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彗星实验又称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

彗星实验又称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

彗星实验又称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是由Ostling等于1984年首次提出的一种通过检测DNA链损伤来判别遗传毒性的技术。

它能有效地检测并定量分析细胞中DNA单,双链缺口损伤的程度。

当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DNA损伤因子诱发细胞DNA链断裂时,其超螺旋结构受到破坏,在细胞裂解液作用下,细胞膜、核膜等膜结构受到破坏,细胞内的蛋白质、RNA以及其他成分均扩散到细胞裂解液中,而核DNA由于分子量太大只能留在原位。

在中性条件下,DNA片段可进入凝胶发生迁移,而在碱性电解质的作用下,DNA发生解螺旋,损伤的DNA断链及片段被释放出来。

由于这些DNA的分子量小且碱变性为单链,所以在电泳过程中带负电荷的DNA会离开核DNA 向正极迁移形成“彗星”状图像,而未受损伤的DNA部分保持球形。

DNA受损越严重,产生的断链和断片越多,长度也越大,在相同的电泳条件下迁移的DNA量就愈多,迁移的距离就愈长。

通过测定DNA迁移部分的光密度或迁移长度就可以测定单个细胞DNA损伤程度,从而确定受试物的作用剂量与DNA损伤效应的关系。

该法检测低浓度遗传毒物具有高灵敏性,研究的细胞不需处于有丝分裂期。

同时,这种技术只需要少量细胞。

彗星实验又称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是由Ostling等于1984年首次提出的一种通过检测DNA链损伤来判别遗传毒性的技术。

它能有效地检测并定量分析细胞中DNA单,双链缺口损伤的程度。

当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DNA损伤因子诱发细胞DNA链断裂时,其超螺旋结构受到破坏,在细胞裂解液作用下,细胞膜、核膜等膜结构受到破坏,细胞内的蛋白质、RNA以及其他成分均扩散到细胞裂解液中,而核DNA由于分子量太大只能留在原位。

在中性条件下,DNA片段可进入凝胶发生迁移,而在碱性电解质的作用下,DNA发生解螺旋,损伤的DNA断链及片段被释放出来。

由于这些DNA的分子量小且碱变性为单链,所以在电泳过程中带负电荷的DNA会离开核DNA 向正极迁移形成“彗星”状图像,而未受损伤的DNA部分保持球形。

DNA受损越严重,产生的断链和断片越多,长度也越大,在相同的电泳条件下迁移的DNA量就愈多,迁移的距离就愈长。

通过测定DNA迁移部分的光密度或迁移长度就可以测定单个细胞DNA损伤程度,从而确定受试物的作用剂量与DNA损伤效应的关系。

该法检测低浓度遗传毒物具有高灵敏性,研究的细胞不需处于有丝分裂期。

同时,这种技术只需要少量细胞。

我最近做彗星实验,总是解决不了脱胶问题,要么是铺第二三层胶的时候第一层胶就松动,要么侥幸没动,在裂解、解旋、电泳、中和过程中都会出现胶脱落的现象,我愁死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的步骤这样,请帮我分析分析好吗?
1.5%正常熔点琼脂糖120微升乘热滴于磨砂载玻片上,盖玻片,4度20分钟,0.8%低熔点琼脂糖和
细胞混合液80微升,0.8%低熔点琼脂糖80微升铺第二、三层胶,裂解液和电泳液中和液都按配方来
的,我怕脱胶,是把玻片放在搪瓷盘中水平裂解、中和的。

听说有人是放在染色缸里垂直的都不会脱胶,我真愁死了,请教大侠载玻片规格磨砂程度,在哪里买的,盖玻片规格呢?裂解、电泳、中和的细节问题能否给点指导呢?能够得到您的帮助将非常感谢!
彗星实验(Comet assay),又称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各种理化因子作用细胞后引起的DNA链的断裂可用该方法检测[1~3],并在统计学基础上对损伤程度做出评估[4]。

本实验对Singh等[5]建立的碱性彗星实验的一些步骤作了改良。

用超净工作台上的紫外消毒灯[可发射波长为254 nm的紫外线(Ultraviolet,UV),属于UVC波段范围]作为DNA损伤的诱导因子[7~9],诱导K562细胞DNA损伤,用改良彗星实验检测损伤程度,验证改良的实验系统是否可靠,同时筛选并评价DNA损伤的分析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