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环境化学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高度电离,电离层,稀薄
0 160 200 240 280 K
8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高度(km)3000
散逸层
(+ )
500
400 热成层 300
(+ )
200
100 越往上氧、氦等气体的原子态越多
90 中间层顶
80
电离层
紫外线的强烈照
射,N2和O2产生 不同程度的离解
度 高 k( m)
70 中间层
60
对流层
16
2.平流层(Stratosphere)
范围:高度12~50km 特征: ①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温度大约为220~260K, 在
12~20km处温度基本不变。 ②由于高能电磁辐射比对流层强烈,所以光化学反应很
重要。 ③O3层即存在于此层下部,高度为15~35km处,其中
25km处浓度最高。
擦层边界层低层大气(1-2km)污染物 80
集中;自由层:自然现象对流层顶层:
水变冰,阻止氢的损失
60
X(km)
B、平流stratosphere
O2→O· + O · O · +O2→O3
O3→O · + O2 O3+ O · →2O2
40
吸收紫外线
C、中间层mesosphere
20
D、热层(电离层)thermosphere
1、要在江南地区顺利育苗,可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
夜间在秧田里灌水;人造烟雾的办法
2、温室内气温高于室外的原因是什么? 温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较高,水分充足,能更多的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效应好
3、农民在冬季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是对哪些自然条件进行改造? 热量条件和水分条件
13
“十雾九晴”和“早上地罩雾,尽管洗衣裤”
特征:
①是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温度范围大约为
220~310K),主要是由于地面辐射造的。
②由于空气上冷下热,所以在这一层中存在大
规模的垂直对流运动,同时也有水平运动。
10
③75%以上的大气, 以及90%以上的H2O 都在 这一层里;
④风、云、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也发生在这 一层里;
⑤主要大气污染现象也发生在这一层里。 所以这一层与人类关系密切。这一层里虽
6
大气质量: 地表: 1.034 g / cm3 总质量:5.3 ×1018 Kg (地球的1 ×10-6倍)
与高度的关系:高度 , 空气 ,50 km以下
7
二、大气层的结构
Stratification of the atmosphere
100
A、对流层troposphere
高度、温度、对流、密度、3/4总质量摩
N2
50
(- )
O2
Ar
平流层顶
CO2
40
Ne He
Kr H2
平流层
(+ )
30
臭氧 吸 收
℃
10
对流层顶
对流层
(- )
0
9
200
250
300
绝对温度(K )
1. 对流层(Trorosphere)
范围:高度12km以下(赤道附近16~18km,
两极附近8~9km)。
>99.9%
几种惰性气体:He(5.24×10-4)、Ne(1.81×10-3)、
Kr(1.14×10-4)和Xe(8.7×10-6)的含量相对比较高。
水的含量是一个可变化的数值。一般在1~3%。
痕量组分,如H2(5×10-5)、CH4(2×10-4)、CO (1×10-5)、SO2(2×10-7)、NH3(6×10-7)、N2O (2.5×10-5)、NO2(2×10-6)、O3(4×10-6)等。
17
④空气多为平流运动,清洁、干燥、无云雨现象。 ⑤由于空气下冷上热,所以没有对流运动,一旦污染
物进入此层,就比较稳定,可存在数年之久。 以前人类活动不影响平流层,但现在不同,超
音速飞机、宇宙飞行散发出的CO、NO等还原性气体, 破坏臭氧层,值得注意和研究。
18
19
平流层的特点 ● 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 ● 空气比对流层稀薄得多,水汽、尘埃含量甚微 ● 15—35 km 范围内有厚约20 km的臭氧层
20
3.中间层(Mesosphere) 范围:高层50~80km。 特征: ①气体稀薄。②没有H2O存在 ③吸收辐射物质很少
④温度上冷下热,其温度范围为180~260K。
4.热层(Thermosphere)
范围:高度在80km以上。
特征:
①大气强烈吸收太阳远紫外辐射的能量,使空气迅速增温, 故这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然也有光化反应,但大量化学反应仍属于“常 规化学”。
11
12
起到保温作用
材料一: 每逢早春季节,正是我国江南地区早稻育秧时期,由于受
寒潮、倒春寒等造成的低温和冻害影响,常常使播种不久的谷 物大量烂掉,或刚长出的秧苗被冻死。 材料二:
我国不少地区的农民,常利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生 产反季的蔬菜或种植花卉,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入。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in Atmosphere
1
我们离不开大气 , 如同鱼儿离不开水。
2
组成 污染物 迁移和转化 大气颗粒物PM2.5
3
光化学烟雾
臭氧层破坏
大气气溶胶 化学研究
19世纪中叶 20世纪40-50年代
Rossby & Smith 开创了大气化学
这两个谚语都反映了大气的逆辐射作用,晴天 时,天空中云量少,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地 面气温低,水汽容易饱和而成雾。
14
云蒸霞蔚对流层
15
对流层的特点
● 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降低 大约每升高100 m,温度降低0.6oC
● 密度大 75%以上的大气总质量和90%的水蒸气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天气过程均发生在
②空气在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发生电离使空气变成
带电荷的离子,故又称电离层。
21
22
5、大气压力随高度的变化
大气压力是大气的重要性质,其变化与高成比例,即:
dp
gdh,而
pM RT
(为大气密度)
dp dh
pMg RT
或 d ln
p
Mg RT
dh
积
研究的先河
60年代 酸雨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大气中污染 物的源与汇
PM2.5
4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
一、大气的主要成分 二、大气层的结构 三、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5
一、大气的主要成分
Main Compositions in atmosphere
大气的主要成分(体积百分比)包括: N2(78.08%)、O2(20.95%)、Ar(0.943%)和CO2 (0.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