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孔孟思想之“大同小异”

浅谈孔孟思想之“大同小异”

浅谈孔孟思想之“大同小异”——尚挽摘要:提及儒学,正所谓‚孔孟之道‛。

尽管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流之首,但是孔孟的代表地位还是无法取代的。

因为他们二人本是儒学的灵魂与精华之所在,所以说:不知孔孟、便不知儒学为何物。

然而,同为儒学先驱、千古圣人,可是在他们的思想里却充斥着异样的光彩。

在此,就让我们一道去探讨孔孟思想的大同小异。

面对中国文化的何去何从,历史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难题,那就是:‚文化救国‛!可是,什么文化才能够救中国?答案是:‚旧儒学‛,而且只有它才能够帮助我们走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字:孔孟思想大同小异旧儒学文化救国正文: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向来是不缺少名人贤士的。

他们如同满天星辰,遍布于时代的角角落落。

正如赵翼诗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可是,纵观岁月的潮流,大浪淘沙,又有多少文人墨士能够真正的万古长青?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是啊!看我华夏文化地大物博、日新月异、与时俱进。

在它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里,又有谁真的可以与月争辉了?在这里,一切的家仇国恨,都显得微不足道;所有的悲欢离合,都变得弱不禁风;还有那写不尽的人世沧桑,更形同于沧海一粟。

然而,他虽然大的雁过无痕,却也并不显得空洞。

它好像坚实的泰山,顶天立地;他好像奔腾的江河,横亘乾坤。

创造出无尽的神秘和空间,供给着华夏子孙无尽的精神食粮。

而论及缘由,当归功于它的根深蒂固。

这就需要追溯到春秋,那个圣人辈出、百家争鸣的时代。

正是因为他们,方才奠定了华夏文化的基础;开拓了华夏文化的领域;引领了华夏文化的方向。

孔丘,就是诞生于这个时代的圣人。

同样,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也造就了他的儒家学说。

当然,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首,更重要的是在一定时期顺应了社会各界的需求和标准,这也是其能够影响华夏民族至今的重要因素。

同样,他的伟大是无须质疑的,因为儒学思想至今还是中华民族的坐标与导航。

提及儒学,正所谓‚孔孟之道‛,这就不得不说说孟子。

尽管儒学是在无数儒学家删繁就简、苦心经营的之中不断完善的学术产物,但是孔子与孟子的代表地位却是无法取代的,因为他们二人本就是儒学的精神与灵魂之所在。

所以说:不知孔孟,便不知儒学为何物。

然而,同为儒学,自是有着同样的基本思想和主张。

可是,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也难免有各自的侧重点和不同思想,而包括任何一种学说在内,也只有这样,通过不断的对比、批判和筛选,才能够使他得到更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

同样,对于孔孟,这两位儒学先驱,这两位千古圣人。

在他们的思想里,也充斥着异样的光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孔孟儒学的‚大同小异‛。

孔孟思想之大同提及孔孟之道的共同之处,则当属儒学的根本思想。

那么,究竟何为儒学,儒学的根本思想又是什么?首先,对于儒学,大众最通俗的见解无非与‚仁义道德‛。

可这显然只是九牛一毛,并不足于以偏概全。

而所谓其根本思想,则自然要探寻其根源。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还必须得从孔子入手去探讨。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由此可见,即便是圣人也不是‚生而知之者‛。

所以说,还必须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那么,孔子究竟所学何物,又跟其儒学思想有何关联?《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足见,孔子自幼好礼,善于演习礼仪。

而结合时代背景和其生平事故,他应该是精通‚六艺‛,并且见解独到的。

再者,又写道:‚晚而喜《易》,韦编三绝‛。

这就更加证明,孔圣人的博古通今和学无止境。

而且,观其生平诸多事例,他的确是:知别人所不知,能别人所不能。

所以,对于这点我就不再累述。

而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儒学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诸多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此,就借用一段名家的言辞,来概括何为儒学的根本思想:孔子‚述而不作‛,以《诗》、《书》、《礼》、《乐》教,这说明孔子格守传统之经典体系,自觉的传承着夏、商、周三代经典之精神,开创中国上古‚六艺‛的儒家化,并问礼于孔子,且大赞管仲之治国方针,奠定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精神的世界观。

当然,这只是儒学最基础的轮廓,而其之所以能够成形,并且在以后与各派学说的冲突中得以发扬光大。

首先,还得归功于另一位儒学泰斗——孟子。

孟子,名轲。

是继孔子之后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大师。

和孔子一样,他也是早年丧父,由伟大的母亲拉扯成人。

而他母亲‚三迁教子‛、‚买肉啖儿‛、‚慈母断机‛的故事,至今仍是广为流传,成为华夏民族永垂不朽的美谈。

关于他的一生,亦是跟孟子同出一折。

为自己伟大的仁政抱负,游说列国,穷尽其生。

虽然历经坎坷、几多磨难,可是他们不抛弃、不放弃。

他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他们‚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们‚用之则行兮闪闪发光,舍之则藏兮不卑不亢‛。

他们是两座不能逾越的丰碑,供后人仰慕和学习;他们是华夏的灵魂与精髓,待国人去融合贯通;他们是人类身体力行的老师,孜孜不倦的讲述着‚礼义廉耻,仁义道德‛的修养与标准。

