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肌理是指城市的特征,与其他城市的差异,包括形态、地质、功能等方面。
具体而言,包含了城市的形态,质感色彩,路网形态,街区尺度,建筑尺度,组合方式等方面。
从宏观尺度,是建筑的平面形态;从微观尺度,是空间环境场所。
城市肌理的演化受到自然、经济、政策三方面的共同影响。
苏州新区的区位功能研究1、苏州新区的社会功能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区,苏州新区有着与其他工业城市同样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
在目前258平方公里的苏州新区内聚集着数十万的人口。
苏州新区的各种基础设施为这近三十万人口提供着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和繁衍条件。
苏州新区不断向外发展,苏州新区的人口也同时在飞速地增长。
在十一年前的农田到今日的现代化都市,苏州新区的人口增长了数十倍。
伴随着目前企业的不断增容和企业数目的不断增加,外地人口在不断地涌入,古城区的人口也在向新区流动。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苏州新区的房产价格年年攀升新高,已经超越市区的房价。
没有广阔的市场,这一现象不可能存在。
不可否认苏州新区优良的生存条件为苏州新区的经济提供了不可忽缺的作用。
良好的社会功能发挥为经济功能的深化提供着深厚的基础。
经济的飞速发展又为人们的家居环境提供了支撑。
从这一方面说城市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是相辅相成的。
据统计仅苏州新区创业园一家就汇聚着4600多名科技人才,而且其中其中300多名来自海外。
苏州新区的教育、科研事业也在蓬勃发展。
现在苏州新区各类中学、技校也在飞快地建立起来。
苏州新区的各类民办学校更是如火如荼。
新区国际小学等知名基础教育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坐落在苏州新区内的普通高校苏州科技学院也在快速地发展之中。
苏州新区为提高科研质量,自1996年起就开始了企业博士后站的规划,并与2001年正式成立。
去年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的苏高新创业园顺利启动建设,孵化毕业企业发展基地首期210亩用地已安置完毕。
高新区去年新引进科技型企业81家,引进中专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才4000余名,苏高新软件园正式成为国家认定的软件园之一。
当然目前苏州新区在社会功能的体现上还比较单薄。
各项事业还未进入成熟期。
各项社会基础设施基本还是围绕工业建设。
新区的存在更多的是体现在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区上。
新区的商业、旅游、娱乐等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单单的苏州乐园要为新区带来的旅游繁荣不大现实。
新区的白领和外籍人士闲暇之余的更多的是前往古城区。
纵观新区地图工业区与商业娱乐区是不成比例的。
新区的商业街与市区相差甚远。
这些都是新区在未来规划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没有良好的社会功能建设,新区的经济发展也必将受到制约。
2、苏州新区的经济功能研究苏州新区的经济正如旭日之东升朝气蓬勃。
在全球经济发展趋缓的大背景下,苏州新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APEL工业园区仍然实现了高平台上的增长。
2002年,苏州高新区、虎丘区(两者现已合并)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力度。
去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的销售产值约420亿元,占全区总量的85%以上。
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达206家,占全市的42%以上,市区的64%,全省的11.3%;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达到200项,占全市的20%,市区的41%。
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的销售产值约420亿元,占全区总量的85%。
苏州新区作为科技工业区,将把苏州建设成为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基地,并将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使产业链的延伸配套,集成电路设计封装转移,软件企业的营运以良性态势发展,以下为近几年苏州新区各项经济发展指标;年国内生产总值(百万,人民币)工业生产总值(百万,人民币)进出口总额(百万,人民币)全员劳动生产年(百万,人民币)1998 9200 17731 16.8 8.191999 12000 24800 28.5 9.702000 14000 34500 48046 11.272001 16000 40100 59 18.1据统计,高新区去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4亿元,同比增长21.8%;财政收入28.56亿元,增长31.7%;工业销售产值497.6亿元,同比增长16.2%,工业产品销售率98.9%。
随着新区投资额的不断增加,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也在不断增强。
到200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36亿元,人均GDP超过25000美元,达到当年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
全区工业销售产值1100亿元,进出口总额200亿美元,五年内累计利用合同外资达到25亿美元以上,到2005年苏州新区将被建设成为现代化物流信息发达、功能齐全的开发区。
在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苏州新区加强金融业的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分行外汇管理局的迁入,标志着苏州市的金融中心以转移到苏州新区。
目前,在苏州新区内有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等,外资银行有上海巴黎国际银行、日本三井主友银行、三和银行。
3、苏州新区的区位分析众所周知上海在长江三角洲经济中龙头地位。
上海以其强劲的经济实力和浓厚的城市气息带动着庞大的人流和物流。
而地处江苏的苏州恰好分布在以上海为中心的100公里的都市圈内。
苏州强大的生产基地如同龙颈班地支撑着上海。
“前店后厂”的模式也逐渐浮出水面。
“错位发展”的趋势也慢慢成为长江三角洲各大城市的共识。
具体来说就是外资(特别是台资)、民营的制造业主要放在苏州和无锡等地区群聚发展,与之相关的商业、服务业则前往上海落脚。
在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逐步整合的形势下,苏州新区作为苏州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苏州新区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
