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么么哒一、现代西方哲学的超越如果将整个西方现代哲学的理论走向与近代哲学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现代西方哲学至少于以下四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超越了后者,即对作为体系哲学的思辨形而上学、特别是其本体论的超越,对二元分立哲学模式的超越,对传统理性主义的超越,对近代哲学关于人和人道主义理论的超越。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从整个西方哲学由近代到现代的转型过程看,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可谓是这一转型的过渡期,而从20世纪初至今可谓是其完成期。
过渡期的基本哲学倾向是实证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前者采取了马赫主义等形态,后者主要有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弗洛伊德主义、以及狄尔泰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而实用主义(特别是詹姆士)兼有上述两种倾向。
此外,还有一些既较多地保留又在不同程度上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流派,主要有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以及各种形式的实在主义。
完成期可分为20世纪上半期的西方哲学和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方哲学。
上半期最值得注意的是分析哲学和现象学的出现和盛行。
它们标志着西方哲学在总体上已由近代思维方式转向现代思维方式。
20世纪初罗素和摩尔对黑格尔主义的公开驳斥标志着分析哲学运动的正式形成。
现象学运动肇始于胡塞尔,广义地说,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和梅洛-庞蒂等的存在主义是整个现象学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对早期的形而上学不彻底性及实用主义倾向作了进一步的改造,更为强调哲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宗教哲学和神学方面兴起了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和新正统主义神学。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都得到了飞速发展。
分析哲学在英语国家仍是最主要的哲学思潮,日常语言分析哲学成了其主流;蒯因等人的新实用主义既继承了经典实用主义的基本理论,又接受了分析哲学等新起的其他哲学流派的某些因素;科学哲学中出现了库恩的历史主义、以及新历史主义和科学实在论等流派;“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进一步扩大,除原有的流派之外,又出现了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哲学解释学、以及多种新马克思主义流派,如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
宗教哲学方面,新托马斯主义等各种形态的基督教哲学仍居主导地位。
三、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现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作为对西方近代哲学等古典哲学的扬弃而产生的,它们的流传和发生影响又大致是在同一历史时代二者之间必然存在密切的联系。
然而现代西方哲学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无论从社会阶级背景、理论形态和职能来说,都必然与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世界观的理论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原则的区别。
在哲学思维方式上,现代西方哲学超越了以主客、心物、思有二分为特征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些超越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超越之列。
马克思彻底打破了一切旧哲学由以出发的前提,但他的哲学不是去建立描绘整个世界的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直接面向人的实践和现实生活,通过强调主客统一的实践的核心作用来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在超越近代哲学上存在着原则的、甚至是原则性的区别。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比,现代西方哲学的各流派在超越近代哲学时几乎都存在着种种不彻底性,甚至自相矛盾。
例如,他们往往把哲学所应有的对真理、理想等的形而上的追求与近代哲学之将这种追求思辨化、绝对化混为一谈,往往走向相对主义、非理想主义和主观主义等。
因此,我们应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坚定的信念,同时必须认真研究和大胆借鉴现代西方哲学。
四、现代西方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我们研究和借鉴现代西方哲学,是为了促进我们自己的哲学-中国哲学的发展。
首先,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误解和误批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这说明对西方哲学的正确理解与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严格说来,只有认真研究和正确评价现代西方哲学,才能准确和全面地理解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此外,把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包括近代哲学在内的古典哲学放在一起比较研究,很容易获得许多可喜的新成果。
其次,从适应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来说,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发扬也必须与重新研究和评价现代西方哲学相结合。
要对起于小农经济、并受总分血缘关系及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的传统哲学和文化进行改造,批判地吸取与西方现代化密切相关的现代西方哲学是其必不可少的环节。
总之,在21世纪东西文化、中西哲学和文化彼此对话、相互沟通和融会的大趋势和背景之下,面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将是一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汲取和容纳百家的开发型哲学,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哲学优秀遗产基础上与体现了现当代的时代特征的现代西方哲学相衔接的哲学。