总之,他们能够在复杂的万物之间融汇变通,能够尽解天道与人道,使天地万物协调自然、融洽相间、和谐相处。

并且能够以自己的性情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而来弘扬自己的天地人道。

他们的影响如日月一样永恒贤明,品德如神明一般无限高尚。

至于他们共同的伟大思想,可以从下面五个方向来概括。

一、兴办教育,有教无类《史记〃孔子世家》中载道:‚盖弟子三千焉,身通二艺者七十有二人。

‛由此可见,孔门弟子之众真可谓空前绝后,而孟子亦是桃李满天下。

对于这种壮观局势,我们最好的解释方式,自然就是理解他们各自办学的目的与方针。

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先有春秋五霸,后有战国七雄。

根据史学家不完全统计,可以说是:大战不断,小战不止。

这样的背景,虽然给野心勃勃的统治者提供了用武之地,但是带给劳动人民的却是无尽的苦难与剥削。

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雄心和欲望,背信弃义、残忍无道,视人命如草芥,一度将天下臵身于水深火热之中。

而备受压迫的广大民众,为了生存亦是弱肉强食、不择手段。

身处如此‚礼乐崩坏‛的乱世当中,孔孟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

他们为国家的安定而奔波,为人民的苦难而呐喊。

他们决心扶持这摇摇欲坠的殿堂,可是‚大厦将倾,岂非独木能撑?‛所以,只有通过兴办教育,才能够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从而来坚信并维护儒学知道,施行仁政,以达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这就是他们办学最根本的目的。

孔子主张‚泛爱众,而亲人‛,而泛者,广也。

孔子又曰:‚性相近,习相远也。

‛可是,当时的教育‚学在官府‛,而中国社会向来又以农民阶级为主体,何谈‚广‛字,又从何来‚习‛?所以说,这也是社会对孔子的一次挑战。

《孟子〃告子下》中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起所不能。

‛而《论语〃子罕》中亦说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由此观之,孔孟对于出生的看待是无关轻重的,正所谓英雄不论出处。

何况,贫富、贵贱,这本非固定不变,而是经常转化的。

所以说: ‚人本无贵贱之分‛。

于是,他们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做出了一次伟大的改革,那就是首创平民教育,并且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兼收并蓄,而且‚来者不拒,往者不追‛。

二、遵礼重道,推行仁政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可见,所谓的‚礼‛,就等同于做人处事的行为准则。

又《论语〃子路》中写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法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

‛由此观之,其所谓之‚礼‛,不仅仅是行为准则,而且是刑罚标准。

再者《孟子〃告子上》中写道:‚恭敬之心,礼也‛而且‚非由外烁于我,我固有之也。

‛这便可知:礼也是道德中的一种。

如此看来,所谓‚礼‛,并不只是简单的日常行为素质,而是别有他用、大有乾坤。

那么,这两位儒圣津津乐道的‚礼‛到底都包括些什么了?在古代,素有‚三礼‛和‚五礼‛之说。

何谓‚三礼‛?孟子答曰:‚《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

何谓‚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之合称。

简而论之,‚五礼‛亦系《礼记》之范畴。

而前面所曾提及:孔子自幼好礼,演习礼仪。

应是祭祀之礼,当属《仪礼》。

从而可知,《仪礼》与《礼记》便为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礼数与仪式。

所以,其侧重之处就在于《周礼》。

《左传〃昭公二年》中道:春,晋侯使韩玄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见《周易》与《春秋》,说:‚周礼尽在鲁矣,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公之所以王也。

‛其实,了解周公,便知《周礼》为何物。

周公乃武王之弟,帮助武王平定天下,辅佐成王坐天下。

可以说,他对周王朝的贡献尤为最大,而《周礼》就是经他编策制定,用于统治和管理天下,即所谓之‚礼治‛。

在当时,他书写了一幅和风细雨、鸟语花香、鸡鸣狗犬、男耕女织、尊老爱幼、怡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太平盛世图景,创造出‚画地为牢‛、‚夜不闭户‛、‚拾金不昧‛之佳话。

同样,这也就是孔子追求和向往的社会面貌。

所以,他所谓的‚礼‛,多偏指《周礼》即‚礼治‛理想。

何谓‚道‛?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者。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从中可以略知:道本是一种玄幻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故老子以不授之道而授道,孔子已不问之道而问道。

具体的说,‚道‛极为天地人道,也就是说,天下的事,要能够推其所以然,而要推求其所以然,基础在于顺求其自然之理。

《左传〃昭公十八年》中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孔子大加赞赏其‚重人道,轻天道‛之思想,并评价子产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由此可见,孔子对人道的重视性。

而且,儒学更是注重个人的自身道德与修养,强调社会行为均内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在于自身。

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自暴自弃,正如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之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之有为也。

‛固孔孟所谓的‚道‛应为‚人道‛。

再者,孟子又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而这其中之道,便是指他们所推行的‚仁政‛。

所以,概括地说:孔孟之‚道‛,即为‚人道‛,儒家多指‚仁政‛。

众所周知,孔孟一生都在为推行‚仁政‛而四处奔波。

他们坚信‚仁者无敌‛,认为只有推行‚仁政‛才能够得民心、得天下,方可解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并且创造出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

可是,何谓‚仁政‛,其思想宗旨又是什么了?首先,《孟子·滕文公》中写道:“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