便利的水、陆航运输为新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公路运输:苏州市境内现有公路2052公里,密度为21.46公里/平方公里。
苏州沟通外地的公路有;国道:204国道(烟台——青岛——苏州——上海)312国道(上海——苏州——新疆)318国道(上海——苏州——西藏);高速:沪宁高速公路(上海——南京)机场快速公路(苏州——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苏杭嘉高速公路(苏州——嘉兴——杭州)京苏沪高速公路(北京——苏州——上海)铁路运输;苏州最大的铁路货运站——苏州西站,位于苏州新区北郊距离为三公里。
河运:苏州境内内河航道2900公里,航道有苏州新区至上海、张家港、镇江。
公交运输:现在各类公交线路14条以及新区公交环线和开往新区有通关的公交专线各一条,可通过市内、区内主要商业中心企业和社会服务设施,形成了方便、齐全的公交网络,解决了区内外资企业的职工上下班交通问题。
为了加强本区域的区位优势,苏州新区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强道路交通的建设。
在区域内部除了维护何山路、狮山路等紧密连接古城区的主干道和横贯整个新区的滨河路、长江路等交通要道外,苏州新区近年来着重建设世纪大道、建林路、通浒路等,旨在为新区的二次开发服务。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新区、园区的迅猛发展,连接两地的古城干道干将路所承受的压力日益加剧。
为解决这种矛盾,苏州市区的轻轨也紧锣密鼓地建设起来。
横穿新区的轨道建设将为新区的物流、人流带来怎样的改善,我们拭目以待。
(四)、有关SND的城市形态与功能的综述在苏州新区建设的同时,苏州着力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符合苏州城市功能定位的旅游、商贸、金融等产业。
将一些原本为古城区具有的城市功能适当的转向新区,降低古城区的人口密度与压力。
苏州古城区行政区域面积仅14.2平方公里,过小的行政区域空间带来了城市边缘地区的杂乱无章,带来了城市质量的下降。
上世纪80年代初,苏州因为化工四面包围、造纸厂位于水系上流,引发了很大的污染问题。
文化苏州和经济苏州的冲突矛盾越显明显。
没有一个合理的城市发展,就会造成城市土地地价不合理上升,环境恶化,管理、生活水平也受到很大影响。
新城区的开发成为苏州发展不可避免的选择。
为此苏州市政府决定在古城西侧开辟了集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聚区和现代化城区“三位一体”的苏州新区。
通过新区的开发和行政区域的调整,苏州市区面积扩大到了1730平方公里,人口205.9万,一个以古城区为核心的组团式大市区业已形成。
在苏州市行政区域面积扩大的过程中,苏州古城的城市功能也在逐渐地转换。
今后苏州古城将以旧城保护、旧城改造为主要任务,逐渐实现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换,而苏州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则以生产为主,兼重服务的自我完善的独立城市区域。
保护古城是新区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之一。
苏州新区的发展过程无疑也是一个自我区位功能完善的过程。
在苏州新区的开发中,苏州新区承接了苏州古城的城市形态。
新区的水系、道路是古城水路街道的有机延续。
在苏州的城市化进程中,苏州新区走的是一条注重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的保持,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在有效的满足城市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前提下,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
在苏州新区的规划中,不但注意了近期的规划与目前的利益,还为未来发展预留了生存空间和提供了资源保障。
苏州新区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处理好硬化与绿化的过程。
城市绿化有助于减少污染,美化环境,调节生态平衡。
它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重视硬化,忽视绿化;或者规划面积不到位,绿化方案不实施都将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
苏州新区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以乔木与灌木相集合;常青与落叶相集合,努力营造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苏州新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立足区域实际突出自己产业特色的过程。
在苏州新区的发展过程中,苏州新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形成了高新技术工业园。
为提高本区域的技术产业化能力,苏州新区成立了留学生创业园与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为十年来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占到了全区的40%强。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中部,交通发达、经济繁荣,易受浦东开发、开放的辐射,具有优势的区位。
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带上的重要一环。
在进行了一系列城市化进程后,苏州完善了城市功能,调整结构改善环境,提高质量,适度扩大规模,更好的发挥经济、金融、信息、贸易、科技和文化中心的作用,发挥区域和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
苏州新区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三、苏州新区未来的展望苏州新区的十年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引人瞩目的成就。
在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二十多万新区人的辛勤劳动。
我们在总结苏州新区的成功经验时,同时也应该对苏州新区目前存在的一些现象提出思考,并可以对苏州新区的前景提出展望。
(一)、苏州新区外向型经济的思考苏州新区的经济功能应该依靠两条腿走路。
一条腿是外向型经济,另一条腿是民营经济。
苏州新区的经济呈现出的外向型现象明显。
苏州新区内的企业大多为外资企业(特别是日资)或者是台资企业。
外资企业的到来改变了苏州工业的面貌和格局,苏州传统的苏南经济模式已经转变为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力量的新模式。
围绕外资企业的进一步产业分工,一大批为外资企业加工配套的民营企业同时崛起。
在以苏州外向型经济模式下的苏州新区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