西方哲学在经过扬弃后将成为丰富和发展中国哲学的重要资源。
把中国优秀的哲学遗产推向世界,把西方哲学的现代精神引入中国,这也许正是迈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这一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中国哲学必将是一种既超越中国传统哲学,又超越西方哲学的崭新哲学。
它将处于时代高峰,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第一节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概况第二节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论自然意志》(1836)、《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41)等。
其中《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他的代表作。
二、作为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并非自在之物,而只是呈现于人的表象、即意识中的东西,都相对于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世界是我的表象”。
科学知识是表象之间联系的知识,表示一个已知对象的系统。
而支配关于现象世界的知识的基本原则是充足理由律。
它有四种表现形式:物理理由、逻辑理由、数学理由、伦理理由。
与之相应的四种表象能力(四重根)是:直观、思维、感性现象、独立。
任何客体(对象)都是主体运用其固有的表象能力及相应的先天的充足理由律构成的。
这种观点与康德关于主体利用先天感性形式和知性范畴来构造对象的观点很类似。
叔本华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反对把认识论层面的主体和客体当作独立存在的实体,而认为它们只能在表象中彼此相对而存在。
他的理论的出发点是既不是客体也不是主体,而是融主客于一体的表象。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把客体和主体作为独立存在的实体,割裂主客体的统一,将认识论的问题等同于本体论问题,使认识僵化,以至走向绝对主义和独断论。
三、作为意志的世界叔本华哲学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对作为世界的“另一面”的自在之物作了唯意志主义的解释。
他认为存在的东西本身,即自在之物,只能是意志。
首先,人的真正本质是意志。
人最根本的东西是情感和欲望,也就是意志。
过去理性派哲学家把思维(理性)看做是先于其情感意志的东西,其实,意志高于理性。
人首先有意志,然后才认识所要认识的东西。
人的理性、思想等只不过是意志的体现方式。
理性和思想的目的不是其本身,而是作为满足意志、欲望的手段。
其次,整个世界的本质也是意志,世界的一切都是意志的外在表现。
意志作为人的本质与作为世界的本质是统一的。
被叔本华当作自在之物的意志是无意识的、即“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
其特点是求生存,故可称为生存(生活)意志。
为了求生存就必须战胜死亡。
战胜死亡的办法是繁殖后代,因此生存意志必伴有生殖意志。
人的两性关系、爱情、婚姻无非是实现生殖意志的工具。
他把生活意志说成是宇宙意志,它们对象化为不同等级的理念,这些理念在现实世界中的不同等级的事物上表现自身。
愈是处于较高级阶段的理念愈能清晰而完整地表现意志。
处于最高级的理念是人的理念。
人与其他东西不同,他能够发现自己,知道自己既是意志又是表象,也知道世界既是意志又是表象。
天才人物在其直觉中超脱了一切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等现实关系,他不再是一个特殊的人,而是作为理念的人、他作为认识主体是纯粹主体,是意志本身;而作为他的认识对象的也不是一般事物,不是现实事物,而是事物的理念,即意志本身。
作为认识主体的意志与客体的意志是同一个意志,二者实质上已融为一体。
因此意志世界也就表现为主体的意志世界,“世界也就是我的意志”。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叔本华不是把意志当作某种精神实体,而是当作超越主客分立的某种活力和倾向。
第三节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主义一、克尔凯郭尔的其主要著作有:《非此即彼》(1842)、《恐惧与颤栗》(1843)、《恐惧的概念》(1844)、《人生道路上的各阶段》(1845)、《<哲学片段>一书最后的非科学性附言》(1846)。
二、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克尔凯郭尔明确地把宗自己的哲学与传统哲学对立起来,特别是把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的批判当作自己哲学的根本方向。
他认为黑格尔哲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把逻辑必然性当作实在的统一性的最高原则以及理性和实在的统一性的保证,并由此而陷入了“客观主义”。
世界无非是客观精神的必然显露,一切具体的、特殊的存在是这个普遍存在的实例,是这个整体中的某一阶段中某一成分。
这样,人实际上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失去了作出决定和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自由,从而也将使自己忘却了对发生的事件责任,取消了个人从伦理上对待自己和世界的可能性。
黑格尔哲学是一种用思想整体来牺牲个人、使人非人化的哲学,是对人的地位和尊严的一种蔑视。
他还认为黑格尔主义对基督教和宗教生活以及信仰本身的思辨论证完全是虚妄的。
但他如同黑格尔一样企图把具有单一性和偶然性的个别存在与绝对和上帝联系起来。
在他看来,真正作为绝对存在的是超越理性思维和逻辑的上帝、每一个人的真正自由是在上帝面前的存在和自由,它们的获得不是依靠理性和逻辑,而是依靠人与上帝的直接(没有中介)接触,即个人以宗教独特的方式对上帝的内心体验,或者说作为可能性存在的人自主和自由地趋向上帝的活动。
总之,克尔凯郭尔的批判是反对对理性和逻辑必然性的崇拜,他在强调可能性优先的名义下强调人的非理性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个性和自由。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批判可谓改变了黑格尔中所体现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将西方哲学发展引向后黑格尔时代,也就是现代哲学发展新时代。
三、孤独的个人克尔凯郭尔把孤独的个人的非理性的精神活动,即个人的生存当作全部哲学的出发点。
他认为以往许多哲学家的失误在于只注意到人的身体和理智,而忽略了人的情感意志,而恰恰是后者使每一个人具有独特的个性。
在他看来,每一个人所面对的世界都是他个人所体验到的世界,不同于其他人所体验的世界。
而且个人以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是无个性的存在,它们不仅不能显露反而扼杀人的个性。
因此只有先撇开世界,从每一个独特的个人出发才能了解这个人本身及其所关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