以专利或技术入股。此举极大 吸引了海外人员回台创业, 不少人来自于硅谷。他 们将世界上先进的技术、 管理、 创业理念应用到新竹 科学工业园的发展中来 , 并在新的文化中进行再创 造。在人才培养方面 , 为了培养当地的科技人员 , 台 湾当局强制规定, 园区企业雇佣台湾本地科技人员 的人数必须占企业科技人员总数的 50% 以上。 ( 4) 校企的合作。在企业与大学、 科研院所的合 作中, 台湾当局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台湾当局效 仿斯坦福大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知名学府与 硅谷企业之间的亲密合作 , 强化新竹工业园企业与 高校、 科研机构的良性互动。在技术转移、 技术扩散 和商业化等活动中, 官产学密切合作, 促进了新竹科 学工业园的发展。 3. 企业与中介机构之间多样化的联结 新竹科学工业园内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管理咨 询公司、 银行金融机构、 同业公会、 会计师与律师事 务所等, 它们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了各方面的创新资 源。此外 , 新竹科学工业园作为一个孵化器组织 , 也 为园区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无论是 新竹工业园区管理局还是园区内的各个机构, 它们
收稿日期 : 2010 10 11 基 金 项 目: 辽 宁 省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基 金 项 目 ( L 09CJL034) ; 大连 海事大学青 年教师 科 研资助项目 ( 2009Q N082) 作者简介 : 马鹤丹 ( 1977- ) , 女 , 辽 宁大连人 , 博士研 究 生 , 副教授 ; E mail : mahedan2009@ 163. com
[ 4]
( 1) 出台优惠政策, 支持园区企业发展。印度政 府一直致力于信息产业的扶持 , 从甘地到瓦杰帕伊, 三届总理对印度软件业的发展都出台了很多优惠政 策。 20 世纪 90 年代初由电子部倡导出台的软件科 技园计划( ST P) 确保了印度出口的基础设施和行政 [ 6] 管理支持。 ( 2) 大力扶持风险投资业。印度现代风险投资 业的起步要归功于 1986 年印度政府出台的 科技开 发税条例 。该条例规定 , 通过向所有科技引进项目 征收研发税成立科技发展基金 , 用于在财政上支持 高新科技项目。此类优惠政策极大地吸引了海外风 险投资资本的涉入, 有效弥补了国内民间资本的短 缺, 推动了印度本土风险投资公司的发展。 ( 3) 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印度信息产业的发 展曾经和我国一样, 饱受盗版屡禁不止、 知识产权屡 遭侵犯等问题的困扰。印度政府通过加强信息产业 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 明确规定软件著作权的 许可使用和转让、 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等 , 加大对盗 版活动的打击力度, 使得印度软件顺利出口。 3. 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 班加罗尔之所以能被称为 印度硅谷 , 很大程 度上要归功于该地区较高的教育水平和高科技人才 聚集。班加罗尔作为印度航天、 航空、 电子、 坦克和 精密仪器的研究和生产基地 , 为班加罗尔软件产业 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班加罗尔拥有 10 所 综合性大学 , 其中包括历史悠久的印度理学院、 以计 算机专业教育为主的班加罗尔大学等 , 77 所工程学 院和 292 所高等专科院校和高等职业学校, 为软件 企业输送人才。 4. 班加罗尔软件园与硅谷之间的联结 班加罗尔软件园与硅谷之间在订单和人才上的 联结主要归功于在美国留学、 工作或移民的印度人。 柯利( Kohli) 和库玛( C. N. Kumar) 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成为美印两国产业和市场之间联结的桥梁。尽 管班加罗尔软件技术园与硅谷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很 频繁 , 但与新竹相比 , 紧密程度会略逊一些。
一、 美国硅谷创新网络模式
以斯坦福研究园为依托发展起来的硅谷是美国 的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 掌握着世界电子产业、 半导
第1期
马鹤丹, 等 : 区列入 中国教育部认可的美国大学 名单中的高 校就有 90 多所。硅谷内的高等院校通过制定联盟 计划, 以科技咨询、 技术使用许可和成果转让、 联合 开发、 各层次人才培养等手段来促进校企之间的合 作, 实现了产学研的优势互补。 ( 2) 企业 与风 险 投资 之 间。纳 斯 达 克 ( NAS DAQ ) 创业板市场的建立为硅谷高新技术企业的社 会融资搭建了一个自由施展的舞台, 硅谷也因此成 为风险投资的天堂。硅谷风险投资多年来一直高于 全美的平均水平 , 而且比例逐年增加 , 其中 , 2000 年 占 21% , 2006 年占 29% , 2007 年第三季度占 27% , 2008 年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 但硅谷的风险投 资总量仍占全美的 29% 。 3. 企业与其他网络结点间多样化的合作 ( 1) 企业与政府之间低频度、 低持久度联系。硅 谷的成功更多的是一种创新能力、 创新环境作用的 产物, 而不是政府有计划、 直接干预的结果。政府的 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一个非常 稳定的、 完善的金融、 货币和法律环境, 继而保护了 创业者、 风险 投资的积极性 , 维护 了市场的 公平竞 争, 也加速了人才的流动与信息的共享。 ( 2) 企业与其他中介机构之间的合作。萨克森 宁在将硅谷同 128 公路的比较中发现, 硅谷之所以 有如此的竞争力, 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营造了一 个打破高技术公司之间以及高技术公司与金融、 教 育、 法律服务公司等各类机构之间界限的社群网络。 硅谷的中介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创 业服务, 弥补了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些不足。
Comparis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models
M A He dan, SU N Jie
( College of T ransport at ion M anagement , Dalian M arit ime U niv. , Dalian 116026, China)
区域创新网络作为一个适应市场变化和创新要 求的新型组织和企业所面临的创新环境, 既集中了 技术创新要素, 也集中了技术创新事件,
[ 1]
从而大大
增加了企业的自由选择机会。在区域创新网络中,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与创新网络其他结点之间 有着广泛的关系 , 不仅有企业与供应商、 销售商等同 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 也有企业与大学、 科研机构 , 与金融机构、 政府等结点之间的多维度、 多角度的联结。本文将选取国内外发展较为成熟的 区域, 考察其创新网络联结的 质 和 量 , 以期对我 国高新区创新网络的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